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7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和送套管方法,对照组以传统方法穿刺和送套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在置管成功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穿刺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留置针置管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1例(138例次)患者按穿刺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单日穿刺患者31例(71例次)采用常规置管法为对照组,双日穿刺患者30例(67例次)采用单手穿刺置管法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单手穿刺置管法在皮肤组织松弛、血管易滑动的患者和烦躁、痴呆等不合作患者中应用方便,简单易学,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留置穿刺法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两人操作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疼痛、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针眼渗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疼痛、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针眼渗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改进的两人操作法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ICU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收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需要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且因各种因素导致局部血管肉眼不可见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超声引导组和常规穿刺组. 超声引导组将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置入的全过程,包括操作前血管的评估、留置针型号的选择,操作时的实时引导及操作后的确认. 常规穿刺组采用常规技术置入留置针. 对两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共有102例患者进入研究,运用超声引导穿刺静脉留置针后,危重患者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可达80. 4%,置管操作时间缩短近5 min,导管留置时间延长了近35 h,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 5%降至9. 8%. 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针是一种快速、实用、安全的置管方法,提高了ICU护士的工作效率,对外周静脉状况差的危重患者更突显其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带空气穿刺法的效果。方法将360例住院手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液穿刺方法 ,观察组采用留置针带空气穿刺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保留时间。结果观察组1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留置针带空气穿刺法优于传统带液穿刺法,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实现了静脉采血和输液一针同步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将100例临终水肿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改良组,每组50例。常规组按规范方法实施留置针静脉穿刺,改良组采用不扎止血带配合拇指按压法进行留置针静脉穿刺,统计两组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高,与常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采用改良留置针静脉穿刺法,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时落实抢救措施,减轻临终患者的痛苦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3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7例)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2例),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74.33%,新式置入组88.46%,两组比较有(P<0.01);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置入方法可明显提高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红梅  周霞  邓芳明  李波  乔芳  唐慧 《护理研究》2004,18(22):2042-2043
[目的 ]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方法 ]将 3 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病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 (182例 )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 (187例 ) ,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结果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 74.3 3 %,新式置入组 88.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新式置入方法明显提高了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程序,对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80例需要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传统组443例和改良组437例。传统组按照常规操作程序将输液瓶置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关闭调节器。取出留置针,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排尽空气后,进行静脉穿刺,双手配合置管。改良组按改进的操作程序用无菌生理盐水充满留置针管及肝素帽内,进行静脉穿刺,单手置管。并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改良组穿束4成功率及患儿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01)。结论改良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程序的改进,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穿刺送管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4.17%,对照组为8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应用改良穿刺送管方法优于常规穿刺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内科病房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患者1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对照组98例.研究组穿刺时采用左手食指送管,左手拇指始终绷住皮肤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置管成功率99.0%,对照组置管成功率89.8%,研究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提高抢救时建立静脉通路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分为深静脉穿刺置管组6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62例,深静脉穿刺置管组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面部静脉、头静脉或颈内静脉)和下腔静脉(通过股静脉),浅静脉留置针组进行常规留置针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情况(首次穿刺成功、穿刺总成功、并发症、留置时间)和治疗情况(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抢救成功).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浅静脉留置针组(P<0.05),建立通路时间、恢复血压时间、再出血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均优于浅静脉组(P<0.01).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出血患者可以长期留置,为补液、输血及静脉营养带来便利,可有效恢复血压,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方法 2015年1~2月期间,选取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4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4例,对照组209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中采用双手操作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单手进针送管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手进针送管方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成功率,适合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压穿刺置管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实验组采用正压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留置针患儿应用正压穿刺法,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李小春  李屏  余芳 《护理研究》2012,26(22):2075-2076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258例住院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14岁为小儿组、14岁~60岁为成人组、>60岁为老年组,共行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440例次,单日采用传统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共220例次,双日采用改进的送管手法共220例次,比较两种送管手法的置管成功率,并比较各年龄组病人置管成功率。[结果]采用改进法总体置管成功率高于(97.27%)采用传统法总体置管成功率(90.00%);小儿组、老年组采用改进法置管成功率高于采用传统法置管成功率(P<0.05)。[结论]改进后的送管手法可提高Y型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助手压迫固定法在老年肿瘤患者中行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老年肿瘤置管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组以助手压迫固定法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无穿刺点出血病例.结论 助手压迫固定法不同于直接压脉带捆扎,应用于血管充盈度差的老年肿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有效提高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64-766
探讨护理管理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感染的效果。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2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提供有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静脉留置针感染、静脉导管阻塞、液体渗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置管成功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感染率、静脉导管阻塞率、液体渗透率与总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管理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感染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方法,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住院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送管的方法,并且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送管长度,进行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结果 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4.6%,疼痛发生率6.8%,对照组分别为79.2%、2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对老年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采用单手送管并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送管长度的方法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关键词:老年人; 静脉留置针; 操作方法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3-0055-02  相似文献   

20.
吴红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610-86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方法,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方法选择肿瘤患者12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送管的方法,并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送管长度,进行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4.6%,疼痛率6.8%,对照组分别为79.2%、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肿瘤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采用单手送管并根据血管情况决定送管长度的方法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