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不同时间给药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索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最佳治疗时间。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上午治疗组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下午治疗组,各45例。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上午治疗组给予基础药物(MTX)与上午(8:00~10:00)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下午治疗组给予基础药物(MTX)与下午(16:00~18:00)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参数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基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指数(DAS28-ESR)、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下午治疗组患者的TJC、SJC、ESR、DAS28-ESR、ACPA及血清IL-6水平显著低于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上午治疗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下午(16:00~18:00)给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可能优于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上午(8:00~10:00)给药联合甲氨蝶呤,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片联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次,2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艾拉莫德片,25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关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17%、9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时间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AS-28评分、HAQ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37(IL-37)、类风湿因子(RF)和血沉(ESR)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片联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年4月~201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A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治疗6周时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6周时的总有效率为5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用于治疗AS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见效时间较短,相对柳氮磺吡啶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RA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常规抗风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益赛普辅助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类风湿关节炎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益赛普25mg,每周2次,连用3个月。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8%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冠心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祛风止痛胶囊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4)和治疗组(n=55)。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次,2次/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祛风止痛胶囊,6粒/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目、DAS28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补体C3和C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RF、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止痛胶囊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反应症状,降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关节腔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对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具有膝关节炎的24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腔穿刺,注入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25 mg与复方倍他米松7 mg,注射前及注射后4 周与8 周评估关节病变情况.结果:注射治疗4 周与8 周后患者关节疼痛评分、肿胀指数、压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8 周患者膝关节平均滑膜厚度分别为(6.7 ± 2.0)、(5.8 ± 2.2)、(4.2 ± 2.3) mm,膝关节滑膜增厚明显减轻,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乃至8 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关节腔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可减轻关节炎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把发病年龄>60岁的RA患者称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1]。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已经广泛应用于RA的治疗[2],但在EORA患者中应用经验尚不足。现就我院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联合治疗效果不佳的28例EORA患者,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的疗效及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传统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39%(35/4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3/4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65%(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方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不良反应小,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2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 BASDAI )评分、关节肿胀程度、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水平( CRP)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7/50),高于对照组的70%(35/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例81岁男性患者因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加重,皮下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2次/周;口服甲氨蝶呤10 mg,1次/周。治疗13个月后发现左下颌下无痛性肿物,切除肿物,病理确诊为腺淋巴瘤。术后停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及甲氨蝶呤,随访8个月淋巴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42例的对照组(经甲氨蝶呤治疗)和45例的观察组(经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炎性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晨僵、关节疼痛数、20 m步行时间均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类风温因子(RF)、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IL-10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炎性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3,(11):851-853
目的:探讨生物制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5月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益赛普规范化治疗,并提供相关护理。结果:规范生物制剂临床应用的护理流程及生物制剂治疗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达到全程治疗的目的。结论:随着益赛普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广泛使用,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专科护理/培养风湿病专科护士是风湿病护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加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2、4、8、12周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指数及关节肿胀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2、4、8、12周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指数及关节肿胀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可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依那西普在临床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用甲氨蝶呤,口服,每周用10mg,3周后增到15mg,每周1次,以后维持6-12周;观察组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每次注射25mg,每周注射2次,共注射12周。结果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0%,早期疗效反应,出现1周后反应明显,明显疗效反应发生在1个疗程结束前后;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0%,低于对照组(P〈0.05),且起效慢。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43.3%和41.7%(P〉0.05),未发生结核病和恶性肿瘤,无死亡病例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比甲氨蝶呤起效快、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风湿性关节炎应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入院的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实验组则加施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治疗后4、24周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7,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4、24周关节疼痛数[(1.75±0.57)、(0.77±0.41)]、关节肿胀数[(1.32±0.44)、(0.49±0.34)]、晨僵时间[(5.77±1.67)min、(3.96±1.01)min]、ESR[(11.72±4.37)mm/h、(10.01±4.13)mm/h]、CRP[(0.40±0.11)mg/dl、(0.27±0.09)mg/dl]、DAS28[(1.88±0.74)、(1.76±0.69)]与HAQ[(1.03±0.48)、(0.72±0.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风湿性关节炎应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的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沙利度胺、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36例AS髋关节病变的患者,50mg/次,每周1次,疗程12周,同时加用DMARDS(沙利度胺100mg,1次/晚,柳氮磺胺吡啶1.0g/次,2次/日),12周后停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继续DMARDS至36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髋部骨髓水肿MRI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沙利度胺、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周后可以显著改善BASDAI,治疗前BASDAI平均评分(6.13±1.05)分,治疗36周后BASDAI平均评分(3.14±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僵、夜间痛、ESR、CRP等疗效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治疗后髋关节骨髓水肿显著改善。另外,本研究发现在停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继续使用沙利度胺、柳氮磺胺吡啶24周后(36周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炎性指标(ESR、CRP)、BASDAI和骨髓水肿等较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反应和轻度肝功能损害。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沙利度胺、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2月确诊的AS患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B、C组,每组41例。 A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皮下注射,B组给予依那西普皮下注射,C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症状改善时间,记录治疗前后外周关节疼痛评分、肿胀程度评分情况及血红细胞沉降率( ESR)、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A、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C组,治疗12周后3组疼痛评分及外周关节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ESR和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33、白介素-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A、B组低于C组( P<0.05);A、B组下腰背疼痛、外周关节疼痛、外周关节肿胀、晨僵等症状改善时间短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和依那西普则对AS治疗效果优于柳氮磺吡啶,且不良反应较轻,建议综合考虑患者情况,选择最佳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3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0.4 mg/kg,2次/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剂量调整,若患儿效果较好,则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改为1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β胶原分解片断(β-CTx)、碱性磷酸酶(ALP)、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监测两组前臂、L2~4腰椎正侧位和股骨Ward’s三角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0%、8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NF-α、CRP、IL-1β、MMP-3、WBC、ESR、PLT水平均显著下降,ALP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腰椎正位、腰椎侧位骨密度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腰椎正位、腰椎侧位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骨质疏松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