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款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2.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散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温病血分证耗血动血病机的阐发,探讨凉血散血法在热痹中的运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思路,结合热痹的病因病机,分析、归纳凉血散血治法的内涵。结果热痹血分证多有耗血、动血之变,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为凉血散血法的真正内涵。结论热痹血分证表现符合温病血分证表现,须注重凉血散血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一个症状,不论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便血。因便血的前,后不同,又有近血和远血之分。《金匮要略》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医宗金鉴》云:“便血二证肠风、脏毒,  相似文献   

5.
地黄论异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80-581
地黄是古今医家最常用的补养药物之一,目前对其药的功用认识颇为偏仄,据《中药大辞典》称:“滋阴养血”(干地黄),鲜地黄则为“清热、凉血、生津”,临床医家大致亦侧重于养阴、补血、凉血、清热来认识和应用。其实地黄之功用,远不止于此,如《本经》称“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注重于逐血化瘀;《别录》又云:“去胃中宿食,补五脏。”《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1]又能消化食滞,补养脾胃。《景岳全书·本草正》:“凡诸真阴之亏损者……为嗽痰、为喘气……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藉地黄治疗咳逆痰喘等。上述所论俱为目…  相似文献   

6.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7.
从泻心汤看大黄的止血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指出心经阴气不足,阳热亢盛,血为热迫而妄行致吐血,衄血,以泻心汤治之。后经临床验证,泻心汤治疗各种出血证疗效肯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其效验之处,主要在于大黄一味,其不仅清热凉血以止血,且凉血散血、收敛降逆以止血。  相似文献   

8.
<正> 清热凉血是临床常用治疗血证(包括咳、吐、衄、便血及紫癜、斑疹、瘀点等皮下出血)的有效治法.现将我们临床体会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介绍如下. 1、清热凉营清热凉营法,主治急性病,热入营血.证见高热烦躁,口渴不饮,吐血、衄血、便血,或周身出现斑疹、瘀点,或见神昏谵语,舌绛苔少,或舌苔焦黄、焦黑,脉象洪数,或细数.亦治慢性病,热逼血妄行,咳血、吐血不止,脉数,舌红苔黄.药用犀角、赤芍、丹皮清热凉血、山栀清热泻火,生地凉血.如高热不解加石膏、知母清热降火;如潮热盗汗加知  相似文献   

9.
“肠风下血”之证,中医医家称谓“近血”。表现为:先血后便(或无便),去肛门近,其血凝聚於大肠(约在乙状结肠直肠部位)。“近血”有两种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脏毒下血与痔漏相似,用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获得满意疗效,而  相似文献   

10.
郑攀  郑宏 《河南中医》2013,33(3):439
对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载升降散的主治、组成、方解及制方特点等作了简要介绍.如治疗慢性荨麻疹以益气活血,疏散风热法治之;治疗紫癜性肾炎以辛凉解表,清热凉血法治之;治疗失眠以清热育阴,化痰安神法治之.皆取佳效.  相似文献   

11.
总结全国名中医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和用药特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筛选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文献。将各医家提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法进行频次和聚类分析,将常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各医家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治法有解毒、清热、补肾、化瘀、滋阴、活血等,其中解毒、清热治法频次最高。常用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补脾益肾药、解毒散瘀药、滋阴清热药。治法规律为活动期以解毒清热治法为主,控制病情;缓解期以扶正补虚治法为主,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2.
便血的中医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中医的。肠风”、“脏毒”、“结肠”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阻络。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14.
凉血散血法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依据卫气营血辨证规律,针对温邪深入血分提出的治疗方法.凉血散血法包括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生津、疏调气机四层含义,重在标本同治、气血同调.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胸痹病性往往虚实夹杂,复杂多变,临证时应从耗血动血、津血亏虚、气滞心胸等病机角度,予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生津、疏调气机,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斑疹”,为温病热邪深入营血之象。历代医家治法各有不同,可大体总结为清营养血法、凉血散血法和透热转气法,其中尤以透热转气法最有效,而透热转气法祛邪又以“透”为关键,将其向外延伸,可归纳为宣透法,凉透法,养透法。本文从上述“三透法”结合历代医家观点,试述“透”在透热转气法治疗斑疹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凉血散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静 《江苏中医药》2003,24(2):17-17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中“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为治疗温病热入血分之法 ,代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 ,具有清热凉血、化瘀滋阴等作用。笔者师其方意 ,以凉血散血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者1例 ,疗效显著。兹报告如下。患者曾某 ,女 ,16岁 ,海陵区人。 2 0 0 1年 2月 18日初诊。母代诉 :患者月经 15岁初潮 ,量少 ,2天净 ,此后月经 3个月未至。由于患者营养发育较差 ,家长以为女儿是血虚经闭 ,自购乌鸡白凤丸服用 ,继又求治于乡村医生 ,皆投大剂填补 ,服药月余。忽一日患者狂怒骂人 ,不避亲疏 ,在某医院精神科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7.
李兴培辨治妇科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建武  李永强 《中医杂志》1999,40(3):149-150
1 崩漏之治,恒多益气固冲任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关于其治法,相沿有“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医学纲目》)之法。说明本病初期多热,后期多虚。李师认为,病久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冲任失固。盖脾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18.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泻热逐瘀、解毒活血、清热凉血散血、清热通瘀开窍、回阳化瘀固脱、活血化湿、和解化瘀等方面探讨了古前贤及近代医家对温热病挟瘀血证的治疗法则及拟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9.
杨杏  甄龙龙  高永举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85-1586
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概括了血分证的病机和治法.其中“耗血动血”概括了血分证血热、瘀血、阴血耗伤、出血四个方面的病机;“凉血散血”提出了血分证凉血、养血(阴)、散血三个方面的治法.这一理论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及药疹等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均可用“耗血动血”“凉血散血”理论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温六合汤见于元代医家王海藏所著《医垒元戎》一书,为治疗妇科病常用方剂之一。方由四物汤加黄芩、白术组成,方中用黄芩清热,自术健脾,四物养血调血,合用具有清阳凉血,健脾统血之功。凡因气虚血热引起的妇科出血性病症,投之莫不应手取效。笔者近几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多种常见的内、妇科出血性疾病,如便血、经行量多、赤白带下、刮宫术后出血不止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