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目的: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例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及时的临床康复治疗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致残率[1].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肩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在临床康复治疗中采用不当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肩关节损伤,延长上肢功能康复干预治疗时间[2].本研究通过针灸配合中医护理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专家答疑     
编辑部:分型分期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综合个体化治疗的核心,分型对于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近期,读《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简称新指南),阅读思考,受益匪浅。现提出与分型分期治疗相关的几个问题,盼能请专家答疑或对新指南解读。  相似文献   

3.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季一飞  余静梅 《西部医学》2022,(11):1565-1570
脑卒中是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脑梗塞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闭塞或血管栓塞致血流受限,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根据栓子来源不同,有学者提出了TOAST病因学分型,目前针对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急性期治疗,尤其是心源性栓塞型,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有部分更新,本文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因分型为主线,对近年来国内外更新的AIS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实现个体化最优治疗。  相似文献   

5.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 是概括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严重蛋白尿及其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为主要特点.肾病综合征依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NS西医临床常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抗凝等联合治疗,尽管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着易复发、易产生激素依赖和毒副作用等问题[1].  相似文献   

6.
近年青年脑卒中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占全部脑卒中患者9.77%[1],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且男性居多[2,3].青年脑卒中往往病因复杂多样,明确病因为及时治疗和预防复发意义重大.现对我院收治并接受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 DSA)检查的8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也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近年有增加的趋势[1].急性胰腺炎发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其病因、病理较复杂,而病程、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很大,早期诊断对决定治疗措施及其预后尤为重要[2].CT检查已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正确的诊断对急性胰腺炎及并发症的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丽娟  李巧薇  谭少华 《广东医学》2008,29(6):1012-1013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OAST病因分型及预后。 方法 选择186例15~45岁青年脑卒中患者,对照组为同期186名年龄15~45岁门诊健康体检者,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病例组按TOAST病因分型,临床追踪一年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①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吸烟。②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4.5%、小动脉闭塞型22.6%、心源性脑栓塞型17.7%、未确定病因型18.9%、其他明确病因型26.3%。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多。③ 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对良好。但各TOAST分型有所不同,心源性脑栓塞型复发率、残疾率、病死率最高,小动脉闭塞型残疾率、病死率、复发率低。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复杂多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青年 危险因素 病因 预后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提出重视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的观点 ,尤其是近年进一步论述脑梗死的分型分期治疗以来 ,各方反应强烈 ,受到普遍关注[1,2 ] 。由于脑出血多数有显著的临床征象 ,能为CT等影像学及时确诊 ,又是病死率最高的脑卒中 ,因此 ,紧急的早期有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脑出血占脑卒中的比例远比国外的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故更引人关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 ,脑出血的治疗也同脑梗死一样 ,必须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才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整体的治疗水平。1 临床病理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基本上可分为全脑损害的征象…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1],在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症状消退后即进入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占60%~80%.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至关重要,本人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的文章,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钟武英  邓铁文 《海南医学》2006,17(10):84-8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的出现和继发性肺栓塞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1].故预防和积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就我院2001年到2005年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分析,并对其病因及防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LAA、SAO、CE、其他明确病因(SOE)和不...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其复发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病因分型各亚型的构成、危险因素及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本院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1例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TOAST分型各亚型构成为不明病因型(SUE)42.3%、小动脉闭塞型(SAO)30.9%、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17.3%、心源性栓塞型(CE)9.3%、其他明确病因型(SOE)0.2%;各亚型分布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1年复发率分别为CE33.3%、SUE14.6%、LAA 13.7%、SAO6.9%;各亚型在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OAST分型各亚型间的复发率及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 /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 0 %~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联合多重影像评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方法  联合多重影像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4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梗塞责任血管以及梗死机制。  结果  (1)男性发生占比高于女性(74.7% vs 25.3%; P < 0.001)而发病年龄则小于女性[(58.83±12.56)岁 vs (63.37±13.27)岁;P < 0.0001],50~69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57.8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危险因素(28.65%);(3)动脉粥样硬化(62.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管壁最主要病理改变,也是最常见病因;39.2%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4)67.4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于颅内动脉,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58.33%)高于后循环(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5)动脉到动脉栓塞、局灶穿枝动脉闭塞,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发病机制。  结论  多重影像评估的大样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发病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责任血管发生率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二级预防、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出血性中风相比约为3:1.用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已取得一定的疗效和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分期分型治疗 许多医家根据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及病机特点,分期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7.
Wu J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9):1297-1299
脑卒中是欧美国家成人死亡率居第三位和致残率居首位的疾病,其中大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也是最常见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60%~80%[2].1995年,在<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的静脉内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溶栓方法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公认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3].此后,静脉注射重组型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迅速在欧美及中国获得推广[2,4].  相似文献   

18.
<正>脑血管相关疾病是导致国人死亡的首要病因[1],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绝大部分,因此积极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无疑有重大临床实际意义。本院从2012年起使用王永炎院士首创的星蒌承气汤佐治老年急性痰热腑实型脑梗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脑病科就诊的经头颅CT或MR确诊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  相似文献   

1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194-196
目的比较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首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分别由2位神经内科医师进行TOAST分型和CISS分型,并对2种分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患者的TOAST分型病因学亚型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58例(39.19%)、小动脉闭塞型(SAA)53例(35.81%)、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8例(12.16%)、原因不明的卒中(SUE)11例(7.43%)、心源性栓塞型(CE)8例(5.41%);CISS分型病因学亚型依次为:LAA75例(50.68%)、穿支动脉疾病型(PAD)35例(23.65%)、其他明确病因型(OE)29例(19.60%)、心源性卒中型(CS)6例(4.05%)、原因不明的卒中(UE)3例(2.03%)。CISS分型中LAA比例显著高于TOAST分型中LAA的比例,TOAST分型中SAA和SUE比例显著高于CISS分型中PAD和UE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SS分型中CS和OE比例与TOAST分型中CE和SOE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相对于TOAST分型,CISS分型在指导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1].本例患者明确诊断颈内动脉闭塞但未及时识别未行溶栓治疗,现分享诊治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