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66例经临床和B超、腹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者,经导管子宫动脉注入超液化碘油、PVA,或平阳霉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栓塞后1、3、6、12、18、24个月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6例子宫腺肌病TUAE术有效率90%,TUAE栓塞后综合征、膀胱刺激症6例(9.09%),胃肠道反应10例(15.15%),阴道少量流血9例(13.63%),宫颈部缺血性坏死3例(4.54%),小阴唇溃疡1例(1.51%)。TUAE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经对症或特殊处理恢复正常。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可观,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是可防治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6例3岁以下婴幼儿CMT患儿胸锁乳突肌(SCM)病变进行常规超声及RTE检查,并与临床观察治疗和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常规超声表现为肿块型CMT251例(75%),弥漫型CMT85例(25%)。②弹性评分健侧SCM评分均为1级,患侧SCM弹性评分2级97例,3级186例,4级53例。③弹性应变比值(sR)肿块型为0.76~4.42,弥漫型为1.49~7.07;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构建ROC曲线确定超声指导下患儿最佳手术时机,SR3.35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界点,其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98.2%,准确性为96.1%。④RTE动态观察疗效,272例(81%)病变组织弹性评分低者非手术治疗有效,64例(19%)病变组织弹性评分高者经手术治愈。结论RTE在CMT早期诊治中作为常规超声的补充,可为SCM病变提供更为客观的半定量硬度信息,并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动态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以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s,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0±0.9、7.3土1.1、3.8±1.0、1.4士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用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创伤微小、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氨肽苷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一般治疗(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感染,降低血压,补钙降磷,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利尿剂及尿毒清5.O口服3/d,10.0口服1/晚);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肌氨肽苷注射液12ml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1/d共20d为1疗程。结果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1%(28/32)。用药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应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可增加患者的尿量,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8.1%。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尿钠的排泄,具有良好的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何璐  黄利荣  廖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86-2986
目的 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 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lt;0.1)。结论 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选取32例肢体肌张力障碍或痉挛患者,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局部相应肌肉注射。痉挛程度评定选用Ashworth分级法,疼痛评定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治疗前后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以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1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接受1~2次肉毒毒素注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并且患者下肢疗效明显优于上肢,其中下肢和上肢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与61.5%,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与84.6%。A型肉毒毒素平均起效时间为2周,疗效平均持续时间为13.75周。肉毒毒素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肌无力,其次为注射局部疼痛和瘀斑,但均可自行恢复。结论: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强直肢体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且均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疗效。方法:36例ST患,将BTX-A经皮注入痉挛肥厚肌肉,每一轮次注射1-3,每次间隔10-14d。结果:基本缓解18例(50%),明显缓解15例(41.67%)部分缓解3例(8.33%),无效0例,有效率为91.67%。28例在12-36周复发。结论:肌电引导下BTX-A局部注射治疗ST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8.
钝性外伤致膈肌破裂及膈疝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钝性外伤致膈肌破裂及膈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27例胸腹部钝性外伤致膈肌破裂和膈疝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左侧膈肌破裂23例(82.1%),形成膈疝14例(51.0%);右侧膈肌破裂4例(14.8%),形成膈疝2例(7.4%)。术前均进行X线平片检查,18例有阳性发现。10例进行CT检查,均为阳性。术前确诊17例(62.9%)。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CT和X线检查是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的主要诊断依据,确诊病例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乳癌根治术的不良反应,设计术中加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腋窝填充术,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将乳癌126例随机分为二组,其中61例病人行标准乳癌根治术加带蒂背阔肌肌瓣腋窝填充术治疗组,另65例病人单纯行乳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种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创面皮下积液各为6.6%和29.2%,皮瓣坏死各为13.1%和23.1%,患侧上肢水肿各为11.5%和29.2%,患侧上肢麻木感各为3.3%和23.1%,上肢运动功能受限各为4.9%和16.9%。结论 乳癌根治术中加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腋窝填充术,能显著降低行乳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早期综合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6个月以内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干预方法,包括推拿、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蜡疗、颈部体操及姿势矫正疗法.