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53例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GTPS)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男8例,女21例,年龄38~62(49.96±6.39)岁,病程6~13(8.58±1.99)个月,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对照组,男5例,女19例,年龄39~62(52.79±5.86)岁,病程6~14(9.04±2.51)个月,单纯采用离心锻炼治疗。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6个月时髋部疼痛缓解程度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观察组VAS (3.20±0.81)分低于对照组的(3.87±0.61)分(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81.93±2.43)分与对照组(82.12±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治疗成功率(58.62%,17/29)高于对照组(29.16%,7/24)(P=0.032);6个月时,观察组VAS (2.24±0.68)分低于对照组的(3.12±0.53)分(P<0.001),髋关节Harris评分(85.10±1.75)分高于对照组的(83.66±1.78)分(P=0.005),治疗成功率(82.75%,24/29)与对照组(62.50%,1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能够显著缓解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患者髋部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失效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的17例高龄患者,根据从确诊内固定失效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两组。其中,早期手术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0~89(84.88±2.79)岁;间隔1~7(4.13±1.73) d。延期手术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80~89(84.22±3.03)岁;间隔15~30(25.56±4.36)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1、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早期手术组泌尿道感染1例;延期手术组中,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假体脱位1例。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6(14.76±1.8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早期手术同延期手术相比,其死亡率及最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更早下地负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杨育生  叶家宽  方勇 《中国骨伤》2021,34(5):452-45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67(38.5±9.6)岁。其中胫骨近端骨折8例,胫骨中段骨折7例,胫骨远端骨折6例,胫骨多段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后3 d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9(12.3±7.6)个月。手术时间50~85(55.3±5.1) min,出血量50~150(84.0±8.7) ml。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获得Ⅰ期骨愈合,骨愈合时间3~8(4.6±1.5)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后3 d的(110.4±15.3)°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3.7±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01);术后3 d膝关节VAS评分(0.22±0.74)分与术后3个月(0.04±0.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86.2±11.5)分,其中优19例,良4例。结论: 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膝关节疼痛率低,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于胫骨多段骨折及合并同侧下肢多发骨折的患者尤其适用,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胃接骨饮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将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5~89岁,平均(77.8±11.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6.6±2.1) d;Evans-Jensen分型:Ⅰ型17例,Ⅱ型8例,Ⅲ型15例,Ⅳ型3例,Ⅴ型2例;行内固定手术并予口服和胃接骨饮及钙尔奇D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81.2±9.6)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10 d,平均(6.8±2.6) d;Evans-Jensen分型:Ⅰ型15例,Ⅱ型10例,Ⅲ型14例,Ⅳ型4例,Ⅴ型2例;行内固定手术并口服钙尔奇D治疗,疗程3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部VAS评分、骨密度(BMD)值及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5.6±2.8)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逐渐降低(F=98.138,P<0.01),且术后3个月髋部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髋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结论:和胃接骨饮能提高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BMD值,同时减轻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疼痛,促进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愈合及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强  冷燕奎  金斌  吕杰  胡庆华  张勇胜 《中国骨伤》2020,33(11):1017-1022
目的:分析采用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 80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Evans 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假体置换与PFNA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假体组,其中PFNA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84.3±2.9)岁;假体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82.9±2.4)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1 d血红蛋白差值、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9.3±4.8)个月,假体组1例1年后死于肺癌,随访终止。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假体组与PFNA组无差异(P>0.05);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早于PFNA组(P<0.05);并发症出现数量,假体组少于PFNA组(P<0.05);治疗前假体组与PFN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3个月随访假体组评分高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骨质疏松严重者,实施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高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和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7.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8.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老年肩袖撕裂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肩袖撕裂患者,其中男29例,女67例,年龄65~85(68.8±3.9)岁。采用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撕裂肩袖。手术前后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其中32例术后1年患肩接受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完成关节镜下手术,随访时间11~42(21.4±7.5)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的12.22±3.3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1.30±2.49(t=45.21,P<0.01);ASES评分由术前的8.60±1.8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60±0.84(t=19.05,P<0.01);VAS中位数由术前的5.00(2.00~8.0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0(0.00~3.00)分(Z=-12.22,P<0.05)。术后1年32例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中,1例显示修复肩袖再撕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未再手术。未发现植入锚钉拔出病例。