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测肩胛上横韧带,肩胛上动脉、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为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肩胛上横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观察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以及它们的冈上肌支与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关系,测量它们在肩胛切迹处的直径;以韧带内侧附着处下点的骨面为基点,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深度。结果肩胛上横韧带下缘长(0.901±0.234)cm,韧带中间窄厚,内、外侧附着点宽薄;肩胛上神经走行于肩胛切迹内,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肩胛上动脉有16.67%走行于切迹内神经的外侧,83.33%走行在切迹外韧带外上方;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经肩胛切迹内上角走行入冈上肌;体表穿刺定位角为(24.102±3.681)°。穿刺定位距离计算的回归方程是:Y=2.560+0.615X,穿刺深度为(4.342±0.629)cm。结论针刀切断韧带的方向应从韧带内侧部下缘切向内上,可避免损伤韧带下方的肩胛上神经和韧带外上的肩胛上动脉,且可更有效地解除对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的卡压;直线回归方程使穿刺的体表定位因人而异,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察人肩胛切迹的形态,肩胛上神经和肌肉的关系,同时测量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下孔处的转折角、肩胛上、下孔的横径、肩胛上、下横韧带的长度。结果:肩胛切迹U型58.82%,弧形17.65%,V型19.12%,半封闭型2.94%,全封闭型1.47%;肩胛上神经经过肩胛上孔进入冈上窝,之后经冈盂切迹进入冈下窝,此处有1个51.18°±6.93°的转折角,即肩胛上神经转折角;肩胛上孔由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肩胛上孔横径(7.81±3.29)mm,韧带长(12.23±4.89)mm;肩胛下孔是由冈盂切迹和外侧的肩胛下横韧带(冈盂韧带)围成,其横径(8.79±3.96)mm,韧带长(21.26±5.45)mm。同时肩胛上神经主干主要在肌肉和肩胛骨面之间。结论:肩胛上神经自身走行的路径是其损伤的基础,肩关节反复活动对神经的牵拉是损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针刀减压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冈上孔、冈下孔和肩胛上神经及血管,观察冈上孔、冈下孔及其与肩胛上神经、血管的走行位置关系,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冈上孔位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端深面,由肩胛切迹和横架于其上方的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距体表(4.75±0.79)cm.冈下孔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下方2cm处的深面,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距体表(3.93±0.95)cm.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后外下,穿冈上孔人冈下窝,再向后穿冈下孔入冈下窝,沿途发支至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血管经肩胛上横韧带的外上方入冈上窝与神经伴行.结论本文提出同时扩大或开放两孔进行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提高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拟定穿刺点及体表定位。结果:①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的距离和冈上肌支起始段距皮肤的距离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段距皮肤的距离为4.0cm。②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的距离为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的行程和冈上肌干支入肌点,为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冈上肌支的走行、分段、体表定位和冈上肌支入肌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上横韧带前段的肩胛上神经主干长4.03~5.23(4.36±0.60)cm,外径2.21~4.45(4.22±0.63)mm;骨纤维管内肩胛上神经外径与入管前一样;出管后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冈上肌干支长1.24~0.90(3.78±0.23)cm,外径为0.54~2.01(1.82±0.20)mm。冈上肌干支入肌点距孔后为1.15~2.01(8.22±5.20)mm。结论①肩胛上神经行程较长,穿越骨纤维管位置恒定,易发生卡压,其体表定位位于距离肩峰最外端约6 cm处。②冈上肌干支伴血管行走,距孔后约1 cm入肌体,位置相对恒定,其体表定位相当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方约3 cm处,入肌内分有前、中、后三支。  相似文献   

7.
冈上肌腱的血供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肩关节疾患的防治及肩关节功能的重建提供血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40侧常规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解剖出冈上肌观察其形态结构、起止点、血供来源、走行、分布特点并测量有关数据。 结果 冈上肌的血供主要来自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肩胛上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9±0.3) mm,主干长(4.8±0.7) cm;营养冈上肌肌支在肩胛横韧带的上方或下方分为2~3支进入肌腹。其入肌点位于肩胛横韧带的前下方(1.9±0.2) mm;冈上肌腱在移行部和扩展部动脉吻合丰富,而在实质部距肌腱止点部1 cm处毛细血管稀疏,是一个明显的乏血管区。冈上肌的神经支配主要是肩胛上神经,与血管伴行分2~3支支配冈上肌。 结论 肩袖撕裂或肩袖损伤考虑行手术修复时,不宜采取简单的断端缝合,应将断端的缺血组织切除后再行缝合或采用合适的肌腱代用材料进行修补,改善局部血供,有利于愈合。  相似文献   

8.
