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医学营养治疗(MNT)对糖代谢异常妊娠期患者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5年10月对北京妇产医院诊断为糖代谢异常的单胎孕妇106例在产科营养门诊接受医学营养治疗,在进行总热量控制的基础上,使用等食品交换份结合血糖生成指数的方法,把同期未接受该方法而采用传统营养治疗方法的糖代谢异常孕妇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体重增长、体重指数(BMI)的增长及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两组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3.54%,研究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每周体重增长、BMI增加、每周BMI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新生儿体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妊娠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妊娠期体重增加明显减少,新生儿体重在合适范围,对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的管理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妇女孕前身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目的探讨妇女孕前身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584例单胎初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WI),并随访妊娠结局。根据孕妇身高确定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结果与正常体重孕妇相比,高体重孕妇的妊高征、手术产、高体重儿发生率及低体重孕妇的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是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及孕妇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B超测量胎儿腹围预测新生儿体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在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诊断巨大儿中的价值。方法:在孕妇分娩前3天内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追踪胎儿的出生体重,分析胎儿腹围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①共检测2167例单胎孕妇胎儿,胎儿腹围与出生体重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97,P=0)。②胎儿腹围<34 cm者有7例巨大儿;胎儿腹围<35 cm有1436例,99%的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 g;胎儿腹围在35~35.9 cm有335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525.0±249.7 g,巨大儿发生率为5.7%(19例),胎儿腹围在36~36.9 cm有224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737.1±264.3 g,巨大儿发生率为21.4%(48例);胎儿腹围在37~37.9 cm有100例,平均出生体重3905.1±255.3g,巨大儿发生率为39%(39例),胎儿腹围≥38 cm有38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4115.5±306.1g,巨大儿发生率71.1%(27例)。结论: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可以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腹围与胎儿体重呈高度直线正相关,胎儿腹围<35 cm提示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低;≥37.7 cm提示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筛选130例孕妇,分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者两组。所有孕妇身高相似,每日饮食摄入的蛋白质、热量约低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70%,对孕期母体体重的增加、胎儿生长情况及出生体重进行了测定。从孕12周前测定孕妇体重,作为母体在妊娠开始时的营养指标。早孕期母体体重对出生儿体无重要意义。孕期母体体力劳动强度和营养对胎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影响。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母体体重增加平均值是3.3±2.4kg,足月儿出生体重是3.068±355;从事经体力劳动者,母体体重增加平均值是5.9±3.3kg,足月儿出生体重是3.270±368g。由此显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重指数孕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孕期妇女体重的变化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发现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一定的关系 ,重视用母亲孕期体重的改变来预测巨大儿的发生 [1 ] 。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体重指数孕妇的妊娠结局及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 :自 1997  相似文献   

6.
