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建立低渗血红蛋白定时释放试验,比较研究慢性肾衰(CRF)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存在状态,探讨其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用低渗血红蛋白释放试验(HRT)五管法比较研究CRF患者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释放情况。再用低渗HRT一管法比较研究5例CRF与4例非CRF患者的血红蛋白释放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CRF患者标本出现以下特点:白蛋白前移、血红蛋白A2稍前移、定时释放增多、原点残留和泄漏明显。5例CRF的血红蛋白释放强于4例非CRF患者。结论与正常人或非CRF患者比较,CRF患者血液成分的电泳释放行为变化较大。白蛋白前移可能是它与血中毒素结合有关、血红蛋白释放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来自毒素对红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剖宫产手术前后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情况。方法 1例剖宫产孕妇,分别于剖宫产术前、术后1、5、13 d采血,对这4份血液标本进行双向多层电泳,对其中术后5天的血液标本进行等低渗全程电泳,再对术后1天和5天的标本的血浆进行单向电泳试验。结果剖宫产术后5 d标本血红蛋白释放的变化较大。即在血红蛋白A1前方出现快泳联苯胺阳性成分,血浆中也有此联苯胺阳性成分,在白蛋白前出现丽春红阳性物质,涉及急性期反应蛋白。结论剖宫产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释放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雷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4):1475-1476
目的干粉生化质控物复溶后,为保持其稳定性及节约成本的考虑,常分装后置-20℃冰冻保存,以备日后解冻使用。实验主要探讨两种解冻方式(20-24℃室温解冻和37℃水浴解冻)对生化质控结果的差异,并选择合适的解冻方法。方法每天测定两种解冻方式的生化质控物,统计20次样本结果,并作方法学评价。结果20-24℃室温解冻生化质控结果的变异系数值、精密度和稳定性整体优于37℃水浴解冻方式。结论建议在日常工作中生化质控物的解冻方式选择室温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后游离血红蛋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后在37℃与室温条件下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随机抽取4℃保存24小时B型全血两人份,分别分装为60 ml,按不同比例加入O型全血9、12、15、18 ml置入100ml塑料血袋内混匀后,分别放置在37℃孵箱和室温条件下,间隔15分钟摇动1次.分别在1、2、4、8和12小时留取标本做游离血红蛋白检查.结果表明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在12小时内游离血红蛋白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不管是室温还是37℃条件下,1 小时以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一袋B型全血在室温与37℃条件下放置1-8小时无明显差别(P>0.05),到12小时P<0.001.另一袋在室温与37℃条件下放置1小时P>0.05,2-8小时P<0.001,有明显差别.结论在B型全血中加入O型全血,放置12小时不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在室温与37℃存放8小时后接近和超过存放2天的水平170.4 mg/L,这提示血液采集后应尽快置入2-4℃冷藏,减少红细胞的分解代谢、衰老裂解而释放更多的FHb及其它代谢物质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后在37℃与室温条件下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随机抽取4℃保 存24小时B型全血两人份,分别分装为60 ml,按不同比例加入O型全血9、12、15、18 ml置入1 00ml塑料血袋内 混匀后,分别放置在37℃孵箱和室温条件下,间隔15分钟摇动1次。分别在1、2、4、8和12小时留取标本做游离血 红蛋白检查。结果表明: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在12小时内游离血红蛋白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随 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不管是室温还是37℃条件下,1小时以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一袋B型全血在室温与37℃条件下 放置1-8小时无明显差别(P>0.05),到12小时P<0.001。另一袋在室温与37℃条件下放置1小时P>0.05,2 -8小时P<0.001,有明显差别。结论:在B型全血中加入O型全血,放置12小时不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在室温与37℃存放8小时后接近和超过存放2天的水平170.4 mg/L,这提示血液采集后应尽快置入2-4℃冷藏, 减少红细胞的分解代谢、衰老裂解而释放更多的FHb及其它代谢物质时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血红蛋白释放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化验室38例检测凝血酶原的全血标本进行筛查,发现一例反常标本,回查大生化全项,发现它是肝功多项异常的肝硬化、腹水标本。在此基础上,从上述38个标本中取一例肝功正常的标本,对比之下做等低渗全程试验和双向双层对角线电泳。结果与对照标本相比,肝硬化标本的等低渗全程试验和双向双层对角线电泳明显不同。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标本的血红蛋白释放试验结果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殷琴  陈立平  许恒  袁燕  梁栋  申文 《中国临床医学》2023,30(6):1005-1009
