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腺癌X线征象与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105例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的X线征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标本中VEGF C的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某些X线征象与VEGF C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VEGF C的过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乳腺癌X线征象中:肿瘤≥2 cm、边缘有"毛刺征"及血管影增多、增粗组中VEGF C阳性表达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较<2 cm、无"毛刺征"和血管影正常组高(P<0.05);转移性腋窝淋巴结主要表现为"门"结构消失及实质厚度不均匀(P<0.05)等. 结论 通过乳腺癌的X线征象可以评价其组织中VEGF C的表达水平及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改变,当腋窝淋巴结发生实变、实质厚度不均时,可疑为转移性淋巴结.X线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慢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 MRI 表现,探讨 MRI 鉴别诊断两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乳腺炎的 MRI 检查资料,同时期经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癌作为对照。评估两者的形态学征象与动态增强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形状、毛刺征、环形强化、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动态增强表现(DCE)包括计算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乳腺炎与乳腺癌形状、环形强化、灶周水肿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毛刺征、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炎早期强化率1.156±0.635,乳腺癌1.253±0.49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604,P =0.548)。乳腺炎Ⅰ、Ⅱ、Ⅲ型 TIC 病例分别为11、6、3例,乳腺癌分别为4、11、15例。两者 TIC 有统计学差异(χ2=8.713,P =0.013)。结论乳腺炎常呈非肿块样外观,环形强化、灶周水肿、偏良性的 TIC 等 MRI 征象可作为与乳腺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超声、多模态MRI是目前最常用、效能较高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判定部分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转移淋巴结。对于不典型的转移性淋巴结,根据乳腺癌病灶征象可预测转移淋巴结,并且基于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很高。本文就基于超声及磁共振影像及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的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的CT征象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45例中,肿块型病变见于29例,结节型15例,磨玻璃样病灶1例;毛刺征28例,分叶征15例;钙化13例,点状高密度影5例;局部皮肤增厚37例,局部皮肤增厚伴局限凹陷3例,乳头凹陷1例。增强扫描后“速升-速降”型强化11例,“速升-平台-缓降”型强化3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内乳淋巴结肿大1例,胸椎破坏1例,乳腺后脂肪间隙模糊不清1例。结论CT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增强后具有特征性强化方式,很容易发现远处转移,因此,对乳腺癌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乳腺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目的明确乳腺疾病的CT征象,评价CT扫描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乳腺疾病53例,包括乳腺癌30例,良性疾病23例,均行CT扫描,其中44例同时进行钼靶摄影。结果(1)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毛刺,导管牵拉征,库伯韧带受累,局部皮肤胸壁浸润及周围脂肪间隙变形。良性疾病:单纯增生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及患侧腺体增厚;囊性增生典型表现为多发圆形含液体密度囊肿。(2)CT与钼靶摄影结果相比较,两者在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鉴别方面具有相同价值。但在肿块靠近腋窝或胸壁等情况下,CT较钼靶更为实用;并且CT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论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现、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LN)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学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MRI检查和美兰示踪法检出SLB的数目、采用Spearman分析两种方法检出SLB的相关性,评估MRI诊断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85例患者,MRI检查定位145枚M-SLN,美兰示踪定位167枚D-SLN,两种方法检出的SLB的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存在明显相关性(Rs=0.773,P<0.05)。MRI诊断M-SLN阳性92枚,阴性53枚,良恶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长/短径)、淋巴门是否存在、周围脂肪间隙、DWI信号和ADC值、强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5.8%(91/95),特异度为98.0%(49/50),准确度为96.6%(140/145)。结论: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好、安全性高等优点,诊断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较高,可成为临床专科医师术前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癌CT征象与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核抗原Ki-67阳性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初诊肺癌患者96例,其中腺癌57例,鳞癌1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5例,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获得核抗原Ki-67表达情况,并根据其百分比分为Ki-67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2组间CT征象、SUVmax的差异。结果 淋巴结转移及多发淋巴结转移两个征象在Ki-6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者一般特征、病变位置、长径、密度、边界、形状、分叶征、毛刺征、钙化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空洞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征、胸腔积液,上述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肺癌的SUVmax摄取值更高。