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回顾性分析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Val-HeFT)数据库,评价有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确定发生Af的预测因素,评价缬沙坦对Af的预防作用。 Val-HeFT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平行试验。入选标准:年龄≥18岁,既往有HF病史及临床表现至少持续3个月,Ⅱ-Ⅳ级心功能(NYHA),病情稳定,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利尿剂、地高辛、β阻滞剂至少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40%,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舒张期内径/体表面积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 ,将 5 0例CHF分为缬沙坦组 (2 5例 ) ,服用缬沙坦 80mg/d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2 5例 ) ,疗程均为 18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ESV)、6min步行试验及实验室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缬沙坦组临床显效率 4 8.0 % ,有效率 4 4 .0 % ,无效率 8.0 % ,对照组分别为 36 .0 %、4 0 .0 %、2 4 .0 %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LVEF、EDV、ESV、6min步行试验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 <0 .0 1) ,缬沙坦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血生化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治疗CHF疗效肯定 ,优于常规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课题。一旦罹患Af无疑将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与死亡风险,而高血压患者更易并发Af,倘若高血压患者并发Af则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率皆大大升高。本文就不同类型降压药治疗伴Af史和心电图(ECG)示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对其心血管预后影响的可能差异进行分析。本文为前瞻、随机、双盲、平行研究———氯沙坦干预高血压患者生存(LIFE)试验,共有342例伴Af史和ECG显示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55~80岁。研究初先经1~2周安慰剂洗脱后,分为随机双盲服用芦沙坦(初量50mg/d,…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缬沙坦治疗组30例服用缬沙坦80 mg/d;常规治疗组28例未服用缬沙坦及其他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半年分别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缬沙坦组比常规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02.6±25.6)mlvs.(117.2±28.5)ml,P<0.05]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53.1±20.6)mlvs.(66.4±28.7)ml,P<0.05]明显减小,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56.1±9.6)%vs.(47.4±13.2)%,P<0.01]。随访1年,结果缬沙坦组(24.0%)比常规治疗组(46.7%)心力衰竭再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降压药物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影响的差异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147例,所有入选患者至少停用或未服用降压药物时间达2周以上,血压符合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mmHg的要求。随机分成三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50)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贝那普利组(n=49)服用贝那普利10 mg/d;缬沙坦组(n=48)服用缬沙坦80 mg/d。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测量血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hs-CRP、vWF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缬沙坦组Ba-PWV降低最明显,较贝那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明显下降(P<0.01)。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下降明显。同时缬沙坦组hs-CRP、vWF降低明显,贝那普利组次之。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缬沙坦组Ba-PWV下降与△SBP、△DBP及△PP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hs-CRP、△vWF呈强相关(r=0.96,P=0.02;r=0.67,P=0.01),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缬沙坦(valsartan)与雷米普利(ramipril)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150例CHF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A组(n=75)口服缬沙坦80 mg/d,雷米普利1.25~10 mg/d;B组(n=75)口服雷米普利1.25~10 mg/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 分级)评估,行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LVEDV、LVESV、EF、FS及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缬沙坦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CHF优于单用雷米普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及培哚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功能的影响。方法:120 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培哚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疗程24周。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及2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Ds),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慢性心衰患者 LVEF 较正常值降低,LVDd、LVDs、LVMI 均较正常值增加。三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 LVEF、LVDd、LVDs、LVMI 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2 周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4周联合治疗组较缬沙坦组、培哚普利组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缬沙坦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心功能的有益作用与培哚普利相当,两药合用优于二者的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缬沙坦用于心衰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缬沙坦用于心衰的试验(Val-HeFT;Valsartan in Heart Failure Trial)结果显示:Val组使住院率减少,心衰分级,射血分数,心衰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Val对未用ACEI的患者很有利。但对已用ACEI和β—阻滞剂两种药的患者则不利。5010例中度心衰患者的Val—HeFT超声心动图亚组研究显示:缬沙坦与ACEI合用,或者与β—阻滞剂合用可逆转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0.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对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新一代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观察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停服原用药1周再服用安慰剂1周后,随机分为2组。缬沙坦组服用缬沙坦80~160mg/d;苯那普利组服用苯那普利10~20mg/d。入选病例65例,完成8周观察者共61例,缬沙坦组32例,苯那普利组29例。监测血压每周一次,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后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β2-MG、24h尿微量ALB。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缬沙坦组下降(16.5±7.5/10.2±6.8)mmHg,总有效率为59.4%;苯那普利组下降(16.4±9.6/11.2±7.4)mmHg,总有效率62.1%,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两组尿β2-MG、24小时尿微量ALB在治疗后均下降,亦无显著差异。结论缬沙坦有明显降压作用,副作用少,可降低尿中ALB及尿β2-MG,减轻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8月14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给予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适应证——用于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NYHA Ⅱ~Ⅳ)。 缬沙坦(代文)之所以能获得这一批准,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诺华制药开展了病例数多达5010例的Val-HeFT(缬沙坦心力衰竭试验,valsartan  相似文献   

12.