目的 探究IFN-α2b联合等渗葡萄糖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带状疱疹患者88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液治疗,研究组采用干扰素复合等渗葡萄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炎性因子(IL-17、IL-10)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的血清IL-17、CRP降低;IL-10、IgM、IgA增高(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相对传统镇痛液治疗,采用IFN-α2b联合等渗葡萄糖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同时还可以改善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口腔护理漱口液对降低禁食患者口咽部细菌粘附的效果。方法按抽签法将220例禁食患者分为A、B两组各110例,A组采用等渗盐水口腔护理,B组采用0.5%聚维酮碘口腔护理,在口腔护理前和口腔护理后即刻、2h、4h、6h采集口咽部标本,监测细菌菌落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口腔舒适度。结果 A组口腔护理后2h口咽部细菌菌落数开始上升,护理后6h恢复到未进行口腔护理前状况;B组口腔护理后4h菌落数出现上升,护理后6h恢复到未进行口腔护理前状况,但A组患者的口腔舒适度优于B组。结论用0.5%聚维酮碘、等渗盐水行口腔护理均能降低禁食患者口咽部细菌粘附,用0.5%聚维酮碘行口腔护理间隔时间<6h,用等渗盐水行口腔护理间隔时间<4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检测方法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中的检测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指数[主要是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脆性、血红蛋白电泳等方法检测,另选取40例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者进行上述检测方法,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电泳检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型阳性35例,阴性5例,MCV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表型阳性34例,阴性6例;红细胞脆性检出阳性28例,阴性12例,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进行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测,可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筛查与确诊提供较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释放试验(HRT)与糖尿病的关系,观察血糖浓度对HRT的影响。方法取各种血糖浓度的血液标本,每例标本同时做全血和红细胞的HRT(应用梯带释放法),观察血糖浓度与HRT结果的关系。进一步进行体外试验,以研究葡萄糖对HRT的影响。结果全血HRT结果与血糖浓度无关。梯带释放与血糖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体外试验葡萄糖浓度对红细胞的梯带释放影响明显;葡萄糖能使梯带增强,且有按5%、10%、50%递增趋势。结论葡萄糖能影响红细胞的HRT,改变红细胞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1.
全血糖化血红蛋白用常规方法测定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分别用Tosoh G7、罗氏/日立7170A和NycoCard READERⅡ测定的稳定性.方法 收集3个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及1个水平的肝素抗凝全血样本,冻存管分装,分别储存在-80℃、-20℃、4℃、室温(15~25 ℃)和37℃.分别在第1、2、5、7、9、14、21、28、35、42、49、56、63和70 d用3种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在-80℃储存的全血样本在研究期间无论是用东曹G7方法还是用罗氏/日立7170A方法测定结果稳定,东曹G7的变异系数(CV)为0.54%~1.22%;罗氏/日立7170A的CV为0.86%~1.82%;样本用东曹G7测定的稳定性为:-20℃可稳定14 d,4 ℃ 63 d,室温5 d,37 ℃少于1 d;罗氏/日立7170A方法 为:-20℃21 d,4 ℃ 42 d,室温7 d,37℃少于1 d;NycoCard READER Ⅱ:4℃9 d,室温少于1 d.结论 不同方法测定全血样本的稳定性是特异的,不同温度下允许保存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2.
再水化液因素对冰冻干燥保存后红细胞回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求一种能有效提高冰冻干燥 (简称冻干 )保存后人红细胞回收率的再水化体系。方法 测定1 0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6 %羟乙淀粉 (HES)、5 %羧甲基淀粉钠 (CMS)、生理盐水、0 75mol/L葡萄糖、等渗缓冲液及高渗缓冲液 (5×Buffer)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将浓缩红细胞和保护液混匀 ,预冻后移入冻干机内作冻干处理 ,冻干完毕后 ,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温度的再水化液快速水化洗涤样本。结果 人红细胞冻干再水化后 ,6 %HES组、1 0 %PVP组和 5 %CMS组的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 (93.6 5± 6 .1 8) %、(88.80± 9.4 9) %和 (91 .34± 8.1 3) % ,血红蛋白回收率分别为 (93.4 8± 4 .6 7) %、(89.0 2± 4 .6 7) %和 (88.79± 5 .35 ) %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 4组[(1 5 .5 6± 1 2 .0 2 ) %~ (2 7.77± 6 .4 8) % ,(1 7.78± 1 0 .80 ) %~ (4 1 .5 0± 6 .4 3) % ) ](P <0 .0 1 ) ;不同温度的 6 %HES的再水化效果表明 ,再水化后 3个温度组的红细胞回收率无显著差异 ,但 37℃和 2 5℃组的血红蛋白回收率分别为(87.4 8± 5 .84 ) %和 (91 .37± 3.94 ) % ,均极显著高于 4℃组 (73.1 0± 5 .90 ) % (P <0 .0 1 )而且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也显著低于 4℃组。结论 再水化液的胶体渗透压对冻干保存后红细胞的保护作  相似文献   

13.