结论 SUVmax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癌Ki-67的表达情况,肺癌Ki-67高表达患者的SUVmax高于Ki-67低表达患者,肺癌Ki-67高表达患者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多发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与CD44V6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与CD44V6蛋白表达的关系,旨在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术后病理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54例乳腺癌和26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比较它们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但不同组织类型的乳腺癌其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乳腺癌中CD44V6的表达,肿块边缘有"毛刺征"组高于无"毛刺征"组,静脉增粗组高于正常组.但其表达与乳腺癌的簇样钙化、皮肤增厚、乳头收缩内陷以及肿块大小无关.CD44V6的表达与手术病理诊断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关系,与钼靶X线腋窝的淋巴结显示无关.结论:乳腺癌的钼靶X线一些重要征象与CD44V6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结合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推测.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MRI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诊断有困难的患者行乳腺和腋窝MRI检查,17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分析MRI显示乳腺癌病灶和胸肌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所有结果均与病理对照。结果 17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35个病灶,包括6例多中心性乳腺癌、4例多灶性乳腺癌和7例单发病灶(包括2例隐匿性乳腺癌)。6例(35.3%)出现胸肌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其中9例病理证实,其敏感性为81.8%。结论乳腺MRI对检出隐匿性乳腺癌,多灶性和多中心性乳腺癌,评估胸肌有无浸润以及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MRI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 MRI检查,评价乳腺内肿瘤最大径、瘤体最大信号增强率(SERmax )及同侧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缘、信号强度和强化方式,并与术后同侧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 MRI显示28例同侧腋窝淋巴结有转移,病理证实22例腋窝淋巴结有转移。MRI 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为90.91%、78.95%、83.33%。57例同时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9.09%、94.29%、80.70%。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大小(1.20±0.59)cm,无转移组淋巴结大小(0.85±0.24)cm,2组间腋窝淋巴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8,P=0.001<0.05)。腋窝淋巴结无转移与有转移组间乳腺内肿瘤 SER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0.000<0.05),转移组 SERmax值大于无转移组。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整,信号强度及强化不均匀。结论乳腺 MRI能在检出乳腺癌的同时全面评价腋窝淋巴结,是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MR乳腺线圈对腋窝淋巴结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正常与异常乳腺腋窝淋巴结的MRI表现 ,探讨MR乳腺线圈对术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方法 应用MR乳腺线圈对 2 4例健康志愿者、2 3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 43例乳腺癌患者共 119个腋窝进行扫描 ,对比分析MRI片内各组腋窝淋巴结的形态、边缘、大小、数目和信号变化 ,并将乳腺癌组淋巴结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 1.2 5 %的正常健康人腋窝可以检出淋巴结 ,乳腺良性疾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者 (LN -)淋巴结的形态、边缘、大小、数目和信号变化与正常健康人无显著差异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者 (LN + )淋巴结的形态、边缘、大小和强化方式与前三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MRI是术前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有效检查方法 ,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联合高分辨率MRI(HR-MRI)征象预测直肠腺癌病理N分期(p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9年1月-2021年9月在本院行DCE-MRI和HR-MRI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2例、女36例;平均年龄(64.9±8.3)岁;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1例直肠腺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和或癌结节(pN1~pN2组),57例无淋巴结转移和癌结节(pN0组)。由2位阅片者独立分析HR-MRI表现并测量病灶的DCE-MRI定量参数。比较两组间临床危险因素、HR-MRI征象及DCE-MRI定量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pN1~pN2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风险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直肠腺癌pN分期的预测效能。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参数和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直肠腺癌pN分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相较于pN0组,pN1~pN2组中患者年龄更低[(62.9±9.1) vs.(66.4±7.4)岁,P=0.038),血清CEA浓度异常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连续收治的282例新发 Tis-T2期乳腺癌患者,指定2名高年资超声医师行腋窝超声检查,根据淋巴结声像学参数,将患者分为转移组、未转移组或可疑组。腋窝淋巴结分期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检查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比较各组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各个声像学参数对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结果超声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5.6%、87.1%、86.4%、86.3%和86.3%,Kappa 值为0.727(P <0.001)。