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丹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423-2423
宫颈癌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世界每年新发现宫颈癌45.9万人,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5万人.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我院于2003年1~12月对五峰县的8个乡镇及机关单位已婚妇女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测.筛查妇女宫颈癌、癌前病变及感染性病变、反应性改变的流行病学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晋萍  樊庆泊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75-3176
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全世界妇女最常见的性病之一,人群中的检出率是0.6%~18%。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PV在90%的宫颈癌中都能检测到,HPV感染是宫颈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HPV是双链DNA病毒,仅侵人皮肤及粘膜,大多数感染自限性,若感染持续存在,可出现相应的病变,即良性、癌前病变及癌。  相似文献   

3.
吴海燕  汤洁  张宁  王梦醒 《中国保健》2010,(10):114-115
了解生殖道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BV(细菌性阴道病)、CT(衣原体)与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情况,同时与正常女性生殖道无症状感染人群的比较。宫颈癌患者HPV感染97.5%、BV感染34.28%、CT感染31.42%。随CIN(宫颈癌前病变)的级别下降有明显递减趋势。正常女性人群HPV感染7.51%、BV感染8.92%、CT感染3.75%。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据统计世界范围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率,占所有癌症新发病率的5%左右,在中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乳腺癌,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相关。HPV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球形外壳,直径55nm,主要感染皮肤粘膜上皮,导致不同病变。目前已经鉴定的HPV病毒超过200种,至少30种与生殖道粘膜感染相关,妇女一生中80%可感染HPV,通常在8-10个月内被自然清除,只有少数(5%)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的重要因素,感染导致宫颈不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宫颈癌,因此,宫颈癌有一系列的癌前病变,包括CIN1、CIN2、CIN3、原位癌。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子宫颈癌约十年世时间,因此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甚至可以治愈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3):224-224
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女性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50万妇女被诊断为宫颈癌,约有28.8万患者死亡。经研究可能导致宫颈癌的高风险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共有14种,其中HPV16型、18型是超过70%宫颈癌患者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6.
<正>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能够通过医学干预,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以及感染病毒的基因型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相关[1],已有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和专家建议将HPV检测作为初筛手段,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声明HPV检测常规用于宫颈癌初筛[2]。中国从2013年起在"两癌"筛查中  相似文献   

7.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临床常见,而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发生宫颈癌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HPV检测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而不是诊断有无病毒感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HPV检测方法包括杂交捕获2代HPV (HC2-HPV)、Cervista HPV、Cobas HPV和Aptima HPV检测。这4种HPV检测方法诊断高级别CIN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非常接近。目前HPV检测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与细胞学联合筛查或单独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细胞学筛查异常的分流及治疗后或筛查异常的随访。HPV初筛方案与联合筛查效能相似、需要的检测次数更少,但HPV初筛诊断高级别CIN的特异度较低,也可能更易漏诊宫颈癌。如何最佳地将HPV检测应用于宫颈癌防治仍需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8.
子宫颈癌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是降低宫颈浸润癌发病率的有效方法。在定期、大规模防癌筛查中,宫颈细胞学检查占重要地位。Bryras报道,定期检查者宫颈浸润癌发生率为3.5/10万,而未检查者达24/10万。目前宫颈癌早期诊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传统的宫颈细胞涂片,人乳头瘤病毒(HPV)病原学诊断,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为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干预,已成为防治宫颈癌的主要环节。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密切相关,其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的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HPV检测是目前公认的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陕西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阳性,但宫颈细胞学正常和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谱。方法利用PCR基因扩增方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8种HR-HPV DNA(包括HPV16、18、31、33、35、45、52、58等)并行细胞病理学检测。对1005例HR-HPV阳性但宫颈细胞学正常标本及16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宫颈癌标本进行HPV感染谱对比分析。结果正常细胞学组与宫颈癌组的HR-HPV型别分布除HPV35、45外,其余型别HPV16、18、31、33、52、58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5.147、110.288、9.261、4.496、30.155、46.559,均P<0.05);正常细胞学组中HPV多为单一感染,而宫颈癌组中多重HPV感染较为常见。单一感染均以HPV16最为常见,在正常细胞学组和宫颈癌组分别占34.9%和37.6%。双重感染在正常细胞学组以HPV16合并HPV52最为常见(占2.9%);而宫颈癌组则以HPV16合并HPV18最为常见(占20.8%)。结论正常细胞学组HPV感染谱与宫颈癌组中相同HPV型别分布的差异均有助于理解HPV致癌机理以及预防性HPV疫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宫颈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590名妇女采用传统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结合高危型HPV-DNA检测进行筛查,初筛异常和临床高度怀疑病变者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或颈管内诊刮,以组织学病理结果为确诊标准。结果590例样本中,细胞学及HPV均阴性者无高度病变发生,细胞学阴性、HPV阳性者中大于等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的检出率为10.1%,细胞学阳性及HPV阳性同时存在的病例中大于等于CINⅡ的检出率为39.4%,而仅细胞学阳性、HPV阴性者CINⅡ检出率为12.3%,无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生。结论细胞学检查结合高危型HPV检测准确、快速、敏感,可用于大规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且阴性预测值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女性重要的疾病负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目前,美国宫颈癌的主要筛查方案为细胞学筛查及细胞学与高危型HPV结合的联合筛查方案。《2015年美国宫颈癌筛查过渡期临床指南》提出高危型HPV检测可以单独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案之一,也可以作为细胞学以及细胞学和高危型HPV联合筛查的替代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指南,现对指南的制定背景、主要相关内容及相关内容的制定依据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年9月本地区接受妇女病普查工作中2066例女工进行二代杂交捕获技术,即HC2 HPV检测。结果2066例妇女中检测出HPV阳性244例,阳性率11.8%,不同年龄段以46-55岁最多,阳性率14.4%。结论本地区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高,做好HPV感染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宫颈中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高危型HPV的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必要条件,宫颈HPV的检测对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筛查及判断预后极其重要,现就国外对宫颈HPV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况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杨洲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9):126-126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宫颈癌有较长癌前病变阶段,从高危型HPV感染→CIN→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左右,因此应用TCT(液基细胞学)筛查,可使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5月~2009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对非孕期妇女进行筛查5546例,其中19.29岁1343例,30~39岁2424例,40~49岁1438例,50~59岁282例,60~79岁59例。  相似文献   

