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阻滞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177;2.7)分,治疗后(23.0&;#177;5.7)分,改善指数0.56&;#177;0.61;阻滞组治疗前(9.9&;#177;2.8)分,治疗后(15.1&;#177;7.1)分,改善指数0.33&;#177;0.27;针刺组治疗前(9.7&;#177;2.9)分,治疗后(13.2&;#177;6.5)分,改善指数0.24&;#177;0.21。3组治疗前后评分,针刀治疗组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01,t=18.32,5.65,4.2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lt;0.01,x^2=38.1,41.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t=6.39.11.85)。结论:与阻滞、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刀是保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成电针组(n=30)、温针组(n=30)和普通针刺组(n=30),分别采用电针、温针及普通针刺治疗,共20次。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JO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JOA评分显著提高(P<0.001),电针组效果最佳(P<0.05)。结论 3种针灸方法均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有很好治疗作用,其中电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面肌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分时段选用功能训练、药物、理疗、针刺;对照组31例,分时段选用药物、理疗、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面肌功能评分(2.9535±1.8251)比(2.9355±2.264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18.7209±1.77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2581±3.7591)分(t=-11.632,P<0.01),面肌功能改善指数试验组0.8420±0.0962较对照组0.7378±0.1486有显著提高(t=-3.659,P<0.01)。结论:功能训练与分期治疗在Bell's麻痹患者中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0-09/2003-09丹东市中医院收治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阳明经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和修订Bar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8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上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2.8±7.5)分,对照组为(28.5±7.6)分(t=2.57,P<0.05);下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5.2±7.2)分,对照组为(24.5±7.5)分(t=6.59,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58.8±10.1)分,远大于对照组(44.6±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6,P<0.01)。结论两组评分对照说明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距离测量法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腰前屈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前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4)分]、腰前屈活动范围[(69.4±14.4)cm]及愈显率(94.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进一步缓解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冷冻及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20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给予射频热凝、冷冻和常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1)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治疗1周后射频热凝、冷冻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5.1±1.2,4.0±1.1,改善程度均优于神经阻滞组(t1=3.79,P<0.001;t2=3.42,P<0.001);二组间VAS评分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2)副反应:射频热凝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冷冻组和神经阻滞组。结论射频热凝及冷冻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及中药湿热敷治疗联合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7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电针及中药湿热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腰椎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3.22±1.33)分、腰椎功能评分(24.38±2.30)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1.12±0.33)分,对照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9.34±2.03)分、腰椎功能评分(17.01±1.66)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44±1.09)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75.00%,经比较,x~2=5.258,P=0.022。结论电针及中药湿热敷治疗联合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减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刀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注射针刀使针刺针刀药相结合,对照组用局部封闭注射药物治疗,针刺针刀组用电针或小针刀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6.7%。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封闭组及针刺针刀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针刀将针刀药物结合为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高、复发率低、安全、痛苦小,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运动对肾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剧烈运动对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肾结构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以及通过药物对改善肾功能的研究情况。剧烈运动将导致机体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破坏、肾组织(LPO)含量增高、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改变、运动性蛋白尿和运动性血尿等变化。VE、VC、GSH等对肾脏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频超声检查在子宫圆韧带囊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进行术前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征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腹股沟区显示形态规则、壁薄光滑、透声良好的无回声包块,探头加压或平卧位后病灶不能回纳或缩小者为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主要声像图表现特征。结论 高频超声具有图像清晰、检查快捷、诊断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胆囊良恶性病变的CDFI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21 例胆囊癌和145 例胆囊良性疾病的CDFI半定量,Vp,PI和RI。结果 胆囊癌组的CDFI半定量,Vp,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 通过测定CDFI半定量,Vp,PI和RI有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11月至1990年12月,共收治早、中、晚期肝癌71例。B超导向、癌灶内注射治小肝癌10例(治疗与对照组各5例),治疗组5例,病检全转阴,生存期两组P<0.05。中晚期肝癌46例,巨块型、弥漫型治疗与对照组生存期前者P<0.10,后者P<0.005。确有减少痛苦(特别是止痛)和延长寿之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36例糖尿病并发口底蜂窝织炎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经过及护理特点进行回顾研究,并对诊疗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36例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经给予足量抗菌药物、脓肿切开引流、全身支持疗法、控制血糖等方法,并辅以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患者全部得到治愈。结论:近年来,口底多间隙感染多发生在糖尿病人群,掌握这一人群疾病的治疗特点,对口底多间隙感染这一严重疾病的治疗起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的诊治迄今无重大突破,其早诊率低、切除率低、存活率低,而发病率却呈增高趋势。胰体尾癌较胰头癌诊治更难。本文通过对我院26年65例胰体尾癌的回顾,复习文献,进而对本病的误诊原因、提高早诊率的途径、胰体尾癌切除手术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应用面部外形观察法确定无牙颌面下1/3的垂直距离。方法选择45例无牙颌要求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15例应用息止舍位法;Ⅱ组15例应用面部均等法;Ⅲ组15例应用面部外形观察法确定面下1/3垂直距离并测量修复后全口义齿息止颌间隙是否符合生理平均数的要求。结果Ⅲ组15例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适中,息止颌间隙在正常平均数值内。Ⅰ、Ⅱ组中部分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偏高或偏低。结论应用面部外形观察法对无牙颌颌位关系中面下1/3的垂直距离确定具有准确、直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长期临床实践中,了解到海滨自然疗养因子对许多中老年常见病康复疗养效果好。为探讨自然疗养因子与疗养效果的关系,我们于1989年3月至1990年2月,在鼓浪屿疗养地,着重观测海滨空气离子。同时根据统一标准,对同时期在我院疗养的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判断其疗效,以探讨海滨空气离子与上述3种疾病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sults of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lus radial head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 for young patients.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05 to October 2009,3 cases of 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radial head 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in type Ⅲ according to Mason classification.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oronoid fixation, collateral ligament and joint capsule repair,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radial head resection. Postoperatively Kirschner wire and the plaster was applied for elbow stabilization for 3 weeks after operation, in position with elbow flexion in 90 degrees and forearm rotation in neutral, and then removal of Kirschner wire and the plaster. Th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3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1 year with fracture healing. The functional outcome in 3 cases was excellent in 2 and good in 1 according to Broberg and Morrey Elbow Score. Conclusion It is exceptionally important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llateral ligaments and joint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elbow terrible triad associated with radial head comminuted fracture for young patients. Radial head replacement should be cautious. Radial head rese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satisfactory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does not cause significant elbow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