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测定82例MHD患者透析前的血浆总Hcy(tHcy)、CR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及白蛋白(Alb)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tHcy、CRP;应用Sequoia512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①MHD组IMT平均值、IMT增厚阳性率、斑块阳性检出率、血清CRP以及血浆t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体重指数(BM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MHD伴动脉硬化者的年龄、CRP显著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动脉硬化组的tHcy、BMI和Alb显著低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而血浆TC、BUN、舒张压等指标两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IMT的因素有年龄、CRP、血浆tHcy水平(P〈0.05);④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they水平与Alb显著正相关(r=0.528,P=0.000)。结论 MHD患者血浆tHcy及血清CRP均明显高于健康人,MHD患者AS的发生与高水平血清CRP、相对低水平的血浆tHcy(但仍高于正常对照)及Alb等密切相关,评价tHcy在MHD患者As中的作用时可能综合考虑到炎症、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对5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 pulsmedial thickness,IMT)进行检测,分为增厚组和正常组,同时测定两组血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MAU)等,并对两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IMT增厚组较对照组血脂、空腹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尿B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IgG)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患者MAU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6,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的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较无硬化者增高,UAER和IMT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汐 《临床医学》2007,27(3):67-6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对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脂、身高、体重、腰围等,按颈动脉IMT是否小于0.85mm分成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腰围等进行比较。结果IMT增厚组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明显增高,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MT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7、0.235,P〈0.05)。颈内动脉IMT与收缩压及舒张压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1、0.350,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的各弹性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行双侧颈总动脉ET检测及IMT测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高于对照组(P〈0.01),顺应性(AC)则低于对照组(P〈0.01),增大指数(AI)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β、PWVβ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4、0.523、0.421,均P〈0.001),AC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462,P〈0.001)。结论 ET技术有助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功能改变,并能在颈动脉IMT增厚之前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腹膜透析(PD)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45例DNPD患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钙及血磷水平,计算钙磷乘积(Ca×P)、尿素清除指数(Kt/V),测定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应用超声测量计算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SI)。结果DNPD患者分别以EP、SI的中位数为界,分为低EP组、高EP组和低SI组、高SI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发现高EP组较低EP组年龄、透析龄、收缩压(SBP)、TG、FPG、HbA1c、MDA、AOPP升高(P〈0.05),SOD降低(P〈0.05);高SI组较低SI组年龄、ALB、TG、FPG、HbA1c、MDA、AOPP、MPO升高(P〈0.05),SOD降低(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HbA1c、AOPP、SOD为EP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TG、HbA1c、MDA、MPO为SI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Ep、SI各自分别与HbA1c、MDA、AOPP、MP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O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HbA1c水平分别与MDA、AOPP、MP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O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SBP、TG、HbA1c和氧化应激水平能影响DNPD患者动脉僵硬度,且HbA1c和氧化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并依照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其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44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2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入选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MDA、SO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血清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MDA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OD水平显著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DA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07,P0.05),SOD与IMT呈负相关(r=-0.547,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后应激反应增强,与血清中MDA、SOD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高血压患者的MDA、SOD水平进行监测,对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建江  王瑜敏  陈洁 《检验医学》2010,25(10):765-7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07例脑梗死患者按其IMT分成3个亚组(Ⅰ组:IMT≤0.92 mm;Ⅱ组:0.92 mm〈IMT≤2.00 mm;Ⅲ组:IMT〉2.00 mm);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将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不同IMT组的hs-CRP水平存在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03)。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239,P=0.028)。结论 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3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5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6例和颈动脉硬化组42例;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Hs—CPR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值、是否合并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Hs—CPR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Hs—CPR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PR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过程。其升高可能预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sysis,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5羟维生素D3,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环死因子α(TNF-α)浓度;检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血脂、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相关指标。结果 63例尿毒症MHD的患者中:①IMT≥1.0mm的19例,IMT<1.0mm的44例;②IMT≥1.0mm与IMT<1.0mm2组之间25羟维生素D3与IMT呈负相关(t=2.91,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IMT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3.25、4.32、2.67、2.78、3.12、3.08、2.66,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25羟维生素D3、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268、0.253、0.240,P<0.05)。