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针刺对实验性动物脑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毫针针刺法可采用常规针刺与醒脑开窍针刺法。也可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其他针法 ,如头针针刺、耳针针刺、芒针针刺  相似文献   

2.
张晶 《中医药学刊》2002,20(6):814-815
综述了针刺对实验性动物脑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毫针针刺法可采用常规针刺与醒脑一筹莫展窍针刺法,也可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其他针法,如头针针刺,耳针针刺,芒针针刺。  相似文献   

3.
朱现民  侯静明 《河北中医》2011,33(12):1834-1835
芒针针具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形状细长如麦芒;芒针刺法则由"毫针"的针法演变而来,是运用芒针并采用特定的进针和运针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1]。芒针刺法一般只选用1~2个主穴和1~2个配穴,不仅能治疗毫针适用的病种,又能通过透刺、弯针刺法弥补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疾病的不足,扩大了针刺治病的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4.
赵文  吴兰  陈英  王迪华 《四川中医》2013,(8):129-131
目的:比较芒针深刺针法与常规针刺针法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芒针深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芒针深刺组采用芒针深、透刺治疗,穴取邵氏点、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腰宜、秩边;常规针刺组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常规针刺,取穴与芒针深刺组相同。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活动度和压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腰部活动度及压痛恢复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1),且芒针深刺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1)。芒针深刺组、常规针刺组显效以上率分别为93.33%、73.33%,两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芒针深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芒针深刺针法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芒针弯刺天突穴与常规毫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及毫针组,各50例。两组均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芒针组采用芒针弯刺天突穴,毫针组穴取风池、上廉泉、水沟、通里行常规针刺,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咽后壁点刺。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2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改良Ba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MBI)进行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芒针组较毫针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芒针组愈显率为56.0%(28/50),显著高于毫针组的30.0%(15/50)(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芒针和毫针针刺均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芒针弯刺天突穴较毫针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下关穴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穴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颊部,距离三叉神经节和蝶腭神经节都非常近,针刺可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以达到止痛的目的。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方法包括针刺、电针、平衡针、穴位注射、温和灸、刺络、针刺结合推拿、针刺结合偏振光等,毫针刺法包括合谷刺、齐刺、芒针、互刺、口针刺、深刺、透刺等。针感以酸胀感和电击感为主。在本文所检索的文献中,主要阐述怎样运用下关穴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中起到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5例,脱落1例)和毫针组(35例,脱落2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针刺穴取关元、中极、水道、三阴交、太溪、支沟。其中关元、中极、水道3穴芒针组予芒针深刺60~73 mm,毫针组予毫针直刺25~30 mm。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除周日外),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前列腺体积(V)的变化,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IP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2周后IPSS、QOL评分较治疗1周后降低(P0.01);且芒针组治疗2周后IPSS、QOL评分低于毫针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前列腺体积均较治疗前减小(P0.01,P0.05)。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1.2%(31/34),高于毫针组的72.7%(24/33,P0.05)。结论:芒针与毫针针刺均可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而芒针针刺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脑中风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芒针循经透刺法治疗组(简称芒针组,70例)和常规针刺组(简称针刺组,70例),芒针组采用芒针循阳明经透刺治疗,常规电针组选取常规穴位针刺治疗。结果芒针组较常规针刺组疗效好(P〈0.05)。结论芒针循经透刺法对脑中风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针灸》2009,29(9):730
杨兆钢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著名芒针专家,从医40余年,潜心研究针灸技法,著书10余部;总结出"高位取穴,三脘配穴""疏通枢纽,通任调气"等芒针基本刺法和配穴原则;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疗效确切.他在继承传统芒针刺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补充进耳穴点刺和毫针浅刺等辅助用穴法,使针刺治疗过程更加安全,且见效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双针互透法"是指将两根毫针刺入不同腧穴后按一定方向共同透至其他另一腧穴的一种针刺方法,即两针三穴。"双针互透法"源于元代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治头风痰饮针风池"横针一寸半入风府",其操作方法和理论有别于以往常规透刺法。该针法以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可起到调和阴阳、通经接气等作用,在治疗头痛、面神经炎、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等疾病上具有操作简单和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门、天枢穴;毫针组直刺中脘、梁门、天枢穴20~30 mm,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共4周;药物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10 mg/次,3次/日,共4周。