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参是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补血、清心除烦之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保护治疗。研究表明,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心肌肥大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丹参味苦性寒,擅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与其他中药合用,可相辅相成,功效倍增。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经典丹参“药对”,如丹参-川芎、丹参-三七、丹参-红花、丹参-黄芪配伍等。本文从丹参主要药理活性成分的心血管治疗机制、常用“药对”配伍作用机理及相关制剂临床作用机制3方面,系统性综述了丹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配伍用药潜力及治疗机理,为丹参的中医临床应用及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当归-川芎是临床方剂常见药对,二药配伍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富含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补血活血、神经保护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角度出发,综述近年来当归-川芎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药对的科学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归对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药的临床应用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探索、归纳出来的,不同的药物通过适当的配伍,能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从当归与白芍、黄芪、川芎、肉苁蓉等对药的临床功效出发,探讨对药的中医理论依据及临床效用。  相似文献   

4.
川芎药对配伍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正平 《陕西中医》2007,28(10):1399-1399
药对具有配伍固定、紧扣病机、药精效捷、疗效确切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本文以川芎为主药,配伍另一味药而发挥的功效逐一分析,以期对川芎临证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药对研究(Ⅳ)——药对的配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药对组成是以中医理论为原则,以中药性能功效与治法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特定配伍组合,这些配伍组合或可以增进药物疗效,或降低另一药物的毒性等等。该文主要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与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总结药对的配伍效应,以单体成分-成分(群)配伍-单味药-药对-方剂为主线,比较评价其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探索相关作用机制,从而为药对的临床应用和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7.
探析中药药对在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肾性贫血中的应用情况,认为黄芪-当归配伍大补脾气、养血和营,使脾运得健,气旺血生;白芍-熟地配伍养血柔肝、填精益髓,肝肾并补而生精血;丹参-丹皮配伍祛瘀生新、凉血散瘀,使瘀血去、新血生;鸡血藤-川芎配伍疏通气血、调理脏腑、改善贫血状况。以上药对配伍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疗效确切,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川芎—赤芍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对,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者均为活血要药,配伍后达到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等功用,能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内皮功能,保护脑组织及神经等作用。芎芍胶囊是川芎和赤芍有效组分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本文从功效及物质基础、药理研究、临床应用方面对川芎—赤芍药对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为川芎—赤芍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桂枝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药对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本文对以桂枝配伍麻黄、葛根、白芍、川芎、柴胡、茯苓、瓜蒌、白术、甘草等不同药物而发挥的功效进行逐一分析,以期对桂枝临床应用有所启发,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桂枝的临床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常用中药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作用,体现了多功效单味中药的特点,其与不同药物组成的药对,决定了其不同功效的发挥。就其与多类药物配伍,体现"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调气和血"药对配伍做一论述。以古方为例对中药桂枝的配伍加以阐释,以期为其临床配伍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铁教授在多年的临证中,总结提炼出很多活血中药"药对"配伍,常用活血药对有桃仁配伍红花、当归配伍川芎、当归配丹参、丹参配伍桂枝、香附配伍郁金、乳香配没药、三棱配伍莪术等。在运用活血中药药对治疗胸痹心痛同时,或兼行气,或兼补气,或兼养血,或兼泻热,或兼温阳,或兼破血等,辨证论治,权衡用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在中医方剂中常配伍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合各家方论和文献资料,通过对川芎用药的君臣佐使配伍、药性配伍、药对配伍等规律,初步探讨川芎用药配伍规律,为川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曹玉洁  唐于平  沈娟  谭亚杰  康安  段金廒 《中草药》2017,48(21):4552-4559