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原因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袖和肩胛上神经,观测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起始、走行、分布以及与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上神经行程迂曲,有起点、入肌点两个固定点,另有肩胛上孔、肩胛下孔两个约束点,在冈盂切迹处形成大约50°左右的转折角,发出冈上肌支44支、冈下肌支44支、上关节支42支、下关节支53支、感觉支37支,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等处。肩胛上神经分别在肩胛上、下孔处贴近肩胛上韧带、肩胛下韧带,活动余地较小,肩部外展活动时神经张力增大,肩袖和肩胛上神经干之间有筋膜相隔。结论:肩胛上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基础,肩袖的牵拉是其受伤的直接原因,肩袖损伤时可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测量了57侧肢体的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血管、肩胛上横韧带和肩胛下横韧带;在268块肩胛骨上观测了肩胛切述和肩胛冈外侧缘的局部结构。根据解剖学资料和在尸体上的摹拟观察,分析讨论了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述处受绞勒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观测了57侧肩胛上神经和血管、肩胛上横韧带和下横韧带,在268块肩胛骨上观测了肩胛上切迹及肩胛冈外缘的局部结构。根据解剖学资料和尸体上的摹拟观察,分析讨论了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迹处受绞勒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应用旋肩胛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时,确定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成人肩胛区标本,对旋肩胛动脉及其皮支、吻合支的起始、走行、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旋肩胛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1±0.5)mm,自主干发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起始处外径约(0.7±0.1)mm,发出后斜向外上跨肩胛冈至冈上窝;横支起始处外径(1.1±0.1)mm,发出后自肩胛冈下约2 cm跨越肩胛骨内上行,动脉长(65.5±8.5)mm;降支起始处外径(0.9±0.1)mm,发出后沿肩胛骨腋缘指向肩胛下角斜向下行,动脉长(47.3±7.3)mm.结论:旋肩胛动脉双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对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肩胛骨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上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方法选择国人成人肩胛骨标本72例,测量其肩胛切迹上横直径、最大深度,及其肩胛骨形态长度和形态宽度,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肩胛骨的形态长度为(13.110±2.191)cm,形态宽度为(10.081±1.430)cm;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为(1.172±0.763)cm,最大深度为(0.783±0.582)cm。回归分析显示,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与肩胛骨形态宽度成正相关,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与肩胛骨形态长度成正相关。结论肩胛骨的形态长度、宽度与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上横直径存在线性关系,而肩胛切迹狭窄时易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因此为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4例经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部剖观测了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走行及分布,拟定了穿刺点及其体表定位方法,并进行募拟穿刺。结果:肩胛上神经起于臂上干,斜向后外下径斜方肌深面及肩胛切迹至网上窝。起干臂丛上干处的外径为1.86±0.25mm,干长为43.0±6.0mm。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冈下肌支及较为细小的肩关节支。冈上肌支外径为0.08±0.12mm,干长为26.6±3.9mm;冈下肌支的外径为1.07±0.13mm,干长为41.5±5.7mm。结论:根据肩胛上神经恒定的走行和分支分布,对其定位阻滞可作为治疗肩周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肩胛上神经阻滞穿刺点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02例成人尸体肩胛区,在肩胛冈中部上方切除一长宽约8 cm的区域,显露和观察肩胛上神经、血管及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和肩胛冈上方的距离及其深度;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的连线上,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结果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29±0.71)cm、上方(1.93±0.59)cm、肩胛上神经在此点距皮肤的深度为(3.63±0.55)cm。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0.87)cm。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位于肩峰内侧6.29 cm、正上方1.93 cm、此点深度3.63 cm,或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 cm。  相似文献   

15.