结论: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老年肩袖撕裂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能有效降低锚钉拔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史文骥  毛宾尧  朱迎春 《中国骨伤》2020,33(12):1092-109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行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患者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37~74(56.1±8.9)岁。术中根据肩袖张力,选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5例,单排修复22例,其中7例部分肩袖修复。手术前后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40(18.0±5.9)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的(8.67±0.7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30.89±1.07)分(t=43.56,P<0.001);ASES评分由术前的(8.56±0.6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12.63±0.33)分(t=15.28,P<0.001);VAS评分由术前的6.00(5.00~7.0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00(0.00~2.00)分(Z=-4.56,P<0.001)。3例患肩上举不能过顶,但无疼痛,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其中2例为部分肩袖修补。结论: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大部分病例可选择单排完全或部分修复肩袖。  相似文献   

11.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27例,按照镇痛方法不同分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镇痛对照组(C组)。其中F组62例,男19例,女43例;年龄66~95(82.4±7.2)岁;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C组65例,男18例,女47例;年龄65~94(81.4±8.7)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改良Bromage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患者住院期间情况。结果:F组实施阻滞后30 min、麻醉摆放体位时,术后6、24、48 h的静息及运动VAS低于C组(P<0.05)。F组术前12 h,术后1、3 d的MMSE评分及术后3 d的OAA/S评分高于C组(P<0.05)。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额外镇痛人数低于C组(P<0.05)。F组围术期镇痛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C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患肢Bromage评分及术后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住院期间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1(45.2±3.2)岁;病程1~12(4.5±1.8)个月。其中有35例患者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研究组),同期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未系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手术方式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38例,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单开门)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7、30 d和术后6、12个月分别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神经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3±1.5)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3~8(5.54±1.54)h;术后住院天数3~12(5.62±1.59)d;对照组术后离床活动时间24~48(18.80±4.78)h;术后住院天数为7~17(9.85±1.9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7、30 d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无神经功能恶化、血肿、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2周愈合;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外科康复理念运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和股骨近端仿生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bionic intramedullary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3组。PFBN组25例,女16例,男9例,年龄69~79(73.67±5.16)岁;PFNA组55例,女38例,男17例,年龄68~80(74.23±5.57)岁;InterTan组40例,女26例,男14例,年龄68~79(73.45±5.34)岁。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3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BN组...  相似文献   

15.
卢冰  刘攀  王跃  袁加斌  魏丹 《中国骨伤》2015,28(11):1032-1036
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易被忽略的隐性失血现象,通过改善围手术期的治疗方式来保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取髓内钉固定治疗的99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47例,女52例),其中围手术期采取输血支持47例(输血组),未输血患者52例(未输血组),根据Gross方程,用患者围手术期平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压积(HCT)来分析围手术期失血量,评估该类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结果:未输血组(男22例,女30例)手术时间为(62.13±4.01) 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215 ml;术前Hb(103.22±9.01) g /L,术后(81.13±6.20) g /L;术前HCT(96.93±3.38) I/L,术后(308.00±11.81) I/L.输血组(男25例,女22例)手术时间为(60.12±3.27) 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96 ml,平均输血量621 ml;术前Hb(92.15±5.46) g /L,术后(95.20±8.93) g /L;术前HCT(96.52±3.63) I/L,术后(392.70±14.03) I/L.按Gross方程计算,未输血组和输血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分别为(937.29±63.04) ml和(706.43±35.02) ml,其中隐性失血量占较大比例。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输血组优于未输血组,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现象需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因贫血导致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永清  阮朝阳  项昶  张纲  朱群威  钱铮 《中国骨伤》2013,26(10):833-835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ur intramedullary nail,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龄(80~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54例(PFNA组),男22例,女32例;采用传统开放复位钉板内固定术32例(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军  曹烈虎  陈晓  苏佳灿 《中国骨伤》2017,30(7):597-601
目的 :分析比较PFNA与Inter TAN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采用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13例,其中PFNA组64例,男25例,女39例,年龄66~85岁,平均(73.3±6.5)岁。Inter TAN组49例,男20例,女2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2±5.4)岁;按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PFNA组(A2型48例,A3型16例);Inter TAN组(A2型37例,A3型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4.7±1.2)d。比较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股骨外侧壁骨折、骨折愈合时间、股骨干骨折、股骨头螺钉切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PFNA组58例、InterTAN组4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8个月,平均(16.3±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伤口愈合良好;PFN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明显少于Inter TAN组(P0.05);在股骨干骨折、头钉切出、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方面,InterTAN较PFNA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PFN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7±5.1,Inter TAN组为90.4±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 TAN具有较强的抗旋作用,更适合患者早期负重,降低髋关节内翻、头钉切出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身体耐受能力差、骨质疏松的患者,PFNA更适宜。由于随访时间不长,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