通过数据挖掘研究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规律。应用计算机编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甘草的26 185首方剂信息读取为便于数据分析的形式,统计与甘草配伍较多的中药,对甘草与这些中药的配比,所治疾病科属,方剂功效及配比与科属、功效间的联系进行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甘草常与人参、当归、茯苓、芍药、姜、白术等药配伍应用,各药对配伍时常用比例多为1∶1,多用于内科疾病,常见方剂功效包括清热、止痛、化痰止咳平喘、温里、补虚、止呕、祛风化湿等。甘草的药性及功效是其配伍应用的基础,通过配伍应用起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为甘草功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药对是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两味中药相伍使用的用药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从临床疗效而言,这种配伍组合的方式,使药对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从而能够产生更有效更安全的临床效果。药对并非两药简单加和,而是有其特有的配伍原则,其配伍需遵循七情和合、中药性能、功效主治三方面原则。本文根据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的关系以及药对配伍原则和特点,对补虚药之间的相互配伍(补气药与补血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阳药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配伍、补血药与补阴药配伍、补阳药与补阴药配伍)加以剖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历代含丹参方剂构成信息关联网络的分析和挖掘,探究丹参临床应用情况,发掘丹参潜在功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和创新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文献记载中含丹参或含丹参别名、异名的方剂,采用基于Aprio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及网络构建与知识发现方法,分析丹参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筛选含丹参方剂1007首,发现丹参在宋朝、清朝以及现代应用较为广泛;临床应用的剂型多以丸剂、汤剂、散剂为主;应用丹参的方剂药味数主要集中在6~15味;丹参配伍应用的临床功效比较广泛,频数排列前十的功效,除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功效外,很多被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忽略的功效,如养血、安神、调经、益气等亦非常常见,并具有“解郁”等潜在作用;根据功效不同,与丹参配伍应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归、川芎、甘草、人参等,香附当归药对配伍的置信度达到84%;关联网络分析发现丹参方剂活血作用与清朝、现代关系密切,应用剂型以汤剂为主,多与当归、桃仁等药物配伍。丹参养血功效常与安神功效同时出现,其养血安神作用多与当归、天冬等配伍相关,剂型多为丸剂。结论 本研究发现,丹参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及剂型、配伍等均具有一定规律性,并对丹参的临床功效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历代含丹参方剂功效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远远超过目前的应用情况,这就意味着丹参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功效亟待进一步验证与开发,可以为进一步扩大丹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方剂中有其特定的组成药物,而核心配伍药物决定了整个方剂的主要功用和主治取向。白术补气健脾,白芍养血柔肝,两药配伍可达补脾柔肝,扶土抑木之功效,为中医临床治疗"腹痛""泄泻"的常用药对。通过对白术、白芍两药的功效主治,从肝脾病机分析两者的配伍意义及其与土中泻木的关系。结合两药在诸方中的配伍意义,从而阐述白术-白芍药对"土中泻木"的配伍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建康 《四川中医》1997,15(7):9-10
养血药,具有补养人体血液的功效。血液对人体起着营养和滋润功能,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疾病的产生、发展、恢复过程与血液关系密切。因此,在遣药组方中适当地配伍养血药物,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脏腑功能的恢复。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针对各种与血虚相关的不同病证,灵活地把当归、阿胶、白芍、大枣、地黄、川穹等养血药配伍运用于多种治疗方法,起到多种不同的功效,为后世开了法门。本文将其有关配伍方法整理归纳为13法,并略作论述如下。1.建中养血法:用于虚劳证。虚劳为病,多以气血阴阳皆亏。仲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方剂数据库,通过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芍药-甘草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含芍药、甘草的方剂共7484首,统计方剂中芍药和甘草的用药量、配伍比例、配伍药物、制法用法与方剂功效、科属间的联系,采用Cytoscape 3.7.0、SPSS Modeler等工具对其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用网络关联图呈现。结果:芍药常用量为31.25 g(1114次)、15.53 g(799次),甘草常用剂量为15.53 g(1043次)、31.25 g(873次);芍药-甘草常用配伍为1∶1,占总数的37.06%;芍药-甘草常用配伍药为当归、川芎、人参、茯苓、地黄,占总数的16.63%;常用制法用法为水煎、生用内服、酒煎、外用、水酒共煎、膏煎、醋煎;方剂功效以止痛、补虚、解毒、祛风、消肿、明目为主;科属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为主。且用药量、配伍比例和制法用法与功效、科属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为芍药-甘草药对用于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及现代中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亦称姐妹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数组对药.对药方是中药复方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临床对药的配伍法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同类相须,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②表里兼顾,即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③相互辅佐,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④补气养血,即两种对药相配伍,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⑤滋阴助阳,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达到滋阴壮阳,阴阳双补的功效.⑥补泻兼施,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补一泻达到攻补兼施的功效.⑦寒热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⑧升清降浊,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升一降,使脏腑气机升降调畅.⑨开合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