我院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商品名:代文)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缬沙坦对ISH患者部分靶器官(心、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WHO/ISH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随机选择门诊或住院的Ⅰ、Ⅱ期轻、中度ISH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65~85岁,平均(70.3±8.2)岁。1.2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所有入选者试验前停用降压药,并服用安慰剂2周,使血压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然后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研制)80~160mg/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协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CHF患者,给与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缬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较少,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协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CHF患者,给与口服缬沙坦80-160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缬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较少,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的强心利尿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心脏指数(CI)、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E/A);化验血浆BNP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心脏指数(CI)、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E/A);血浆BN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恶化,改善心功能,致咳副作用明显低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6.
复方缬沙坦与血脂康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联合血脂康(600mg)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28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缬沙坦组患者给予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mg,1次/d)和血脂康(600mg,2次/d)治疗,对照组患者降压药物单用缬沙坦(80mg,1次/d)。治疗中每周测量血压。在治疗8周和结束时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缬沙坦组较对照组血压进一步下降,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平均坐位收缩压均降低5mmHg,平均坐位舒张压多下降3mmHg,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患者中,血压控制<140/90mmHg者分别占54.1%和40.7%。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复方缬沙坦联合血脂康治疗,降压效果和达标率均优于单用缬沙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4例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病史>6月),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80mg/d,疗程为12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50例窦性心律者(窦律组)及2组Af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后左房内径(LAD),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含量,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Af患者LAD、PⅢP较窦律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2组Af患者LA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月后对照组LAD明显大于缬沙坦组(P<0·01);从治疗后6月起缬沙坦组PⅢP即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且PⅢP含量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4785,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心房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减少心肌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减轻心房纤维化,阻抑左房进行性扩大,改善心房顺应性,降低A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洛汀新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缬沙坦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组和洛汀新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缬沙坦组加缬沙坦80mg/d,顿服;洛汀新组加洛汀新10mg/d,顿服,治疗16周,观察缬沙坦和洛汀新对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应用心脏彩超仪分别测定基线值、治疗后4周、16周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经过16周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重塑指标略有改善,而缬沙坦组和洛汀新组均明显改善。结论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逆转心室重塑。长期应用可改善衰竭心脏心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这种有益的作用与ACEI类药物洛汀新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逆转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病人,停服原用药1周再服用安慰剂1周后,随机均分为两组。第一组服用缬沙坦80mg/d;第二组服用缬沙坦160 mg/ d。疗程12周,监测血压每周1次,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第一组根据血压情况可加用氨氯地平2.5 mg/d。用药前、后测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浓度均下降显著(P<0.01),缬沙坦160mg/d 组的比缬沙坦80mg/d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上述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有明显降压作用及降低尿中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水平作用。缬沙坦160 mg/d的疗效更明显优于缬沙坦80 mg/d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钙通道阻滞剂贝尼地平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蛋白尿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的差别.方法 根据24 h尿蛋白总量(简称为Pro)和使用药物的不同,将23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蛋白尿患者分为4组:A1组(1 g/24 h≤Pro<3 g/24 h,服用贝尼地平8 mg/d)、A2组(1 g/24 h Pro≤3 g/24 h,服用缬沙坦80 mg/d)、B1组(Pro<1 g/24 h,服用贝尼地平8 mg/d)、B2组(Pro<1 g/24 h,服用缬沙坦80 mg/d).各组均观察48周,比较应用药物后肾小球滤过率(GFR)、尿蛋白及血压的差别.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4、48周后各组GFR均明显升高(均P<0.01),但是各组之间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1组比较,B2组治疗24、48周后Pro明显减少[24周:(0.39±0.06)g/24 h比(0.27±0.07)g/24 h,P<0.01;48周:(0.30±0.05)g/24 h比(0.18±0.01)g/24 h,P<0.01].A1组与A2组比较,治疗12、24和48周后Pr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24和48周后,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间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尼地平和缬沙坦在保护原发性高血压伴蛋白尿患者肾脏功能方面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