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Porstmann法对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实施经皮穿刺堵塞术。以彩色多普勒,球囊导管探测PDA大小,结合导管尺测量塞子并实施堵塞术。6例关闭成功,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随访2~4年无栓子移位或再分流发生。失败2例:1例未闭导管呈反漏斗型,塞子脱入肺动脉,经送至股静脉并切开取出;另1例系股动脉太细而不能送入选定的塞子。因此,严格选择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杨兴季  杨杰 《山东医药》2002,42(10):56-56
动脉导管未闭 (PD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0 %~ 2 0 % ,其治疗以往依赖于外科手术。目前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PDA的有效方法。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 ,并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Porstmann法先将 1根 3 m长的细软钢丝置心导管内从股动脉插入 ,逆行经降主动脉 ,穿过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右心 ,再通过下腔静脉由大隐静脉拉出 ,退出心导管 ,保留钢丝在体内 ,形成从动脉进、由静脉出的环形轨道 ,然后把预备好的泡沫塑料塞子穿入钢丝 ,由动脉端顶送至动脉导管部位 ,予以堵闭。该法闭塞率高、栓塞形成率低 ,但操作复杂 ,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气管导管内灌洗术治疗大咯血患者防止气管导管堵塞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大咯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常规抗感染、化痰、止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机械通气+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气管导管内灌洗术治疗),对照组18例(常规抗感染、化痰、止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机械通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8%,33.3%(P0.05)。结论在常规抗感染、化痰、止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机械通气基础上治疗大咯血,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气管导管内灌洗术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气管导管堵塞,避免反复气管插管、窒息,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堵塞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89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堵塞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对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采用了4种不同堵塞装置治疗。结果总成功率98.88%(88/89),失败1例,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24小时内残余分流19例(21.3%),经1个月~3.5年随访,微量残余分流7流(7.08%)。结论经心导管堵婴幼儿动脉导未闭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可作为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用导管法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36例老年肝癌临床疗效。方法 将化疗药物经导管灌注肝动脉,化疗药与碘油混悬乳化流入肝肿瘤血管,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血管。结果 经长期随访,存活≥5年l例,≥3年2例,≥2年2例,≥1年10例,9月以上2l例。结论 化疗栓塞后,病人症状缓解,甲胎蛋白值下降,肿瘤缩小,延长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1967年Porstmann等首次报道经心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利用介入方法治疗其他心内缺损,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已有近30年的历史。King和Rashkind分别于1974、1977年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7.
李珍 《山东医药》2007,47(20):58-58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为产后大出血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5年7月~2006年10月,我科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ILAE)及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产后大出血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早在1971年国外就已经开始了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研究,从那时起外科手术已不再是PDA的唯一治疗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及导管材料、导管操作水平的提高,这项技术逐渐为人们接受和重视。本文就此综合部分文献并加以讨论。1 经导管治疗PDA的方法Porstmann等〔1〕于1971年发明一种可同时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的方法,由股动脉送入Ivalon塑料泡沫栓子塞入PDA,但需用较大内径的动脉和导管,要求股动脉内径>3mm,较PDA管径大20%~30%。他们最初应用该方法治疗62例PDA患者,56例成功。因需在股动脉内插入F18导管,所以在该62例患者中仅…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导管堵塞冠状动脉瘘14例,平均年龄7.1岁。结果:13例应用弹簧圈堵塞,平均瘘口大小为3.65mm,除3例失败外均获成功;1例(瘘口6.6mm)应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塞器堵塞成功。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4年,均无残余分流及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控弹簧圈一般用于堵塞瘘口较小的冠状动脉瘘,而瘘口较大的冠状动脉瘘可选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塞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血管造影表现、临床应用价值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本组25例均是在积极抗休克、全身止血的前提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某一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尽快栓塞止血,普通导管难以栓塞部位者应用微导管,栓塞材料主要以明胶海绵为主,加用真丝线段、PVA颗粒、微弹簧圈。