对照组仅用单一推拿手法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脱落病例42例,实际进入统计的病例有78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治疗组40例中优28例,良9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92.5%,对照组中优19例,良10例,一般7例,差4例,优良率7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方法是治疗婴儿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优于单一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多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足内侧肌和腓骨肌进行性无力、萎缩,伴有轻到中度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及弓形足。目前临床尚无CMT的特殊治疗方法,主要采取药物对症治疗、外科矫形器治疗和康复治疗。近年来,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的发展,分子层面的诊疗水平显著提高,靶向分子治疗有望成为CMT治疗的新方向。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就CMT的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CMT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模式的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斜颈专科门诊治疗的92例CMT患儿(月龄均在3个月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CF-CY理论架构,选取部分ICF-CY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的类目,并结合常用的评价指标与之相匹配,对患儿开展为期6个月的早期康复干预。于干预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康复疗效评价。 结果 经干预6个月后,在身体结构方面:彩超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较入选时变小、甚至消失;在身体功能方面:发现患儿头颈部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范围;在活动与参与方面:发现患儿头颈部活动与参与能力增强,视觉追踪能力明显提高;在环境因素方面:家长对早期康复干预的态度及执行力方面有明显改善,对CMT患儿病情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运用ICF-CY架构可更全面评估CMT患儿及指导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CMT患儿获得更全面康复干预及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洗液结合聚肌胞治疗扁平疣的,旌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每隔5d在扁平疣体处注射O.1加.3mg聚肌胞注射液(以皮疹隆起变白为宜),予抗病毒中药,每日早、晚各在皮疹处擦洗1次,每晚在皮疹处点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对照组每隔3d肌肉注射1次聚肌胞注射液2mg.每晚在皮疹处点擦1次2.5%的5.氟尿嘧啶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不同时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中药洗液结合聚肌胞、5-氟尿嘧啶治疗扁平疣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来比林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艳青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45-2745
目的:探讨来比林镇痛液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为骨化性肌炎,来比林混合镇痛液共10ml,近不同方向注射到骨化点部及四周,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0&;#177;1.15,治疗1周后VAS为1.10&;#177;0.8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显效为90.6%,有效为9.4%,结论:来比林混合镇痛液用于此类疾病的局部注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观测46例CMT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声像图特征并分型,超声随访评估患儿做被动伸展运动治疗的效果。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型18例,弥漫型28例;肌肉纤维化Ⅰ型18例,Ⅱ型23例,Ⅲ型5例。治愈44例(95%),2例未治愈者为幼儿,超声显示其肌肉病变弥漫型且纤维化严重(Ⅲ型)。结论超声对婴幼儿CMT具有能早期诊断、准确、安全和易操作的优点,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及常规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53例CMT患儿超声检查资料,比较常规超声、UE及二者联合诊断CMT符合率的差异性。结果常规超声诊断CMT的符合率为75.47%,UE的符合率为8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联合诊断符合率为94.34%,与单一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E联合常规超声对CMT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和腰大肌肌沟两种阻滞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440例神经根性坐骨神经痛病人采用硬膜外阻滞,用药配方为类固醇、维生素B族和利多卡因。对127例神经干性坐骨神经痛病人采用腰大肌肌沟阻滞,用药配方1.5%利多卡因和0.1%丁卡因混合液。按VAS法及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分级分析疗效。硬膜外阻滞者总优良率为85.22%,腰大肌肌沟阻滞者总优良率为74.80%。腰大肌肌沟阻滞操作简便,疗效较好,适合于在门诊处理大量病人,是神经干性坐髓神经痛治疗的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浸润的早期大肠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和WH0有关消化道肿瘤有“上皮内瘤变”这一概念在临床诊断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62例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浸润的早期大肠癌病例。结果 在粘膜肌层癌变的27例病例中,14.8%存在恶性生物学行为表现(其中区域淋巴结转移1例,局部切除术后复发1例,术后血道转移2例)。在32例粘膜下层癌变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中,4例(12.5%)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论 早期大肠癌在选择局部切除手术时需要慎重,粘膜肌层癌变的早期大肠癌已不能一概作为良性肿瘤简单处理。对WHO有关消化道肿瘤前驱病变诊断的新标准将粘膜肌层浸润的早期大肠癌定义为良性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我们认为仍需持慎重态度并进一步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9.
孔令先 《临床医学》2009,29(6):51-51
目的肌氨肽苷辅助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5例,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肌氨肽苷6ml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连用14d,与未加用肌氨肽苷的75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症状改善方面,显效率和有效率前者分别为70%和91%,后者分别为50%和70%;心电图改善方面:前者分别为83.9%和94%,后者分别为46%和66%。结论肌氨肽苷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儿童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 DR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RD患者的临床和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2例,女4例,家族史4例,散发2例。发病年龄4~10岁。除1例外,5例患者均有不同的长时间误诊,治疗前平均病程为12.5年。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双下肢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为首发,2例患者伴有震颤、肢体僵硬,3例患者病理征阳性,1例患者伴有自动症状,6例患者均有症状明显的昼间波动及小剂量多巴胺快速明显的疗效。结论:DRD是锥体外系疾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早期诊治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