在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超声判断未转移组的平均淋巴结转移负荷明显低于超声转移组(1.2/6.9枚,P <0.001),超声判断为未转移而病理结果证实为转移的患者共16例,其中14例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仅为1枚,其余2例患者分别为2枚和3枚。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最大皮质厚度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最佳(ROC 曲线下面积为0.87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最大皮质厚度、髓质与皮质厚度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 ROC 曲线下面积为0.879,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0%和85.1%。结论超声检查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超声判断假阴性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较低。最大皮质厚度是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声像学参数。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超声检查无创评估可能是潜在的替代前哨淋巴结活检行腋窝淋巴结分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276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乳腺肿块大小、形态、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特点、周边高回声晕征、微钙化、血流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征象,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分析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肿块大小、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特点、周边高回声晕征、腋窝淋巴结转移在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s=0.470,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相对肿块越大,边缘毛刺征检出率越低,后方回声增强、周边高回声晕征、腋窝淋巴结转移检出率越高,血流分级越高。肿块形态、微钙化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对病理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钼靶X线摄片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钼靶X线对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X线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17例乳腺癌患者的X线征象:肿块见于15例,占88.24%,钙化8例,占47.06%,乳腺导管扩张2例,占11.7%,乳晕增厚7例,占41.18%,乳头凹陷8例,占47.06%,乳后间隙肿块3例,占17.65%,液下淋巴结肿大8例,占47.06%。结论钼靶X线摄影是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并分析187例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MR图像,分析病灶的强化方式、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腋窝肿大淋巴结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分子分型的关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分子分型ADC值差异;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强化方式、分布、TIC、腋窝肿大淋巴结组间差异。结果 非肿块样强化病变不同分子分型间强化方式、分布、腋窝肿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与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子分型ADC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4,P=0.597),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各分子分型间ADC值存在不同。结论 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征象与分子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72,自引:11,他引:61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52例乳腺癌患者的X线征象,肿块45例,占86.54%;钙化27例,占51.92%;导管扩张6例,占11.52%。乳晕增厚16例,占30.77%;乳头凹陷8例,占15.38%;异常血管13例,占25.00%,乳后间隙改变4例,占7.69%;腋下淋巴结肿大12例,占23.08%。结论钼靶X线机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删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22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或有毛刺征。9个病灶存在癌组织坏死;MRI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检出率66.7%(8/12),内乳淋巴结肿大2例。6例病灶累及胸壁。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16个呈环形强化,10个见对比剂填充征;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10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Ⅰ型曲线。结论: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及环状强化、冲刷型曲线强烈提示乳腺癌;MRI能较清楚的显示乳腺癌及其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部分淋巴结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0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其中的13例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3名医师分别采用5分评价法对CT图像中淋巴结进行综合评分,≥3分时该淋巴结记录为阳性(淋巴结有转移),〈3分时记录为阴性。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分析PET—CT图像所显示的淋巴结,分别作阴、阳性记数。将PET-CT、增强MSCT对腋窝淋巴结的检出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用精确概率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行MSCT检查共检出腋窝淋巴结158枚,其中CT阳性计数91枚,阴性计数67枚;术后病理阳性99枚,阴性59枚。13例行PET-CT检查者共检出腋窝淋巴57枚,PET-CT显像阳性39枚,阴性18枚;术后病理阳性39枚,阴性18枚。CT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94.91%、91.14%、96.70%和83.58%;PET-CT分别为97.44%、94.44%、96.49%、97.44%和94.44%。CT与PET-CT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T-CT的阴性预测值高于MSCT,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ET-CT都能准确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但PET-CT检测腋窝淋巴结的阴性预测值高于MSCT,PET-CT能在术前更准确评价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