使用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NDLQI)、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价指标,并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7、14、28 d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SDS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P0.01),NDLQI积分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28 d,芒针组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积分低于毫针组和药物组(P0.05,P0.01);药物组SDS积分低于芒针组和毫针组(均P0.05),3组N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0%(18/20),毫针组、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4/20)、75%(15/20),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芒针深刺能改善中风后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疗效优于毫针组、西药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恢复早期且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芒针透刺组、普通针刺组以及吞咽训练组各3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普通针刺组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毫针常规针刺治疗,芒针透刺组给予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治疗从周一持续到周六,周日休息,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90例患者均选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简称WWST评分),吞咽透视检查评分(简称VFSS评分)和吞咽障碍评价指数评分(简称FIRS评分)来检验3组患者的吞咽状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9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吞咽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P<0.05);且芒针透刺组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和吞咽训练组(P<0.01)。结论在吞咽功能训练同时联合芒针透刺及吞咽训练联合普通针刺都要比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吞咽障碍更有效,芒针透刺比普通针刺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彭静山教授提出“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八字取穴法。笔者运用此八字取穴法指导针灸临床取穴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效果显著。本文列举临床典型病例,详细阐述取穴和针刺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机理进行论述。对于难治性面瘫,单纯毫针针刺治疗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以“一点二穴三线四面”八字取穴法为基础,取穴点以透刺连接构成线、面,以芒针联合透刺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可强化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刺血治疗中风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嵇波  郭义 《中国针灸》2008,28(2):126-126
针灸治疗中风病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疗效独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临床治疗中风病的针灸方法日渐丰富,涉及毫针疗法、灸法,电针疗法、皮肤针疗法、芒针疗法、三棱针疗法、穴位敷药及穴位埋线等,其中应用毫针,皮肤针和三棱针等刺血治疗中风病自古至今在临床上一直呈现出独特的治疗效应。本文拟探讨刺血疗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沿革,以期为该法治疗中风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常规取穴多取1~1.5寸毫针,向对侧鼻尖方向斜刺。芒针是临床常用的针刺工具,因其针身较长,对医生把握适应证及针刺手法要求较高。笔者跟随军中名医葛书翰主任医师临证多年,葛书翰主任医师擅长运用芒针透刺风池穴治疗疾病,尤其是应用6寸以上芒针透刺风池穴治疗睡眠障碍,效如桴鼓。笔者习之,用于临床屡试屡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芒针与毫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4例)和毫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训练,芒针组采用芒针针刺秩边、水道穴,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秩边和水道穴,两组针刺均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和安全性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P0.01),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明显改善(均P0.01);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芒针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低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的改善均优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毫针组的71.9%(23/32,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无晕针或断针现象出现。结论: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疗效优于毫针针刺,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浅谈出针     
出针是毫针刺法的最后一步操作程序,在针刺疗效中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各针灸工作者莫衷一是。本研究从出针的时机、出针所用物品、出针顺序、出针手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出针在整个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本院门诊患者以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3例,采用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以上均12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结束治疗并进行病例疗效统计。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19.14,P0.01)结论:芒针深刺可以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20.
论多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针刺疗法是总结毫针的多针多向刺法的概括。所谓多仅与单针刺相对而言 ,并非针刺和针数愈多愈善 ;只不过是辅刺之义 ,多即辅佐 ,也可称辅刺。常用的多针刺法包括 :集合刺、放射刺、双针刺、散刺、围刺、纵横刺等。多针刺疗法主要是针对治疗局部病为主 ,常常采用循经取穴等方法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 ,均有独特疗效。其推广应用的价值很高。1 集合刺三针以上的组合式针法。在位置相近的腧穴选取 3~ 5穴以上。针刺由腧穴表面刺入 ,针尖在体内向中心集中 ;本法类似于《内经》所谓之齐刺。亦即《内经》所云 :“针柄在体表相远 ,针尖在体内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