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d papillomatosis,CRP)的临床、组织病理表现及治疗反应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9年4月间诊治的32例CRP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2岁(13~62岁),其中男14例,女18例(56.25%),平均病程2.84年(20 d^20^+年)。皮损主要分布于躯干部位(乳间、上腹部、肩胛区及颈部),表现为多量密集的淡褐色扁平丘疹,皮损中间融合,周围呈网状。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治疗效果:25例患者治疗方式不详(其中1例现已痊愈);2例患者给予口服异维A酸胶囊,外用阿达帕林凝胶联合抗真菌治疗,病情反复;剩余5例患者均给予口服米诺环素治疗,现已痊愈,随访无复发。结论 CRP多发生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多见于女性。皮损主要位于躯干上部,也可累及其他少见部位,组织病理有时不典型。米诺环素治疗该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深对获得性指状纤维角化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间我科确诊为获得性指状纤维角化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5.6±10.1)岁(26~52岁),平均病程(3.3±4.0)年(0.5~10年),男女比例1∶1.3.皮损表现为单发、大小不等、肤色的增生性肿物,呈圆顶状或柱状.主要累及指、趾部,也可见于手掌及甲沟等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突增宽、延长;真皮乳头大量扩张毛细血管及粗大纤维增生,与真皮乳头平行.结论:获得性指状纤维角化瘤为单发增生性肿物,常发生在指、趾部,也可累及肢端其他部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切除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 papillomatosis,CRP)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皮肤病,病因迄今不详.在前期的临床分析中我们发现:本病组织病理上有表皮角化过度及乳头瘤状增生,颗粒层变薄甚至消失,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层黑素增加,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1].  相似文献   

4.
诊断:迟发性泛发性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右上臂近肘后处斑块):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5.
报告8例肥厚性扁平苔藓.8例患者中6例年龄>75岁,平均病程6.6年.皮损多位于小腿外侧或胫前.表现为暗红色或紫红色肥厚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肥厚,表皮细胞多增大,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及扩张的血管与表皮呈垂直方向排列,真皮乳头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带状浸润.  相似文献   

6.
疣状表皮痣62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表皮痣(verrucous epidermal nevi,VEN)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VEN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从出生至29岁,62例患者中局限型29例(46.77%),系统型19例(30.65%),炎症性线状型(ILVEN)14例(22.58%)。局限型和系统型皮损表现为疣状丘疹或斑块,炎症性线状型表现为线状红色瘙痒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皮突延长,多数病例伴颗粒层增厚,有的病例伴角化不全、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以及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轻度至中度浸润。结论 VEN多发生于出生时和婴儿期,但婴儿期后发病并不少见,且以局限型最为多见。本病皮损具有特征性,组织病理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ecker痣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组织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Becker痣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4例均为散发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0岁(83.33%),发病部位以躯干前部和肩胛部居多(45.83%),典型皮损为较大的单侧分布的多毛的色素沉着斑,组织病理主要表现是表皮不同程度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较规则地向下延伸,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网状层常见较大的形态不规则的平滑肌纤维束,伴有并发症共5例(20.83%)。结论 根据Becker痣典型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表现临床可以确诊,但是做为一种遗传相关的错构瘤可伴发其他皮肤肌肉骨骼异常,需仔细探明。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8岁。双手、足紫黑色角化性丘疹1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乳头宽大,乳头层内毛细血管瘤样增生、扩张充血。诊断:Mibelli血管角化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82岁,四肢皮疹30年,有家族遗传史。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变薄。真皮乳头增生,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浸润,病变两侧表皮棘细胞层显著增生和肥厚。诊断: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获得性指(趾)纤维角化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确诊为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年龄17~64.5岁(39.75±17.69)岁,病程0.5 ~ 20年(4.83±5.77)年,男:女为1.4∶1.皮损表现为多形态,主要累及指、趾、甲沟,也可累及非肢端部位.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呈分枝状,皮损中心由成熟的胶原束、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扩张毛细血管组成.其中大部分胶原束与表皮相垂直走行,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获得性指(趾)部纤维角化瘤是一种少见、原因不明的皮肤纤维组织良性肿瘤,多发于成年人指或趾,一般为单发,但也可发生于非肢端.采取手术或激光治疗,少有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