结果25例中一次栓塞成功22例,二次栓塞1例。2例栓塞后24h仍有少量出血,给予全身止血药物出血停止,25例术后随访20~60d,无一例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止血快速安全,栓塞治疗目标准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动脉导管闭合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的Porstmann法对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实施经皮穿刺堵塞术。以彩色多普勒探测PDA大小,结合导管尺测量塞子并实施堵塞术。6例关闭成功,其血液动力学各参数均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随访2~4年无栓子移位或再分流发生。失败2例:1例未闭导管呈反漏斗型,塞子脱入肺动脉,经送至股静脉并切开取出;另1例系股动脉太细而不能送入选定的塞子。因此,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三种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 Porstmann法、弹簧栓子法和 Amplatzer封堵器对动脉导管培养闭的治疗效果。方法 :3种方法共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 5 0例 ,其中 Porstm ann法 6例 ,弹簧栓子法 10例 ,Amplatzer封堵器 34例。所有患者在 PDA封堵后 10 m in重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术后 2 4h、1月、6月和 12月行超声心电图检查 ,观察 PDA有无再通及残余分流。结果 :全组 5 0例 ,成功 49例。Porstm ann法有 1例由于鞘管不通过股动脉而失败。术后 10 min主动脉造影术 ,Amplatzer封堵器 4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术术 2 4h超声心电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 1~ 12个月 ,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和 PDA再通。结论 :经导管治疗 PDA是有效的非手术方法。Porstmann法已较少采用 ;直径 <3 m m的PDA首选弹簧栓子法 ;3~ 10 m m的 PDA采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直径 >10 m m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2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采用经皮导管栓塞术。年龄9~28岁(平均14.69岁)。男性8例,女性13例。用Ivalon塞子栓塞PDA。其中1例手术,20例1次栓塞成功。本文提出PDA栓塞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经验,证明能够治愈有选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96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我国自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至今.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风险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4月~2008年7月肝细胞癌患者66例,并将其分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组(19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24例)和射频消融组(23例),并将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组的肿瘤坏死率达73.68%,明显高于单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及单纯射频消融组(分别为50.00%和52.17%,P<0.01或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32%、37.50%和30.4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高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与单纯射频消融组(分别为13.6个月、21.7个月,P<0.01或P<0.05).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与单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单纯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相比,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目前治疗大咯血广泛应用的手段。本院自2001年4月--2004年3月利用同轴微导管技术超选择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32例大咯血,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黄旭梅  章耀  林苗  林斌 《山东医药》2007,47(11):3-3
2003-2006年,我们采用动脉导管分段溶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心血管疾病术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导管脱出1例,测压管脱开1例,导管堵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6%,无患者发生感染、栓塞、出血、肢体远端肿胀等不良情况。结论心血管疾病术后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是临床监测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应加强该方面的护理,而预防感染、肢体远端肿胀、栓塞、出血以及保持管道通畅、固定是护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1967年Porstmann等^[1]首次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取得了成功。此后在国内外专家的长期不懈研究下,介入治疗PDA取得了很大进展。1998年推出的具有膨胀性能的蘑菇状封堵器,克服了以往的缺点和限制,适应用最窄径1.5~10mm的PDA,成为PDA治疗的首选方法。1999年10月~2002年7月我院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成  相似文献   

20.
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年龄7岁~47岁,平均23.2±2.6岁,对其采用改进的Porstmann法实施经皮穿刺堵塞术。以彩色多普勒,气囊导管探测未闭导管的大小,结合导管卡尺测量塞子并实施堵塞术。14例关闭成功,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随访1年~7年无栓子移位或再分流发生。在未闭导管关闭后约30min时易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早期处理可避免这一并发症。此方法易于确定未闭导管的实际内径,可避免单凭造影测量的误差,疗效可靠。失败4例:1例未闭导管呈反漏斗型,1例塞子过小,脱入肺动脉,经送至股静脉并切开取出;另2例系股动脉太细而不能送入选定的塞子。1例因压迫过度发生股动脉血栓,经手术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