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增加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围生儿死亡等的发生率,甚至对母儿的远期健康也有不良影响。运动及饮食调节可以控制孕期增重过多,孕期体重合理增加对减少不良妊娠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加对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新生儿体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分娩、孕前体重指数正常孕妇共计566例。按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分成3组:11.5 kg组,11.5~16.0 kg组,16.0 kg组。产前1周检测各组产妇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集新生儿资料信息。结果 11.5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与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86,P0.01;r=0.214,P=0.011;r=0.24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88,P0.01;r=-0.229,P0.01;r=-0.273,P0.01)。16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10,P=0.01)。11.5~16.0 kg组新生儿身长及出生体重与母体孕晚期血脂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母体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晚期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可能与巨大儿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巨大胎儿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产前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及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能否预测巨大胎儿。 方法 前瞻性选择 148例宫高 腹围≥ 135 cm的足月单胎已临产的孕妇 ,超声测量其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度 ,皮尺测量孕妇宫高、腹围 ,核对孕龄 ,分析这些因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按新生儿体重将这些孕妇分为巨大儿组和非巨大儿组 ,比较两组的资料 ;分析胎儿腹围与巨大儿的特定关系。 结果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单一胎儿腹围是预测胎儿体重的最好参数 ,优于胎儿腹围与股骨长的联合应用。其与胎儿体重呈直线正相关 ,r=0 .85。胎儿腹围≥ 36 cm可以预测 82 %的巨大儿 ,巨大儿组剖宫产率 70 .2 %。 结论 胎儿腹围与胎儿体重呈高度直线正相关 ,是预测胎儿体重的较好参数。在产前怀疑有巨大儿的可能时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期血清瘦素(LEP)水平变化与胎儿LEP水平、胎儿体重的关系,以及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及胎儿性别等对母血与胎儿L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留取不同孕期孕妇静脉血及分娩时胎儿脐静脉血,并测定新生儿出生体重,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母体血清LEP水平随着妊娠进展呈递增趋势,孕36周后母体血清LEP水平高于分娩时胎儿脐静脉血LEP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男婴和女婴的母体各孕周血清L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的脐静脉血LEP水平低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孕16~18周母体血清LEP水平与孕妇体重指数(BMI)正相关(P<0.05);分娩时胎儿脐静脉血LEP水平与孕妇体重指数和新生儿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孕妇血清瘦素水平对胎儿体重没有影响,检测胎儿脐静脉血LE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胎儿体重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巨大儿与母亲体重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巨大儿与母亲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的关系.方法将102例出生体重≥4000g作为巨大儿,110例出生体重为3999~2500 g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母亲孕前体质指数的分布、孕期体重增加及分娩结局.结果巨大儿组母亲孕前高体重(BMI>22)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25),低体重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孕期体重增加均大于对照组(P值均<0.01);巨大儿孕妇的剖宫产率及产时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巨大儿发生与母亲孕前高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有关,巨大儿的母儿并发症较高,孕前控制体重及孕期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688例足月单胎产妇。按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别分组,比较各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按孕前BMI分组绘制折线图,观察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孕前高体重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低体重组与理想体重组(P0.01,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孕期体重增长≥25kg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15kg组及15kg~25kg组(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P=0.973)。折线图显示,孕前低体重、理想体重及高体重组中巨大儿发生率曲线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曲线分别相交在孕期增重15~20kg、10~15kg和5~10kg。结论:根据孕前BMI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变化能有效降低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在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诊断巨大儿中的价值。方法在孕妇分娩前1周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追踪胎儿的出生体重,分析胎儿腹围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1)共检测1475例单胎孕妇胎儿,胎儿腹围与出生体重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为0.85(P<0.01)。(2)胎儿腹围<34cm者中无一例巨大儿;胎儿腹围<35cm有1007例,99.7%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4000g;胎儿腹围在35~35.9cm有206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691±277)g,其中14.6%(30例)的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胎儿腹围在36~36.9cm有149例,其中51.0%(76例)的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957±256)g;胎儿腹围在37~37.9cm有64例,其中84.4%(54例)的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平均出生体重(4205±250)g;胎儿腹围≥38cm有44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4000g者为100%(44例),平均出生体重为(4489±267)g。