结论 IMT≥1.0mm占30.2%,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提示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超声检测并计算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NMD),颈总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p)及最大剪切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FMD降低,颈总动脉IMT增厚,Ep指数、β指数增高,最大剪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FMD与颈总动脉IMT(r=-0.69,P〈0.01)、Ep指数(r=-0.48,P〈0.01)、β指数(r=-0.54,P〈0.01)呈负相关,与最大剪切率(r=0.57,P〈0.01)呈正相关。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改变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量蛋白尿(MA)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关系.方法 将178例T2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UAER≥30~300mg·d-1为合并MA组(T2DM1组,104例),UAER<30 mg· d-1者为不合并MA组(T2DM2组,74例),对2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D-FI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低/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等;实验室检查包括餐后2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UAER、尿酸(URIC)、血肌酐(CREA)、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对2组CDFI的表现(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及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斑块回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5,P>0.05).2组斑块检出率排序为低/等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均P<0.05).T2DM1组IMT厚度、BMI、UAER、2 hPG、CREA、HbA1c、TC均高于T2DM2组(均P<0.05).2组FPG、URIC、TG、LDL、H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MT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15、0.320、0.463及0.35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程、UAER、HbA1c是IMT增厚的独立预测因子(r=0.362、0.240、0.395,均P<0.05).结论 CDFI超声能够准确地检出T2DM合并MA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IMT增厚情况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上海市静安中心医院和解放军第455医院MHD患者120例,根据其在半年内是否有过1次或1次以上的动静脉内瘘栓塞事件,将其分为动静脉内瘘栓塞组(AVFT)和动静脉内瘘非栓塞组(NAVFT),所有患者采用Phl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IMT,于透析日抽空腹血测定血浆tHcy、叶酸(FA)、VitB12、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glu)、血浆白蛋白(Alb)、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 MHD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为90%,是正常人的34.6倍,其血浆tHcy水平(27.6±8.3)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5±1.7)μmol/L,P〈0.01。AVFT组tHcy血浆浓度、IMT平均值明显高于NAVFT组,P〈0.01,tHcy〉40μmol/L的患者数也明显多于NAVFT组,P〈0.05;MHD患者血浆tHcy浓度与IMT呈明显正相关,r=0.362,P〈0.01。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HHcy,HHcy可能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朱峻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04-3506
目的 通过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关系,探讨IMT增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4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0mm亚组和IMT≥1.0mm亚组.利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了2组的血清IL-6和IL-18水平,并对IMT与IL-6,IL-18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所有IMT≥1.0mm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比IMT<1.0 mm亚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51,P<0.01);TIA组、脑梗塞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r=0.303,P=0.058).结论 TIA组IMT增厚的患者血清IL-6、IL-18的水平是升高的.IMT的增厚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IL-6、IL-18可能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铁(蔗糖铁注射液)的不同给药方案(给药总剂量相同但给药次数和单次给药剂量不同)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疗效及其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寻求既方便、安全又经济、高效的给药方案。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MDH患者7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5组,观察各组用药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等疗效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CRP)、血清中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微炎症和氧化指标,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用药8周后,静脉补铁组Hb、HCt、SF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而静脉补铁方案不同(100mg×10次,200mg×5次,500mg×2次)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HD患者治疗前血清SOD低于健康组(P〈0.01),CRP和血清MDA高于健康组(P〈0.01,P〈0.01)。治疗8周后,静脉补铁组血清S0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CRP和血清MDA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静脉补铁方案不同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蔗糖铁注射液三种不同静脉给药方法均有效改善MHD患者的贫血及缺铁,且疗效相当,以500mg×2次给药方案更为方便。长期静脉补铁可能对体内氧化应激产生一定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之间及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200例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颈动脉IMT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20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每年检测1次,共3次,各组数据为3年的平均值;观察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各组及健康对照组3年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1)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各组IMT、IMT与血管腔内径比率(IMT/D)、收缩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Vs/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Vd却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各组患者3年内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88%、64%、17%、19%,与健康对照组的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颈动脉IMT与大脑中动脉Vd呈显著负相关(r=-0.70,P〈0.01),与Vs/Vd、PI、RI呈显著正相关(r=0.71,0.69,0.66,P〈0.01);IMT/D与大脑中动脉Vd 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与Vs/Vd、PI、RI呈显著正相关(r=0.66,0.64,0.67,P〈0.01).(4)脑卒中发生率与颈动脉IMT及IMT/D呈正相关(r=0.89,r=0.76,P〈0.01);与Vs/Vd、PI、RI呈正相关(r=0.56,r=0.66,r=0.53,P〈0.01),与Vd呈负相关(r=-0.41,P〈0.01).结论 联合检测颈内动脉IMT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指标,将22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CA-1组,n=94)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CA-2组,n=132),以3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及双侧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结果 (1)高血压病2个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2个组间各指标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脂联素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C-反应蛋白、脂联素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