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贮存期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后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其比值,并对3组RBC、WBC、Plt,测其Hb和K+的改变,详细观察溶血程度和渗透性。结果红细胞形态、WBC、RBC、Plt,Hb和血K+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只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略有升高,Hb室温预热组为(170.8±29.18)g/L,37℃加热组为(170.72±27.9)g/L,44.5℃加温组为(171.08±22.3)g/L(P>0.05)。血清K+3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1%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室温预热组是(4.5±0.18),(3.6±0.1)g/L,37℃加温组为(4.41±0.38)和(3.42±0.36)g/L,44.5℃加温组为(4.3±0.2)和(3.4±0.1)g/L在室温预热时溶血值已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高上限。5种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在14、21、28、35d时光滑球形红细胞的比率3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35d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光滑球形红细胞也略有升高。结论红细胞悬液在温度可控培养箱(44.5℃)中加温30min,红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溶血反应和其它损害。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形态略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的方法。方法使用细胞破膜剂处理EDTA2K抗凝外周静脉血,获得已被破膜的白细胞。将纯化的兔抗人GR-ot多克隆抗体与之反应,再与FITC标记的羊抗兔二抗反应,比较在不同抗体反应浓度(0.0004~0.004μg/μL)、不同的反应条件(室温、37℃及4℃)下获得的阳性细胞率及荧光强度,并比较标本处理前后放置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最后作重复性试验。结果以一抗浓度为0.004μg/μL时荧光信号最强,但一抗浓度为0.0004~0.004μg/μL获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一抗在室温或者37℃孵育30min或者4℃反应6h,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标本可于4℃保存至24h处理。标本处理后最好及时检测,随时间延迟荧光信号有所下降。重复性试验显示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的CV值分别为3.4%与9.8%。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糖皮质激素受体-α流式细胞术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13例冷凝集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及37°C孵育30 min后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室温下与37℃孵育30 min后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会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多种血细胞的准确计数,临床检测血常规时应仔细检查血标本是否有冷凝集现象,如存在应在37℃孵育30 min后进行检测,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Whole human anticoagulated blood in vitro underwent controlled plasma replacement with either isotonic (0.9%) or hypotonic (0.5%) saline to 1. restore the blood to its original volume (which resulted in different hematocrits) or 2. bring the blood to a singular hematocrit (40%). The hypotonic cell MCVs were, on average,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ir isotonic counterpart by a ratio of 1.4:1. The blood sample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two tests, one of mechanical fragility, the other to ultrasound (US)-induced hemolysis. The US exposure metrics were: 1.0-MHz center frequency, 200-micros pulse duration, 20-ms interpulse interval, exposure durations of 10 to 30 s in the presence of Albunex, as a control on blood gas nucleation, and exposure vessel rotation at 200 rpm. In all instances, the hypotonic blood displayed higher levels of hemolysi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isotonic treatment. The highest ratio of US-induced hemolysis for the hypotonic:isotonic regimens was 2.2. In some instances, the ratio was somewhat less but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whole blood viscosities among the regimens or other factors. The data supported the a priori hypothesis that hypotonicity will result in an increased tension on the cell membrane and render it more susceptible to shear-induced hemolysis, including exposure to US under conditions known to foster the occurrence of inertial cavitation. There was no temperature increase during the insonations of the bloo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海藻糖和葡萄糖联合负载红细胞的最适温度,为冷冻干燥红细胞提供基础。方法分别采用0、0.125、0.25、0.5和1mol/L的海藻糖联合葡萄糖在4℃、25℃和37℃负载红细胞6h。然后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含量。结果负载液浓度为1mol/L时,3种温度下的细胞溶血程度较重,即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浓度较高。在浓度低于1mol/L时,25℃负载后,红细胞溶血程度较高。4℃和37℃负载时,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浓度较低。结论在浓度小于1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在4℃和37℃情况下,负载红细胞后对细胞的损伤较小,能够满足冻存的负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