(3)1475例中有811例孕妇行剖宫产术(55.0%),新生儿出生体重为4000~4500g者,剖宫产率为71.4%(125/175),出生体重≥4500g者,剖宫产率为93.8%(30/32),均显著高于新生儿出生体重<4000g的剖宫产率(P<0.01)。结论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可以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腹围与胎儿体重呈高度直线正相关。胎儿腹围<35cm提示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极低;≥37cm提示巨大儿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营养的摄入及计划生育后对孕产妇的重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逐年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巨大儿的发生,势必增加孕产妇围产期的并发症。深刻认识其临床特点,早期预防,正确诊断及处理,对改善母婴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2~2004年3年间分娩的巨大儿共183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巨大儿2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g者称之为巨大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巨大儿发生率增加。由于产前诊断比较困难,致使母儿并发症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现收集近3年在我院分娩巨大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巨大儿(fetal macrosomia)是产科常见的胎儿并发症之一,常导致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并且与青少年肥胖、糖尿病及癌症等远期并发关系密切。其发生已知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孕妇超重或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脂代谢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孕晚期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磁共振成像测量胎儿体积和临床测量宫高是常用的预测新生儿体重的方法,但是目前尚无准确的产前预测及诊断巨大儿的方法,应定期监测孕妇体重增长及血清、血脂水平,加强孕期及分娩管理,减少巨大儿发生率,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孕妇分娩新生儿的监护和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 ,由于妊娠期严格控制糖尿病孕妇血糖 ,产前加强胎儿监测 ,糖尿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新生儿近期、远期并发症仍较高 ,出生后应对新生儿加强监测 ,给予及时处理。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围生儿的影响程度与孕妇病变程度及妊娠期高血糖出现的时间、血糖水平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孕妇所导致的新生儿常见并发症包括[1] :巨大儿、新生儿产伤、新生儿低血糖等。远期并发症有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率增加等。1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糖尿病孕妇导致新生儿一系列合并症 (除畸形外 )均与胎儿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妊娠合并糖尿病时…  相似文献   

17.
单纯肥胖妇女体重增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母体的许多因素如妊娠前的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体重增加以及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都与妊娠结局有关,减少妊娠期体重增长会增加早产儿和低体重出生儿的风险,但体重增加过多又会增加其它并发症如巨大儿的发生风险。本课题旨在探讨单纯肥胖妇女妊娠期体重增加与围生期结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SHP基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小异源二聚体伙伴基因(small heterodi mer partner gene,SHP)基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应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1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母血及新生儿脐血标本,利用PCR-RFLP的方法研究SHP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7504的基因多态性。结果(1)随出生体重的增加新生儿携带C等位基因和TC+CC基因型频率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05);孕妇C等位基因和TC+CC基因型频率亦随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3,P=0.013)。(2)此位点携带C等位基因者新生儿体重增加,携带TC+CC基因型的新生儿比携带TT基因型的新生儿体重平均增加246.3g[(3658.7±400.9)g和(3412.4±444.4)g,P=0.005)]。同时孕妇携带C等位基因者其分娩新生儿体重比不携带C等位基因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平均增加210.3g[(3418.6±449.0)g和(3628.9±405.5)g,P=0.011)]。(3)比较脐血TC+CC基因型与TT基因型的临床参数,发现SHP基因与血糖和胰岛素不相关;与母亲的体重、孕前BMI、父亲的身高、体重相关。孕妇携带TC+CC基因型者体重和孕前BMI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且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孕妇身高、孕期增重、孕前BMI、分娩孕周、脐血胰岛素、母血胰岛素水平均与新生儿体重相关,调整以上因素之后,脐血SHP基因仍与新生儿体重显著相关(P=0.0354),母血SHP基因与新生儿体重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SHP基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在胎儿宫内发育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孕妇体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胎儿及其附属物的发育和母体适应性变化导致孕妇体重在妊娠期进行性增加,孕前体重、孕期营养状况及生活方式、种族及遗传背景、妊娠期心理状态、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均影响孕期体重变化。适度的孕期体重增加是胎儿正常发育和孕妇在孕期适应性变化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孕期体重增加过多或不足,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发育异常或(和)孕妇可能伴发某种疾病。1孕期体重增加妊娠后,由于胎儿的发育,胎儿附属物的增加,子宫的增大,乳房为产后哺乳准备而增大,血容量的增加,组织液的增加,由脂肪组织为主构成的母体储备增加等,孕妇的体重随妊娠进展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孕前体重过重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会导致剖宫产率增加、产程延长、引产率及器械助产率增加。孕妇体重增加其巨大儿发生率、肩难产发生率、产伤的发生率增高。肥胖导致内分泌异常、引产失败率增高、产程进展异常等均是影响分娩方式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