16.
洪艳  程正兰  汪俊丽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2):1524-1526
目的 分析马鞍山市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马鞍山市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马鞍山市21~83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筛查信息登记表收集筛查对象基本信息及生育信息,进行非月经期的宫颈生物样本的采样,采用罗氏RocheCobas4800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进行高危型HPV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高危型HPV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高危型HPV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 935名参加筛查的妇女,其中高危型HPV感染阳性1 180例,感染率为9.12%,单纯HPV16型阳性154例,其中≤25岁、45~64岁年龄段高危型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91)、流产次数(OR=1.301)、绝经(OR=1.232)是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避孕套的避孕措施(OR=0.820)是高危型HPV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马鞍山市21~83岁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率较高,单纯HPV16型阳性比例较高,建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仍需加大HPV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倡导适龄女性及时注射HPV疫苗,加强绝经后女性的健康管理,落实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女性宫颈病变状况,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为早期检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12年1-6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893例妇女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进行宫颈癌筛查.对初筛阳性病例进一步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宫颈病变程度与HPV感染呈正相关(χ2=20.87,P<0.01),宫颈病变程度和HPV感染率城乡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CT检测结果和HPV阳性率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HPV感染能够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子宫颈癌的发生,因此,定期对40~60岁宫颈病变高发感染期进行细胞学和病毒检测,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早期发现和阻断宫颈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多种检测方法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为子宫颈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子宫颈癌高发区江西省修水县大桥乡妇女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对已登记的2499名年龄为30~49岁农村已婚妇女分别做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新柏氏薄层液基细胞学(TCT)、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碘染色后肉眼观察(VILI)以及电子阴道镜检查。全部检查方法均以独立、双盲方式进行。对VIA、VILI及电子阴道镜三项检查中任何一项存在子宫颈可疑病变的妇女行子宫颈活检;对以上三项检查均未发现可疑病变,但子宫颈脱落细胞HPV阳性或TCT结果阳性(ASCUS以上级别)的妇女,2周后给予子宫颈活检。观察HPV、TCT、VIA、VILI、电子阴道镜等筛查方法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进行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宫颈组织病理诊断均经国际癌症研究所病理确诊。筛查时将病理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级(CINl)纳入阴性结果,将CIN2以上(包括CIN2)病变纳入阳性结果。宫颈细胞学按TCT(thinprep cytology test)标准制片,细胞学诊断按照2001年TBS(The Bethesda System)细胞病理分类标准判读诊断。结果2499名受检妇女中,2432名纳入研究(67名妇女因HPV或TCT阳性未行活检故未列入统计),其中HPV阳性妇女387例;TCT阳性妇女153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共检出CIN及子宫颈癌99例,其中CIN237例,CIN359例,宫颈癌3例。HPV、TCT、HPV+TCT、VIA、VILI、VIA+VILI、阴道镜检等筛查方法的敏感度分别为96.67%、89.47%、97.98%、56.57%、36.36%、63.64%、39.39%。特异度分别为85.00%、96.91%、86.97%、94.60%、96.23%、92.97%、98.14%。结论HPV+TCT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度高于其他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公认宫颈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病变的主要病因,对高危型HPV的检测和治疗已成为筛查宫颈癌前病变、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该文围绕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HPV病毒载量、分型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在评估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指导细胞学阳性患者分流等方面的临床价值,HPV疫苗等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型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沈阳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分布。方法在沈阳市某社区抽取年龄为15~59岁的1000名妇女进行子宫颈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已婚未孕妇女采集子宫颈细胞标本,用PCR分析和酶联免疫实验进行HPV检测分型,用薄层液基细胞学、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试验、碘试验和电子阴道镜进行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结果在纳入研究的702例妇女中,总的HPV感染率为17.0%。HPV感染在细胞学异常者中占64.1%,细胞学正常者中占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11.9%,低危型为6.5%。高危型及低危型HPV在细胞学异常人群中的感染均明显高于细胞学正常的人群。共有32个型别的HPV被鉴定。感染最多的类型为HPVl6(3.4%),52(2.4%)和58型(1.9%)。总HPV感染率、高危型及低危型在各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高危型HPV感染在45岁以下年龄组中占主导地位,即高危型及低危型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5岁以上年龄组,高危型及低危型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沈阳市妇女HPV感染在细胞学异常人群中明显高于细胞学正常的人群。主要感染型别是16、52和58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