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了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 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的作业疗法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5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AROM)、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y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FMA和WM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FMA和WMFT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FMA和WMF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通过上肢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运动再学习训练、作业治疗及低频电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于训练前、训练2周及训练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PABLO型上肢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腕关节背伸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腕关节背伸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37.56±8.66)分]、MBI评分[(48.49±8.92)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11.62±3.54)°]均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对照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在训练4周后才显著优于训练前水平(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8.63±9.57)分]、MBI评分[(75.76±9.28)分]及腕关节背伸活动度[(21.22±4.8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基于游戏的运动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和观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FMA、STEF、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STEF、M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STEF、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康复疗法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另外,对照组患者进行抓握等常规手功能训练,观察组使用康复机器人手套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完成抓握、捡球、持物等动作。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的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分数及手功能评定分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但2组间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和3周后,2组的WMFT及手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且观察组WMFT及手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机器人手套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站立数字OT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治疗的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选择患肢对侧颞三针、患肢肩三针、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百会、水沟穴进行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施针,以患者得气为度,留针30 min,1次/d,6次/周,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6次/周,持续治疗8周。在干预前、干预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上肢运动完成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MA-UE、WMFT、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MA-UE、WMFT、MBI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传统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等,实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数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Fugl-Meyer平衡功能评测(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关节范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FMA-B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0.93±8.27)分、(12.26±5.92)分和(70.92±11.56)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活动范围和平衡功能,进而有效地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模拟训练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模拟训练组辅以情景模拟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情景模拟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8.4±4.2)分]、ARAT评分[(18.4±3.3)分]及MBI评分[(62.1±8.1)分]亦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和模拟训练组水平(P<0.05),而运动想象组与模拟训练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金毅  王圣虓 《中国康复》2016,31(2):151-152
目的:探讨Kinect体感互动游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Kinect体感互动游戏进行干预。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0周后,2组FMA、MBI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inect体感互动游戏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各20min,每次共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其余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MAS上肢部分(MAS-UE)和MBI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AS-UE及MBI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FMA-UE、MBI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龙耀斌 《中国康复》2012,27(3):171-17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上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上肢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19,34(3):142-14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给予1Hz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FMA、FTHUE-HK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作业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与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4)与对照组(n=24)。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疗法结合运动想象治疗,对照组仅增加作业疗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上肢与手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研究组:24.5±8.31分,62.32±10.35分;对照组:24.99±6.87分,63.45±11.23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能出现提升(研究组:38.51±7.76分,85.62±8.98分;对照组:32.22±7.54分,76.56±7.98分)。研究组治疗后FMA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作业疗法较单纯作业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与手的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电信息采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UE)、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分期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脑电指标与康复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BI、FMA UE和WMLF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脑电指标可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简化的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结果2组患者认知功能LOTCA各项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 FEV1与FVC比值(FEV1/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PEF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