以颈横动脉浅支为蒂肩胛冈骨瓣枕颈融合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枕颈融合术提供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颈横动脉浅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另在1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颈横动脉浅支主要分支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肩胛冈支外径1.6±0.3mm,长度4.9±0.6cm;斜方肌支可分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水平横向正中线,在第7颈椎棘突附近与颈深动脉后支及邻近皮支相吻合,斜方肌支—升支长达6.7cm,起始外径1.5±0.3mm。结论:在颈横动脉肩胛冈支和斜方肌支分支前结扎动脉干,可以斜方肌支—肩胛冈支为蒂设计肩胛冈骨瓣转位行枕颈融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Bristow-Latarjet术:是带有联合腱的喙突骨块,穿过被横断的肩胛下肌腱后,固定于肩盂前缘,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神经损伤是该术式常见并发症。 肩胛上神经:在肩胛盂上方穿过肩胛上横韧带与肩胛切迹组成的纤维骨性通道即肩胛上孔,进入冈上窝。肩胛上神经的冈上窝段紧贴着冈上肌深面向外下走行,穿过肩胛下孔(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韧带构成)并绕着冈盂切迹向内下而到冈下窝,发出分支支配冈下肌。 背景:Bristow-Latarjet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可靠方法。然而据报道,其中1.6%的患者伴有神经损伤。因此全关节镜Latarjet术式越来越受欢迎,由于外科医生不能触诊神经,神经的定位和保护变得困难。 目的:研究肩胛上神经在肩胛颈后上方的CT定位,提高对Bristow-Latarjet术临床操作安全范围的认知。 方法:选用经甲醛常规固定的成年尸体上肢标本12侧,男8侧,女4侧,实验方案符合东莞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解剖并使用显影线标记12侧标本肩胛上神经的主干和分支,CT水平位上测量肩胛上孔、冈盂切迹、最外侧神经分支入肌点3个位置在肩关节内旋45°和外旋45°体位时到肩胛盂前后缘连线的距离、成角以及与肩胛盂的高度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Pearson 相关性分析:盂的高度分别与冈盂切迹、入肌点到关节面的距离呈正相关;②内旋45°与外旋45°两个体位比较:肩胛上孔处的距离和成角度数差异无显著性(P均> 0.05);冈盂切迹处的距离和成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高度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入肌点处的距离、成角和高度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表明与内旋位相比,外旋位具有更大的角度和距离的安全范围;③内外旋45°位时,冈盂切迹处与入肌点处的角度、距离、高度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1),表明相比冈盂切迹,入肌点与关节面的角度更小、距离更短,相对盂的高度比更大;④提示关节镜下Bristow-Laterjet术打内固定骨道时建议外旋位操作,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 ORCID: 0000-0002-6828-042X(袁胜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电生理诊断方法。方法:对10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人应用肌电图(EMG)观察自发电位,检测肩胛上神经支配肌冈上肌、冈下肌;腋神经支配肌三角肌;肩胛背神经支配肌提肩胛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观察指标为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10例病人冈上肌均见自发电位,募集反应减弱,CMA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且波形离散。结论:电生理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腓总神经的走行及分支位置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从坐骨神经分出至小腿之前,走行在致密的胭窝外侧沟和腓管内。胭窝外侧沟的长度为82.5±2.3mm。在腓管内,神经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紧相贴,腓管的长度为26.5±1.5mm,腓总神经在腓管内的长度为23.5±1.7mm。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位置,在进入腓管之前者占42%,在腓管内者占58%。结论致密的胭窝外侧沟,以及腓总神经在狭窄的腓管内与腓骨颈处的骨膜紧密相贴,是腓总神经容易受卡压的两处解剖学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肩胛冈的准确定位点,为采用斜口型\月芽型针刀,切断肩胛上横韧带诊治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解剖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冈、肩峰角、肩胛切迹以及喙突为定位点进行测量,通过AB/BE,BC/BE 2组和AF/DE组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得到理论可靠性定位点,然后把理论定位点与实际定位点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BC/BE组y=0.1685x+17,964,R2 =0.1167具有相关性,为进针点定位;AF/DE组y=0.63x+12.917,R2 =0.3296具有相关性,为确定进针深度.结论:通过对照验证与比较,用此方法定位在理论上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