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L1衣壳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获得的100例哈萨克族食管病变标本,采用HC2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HPV DNA,其中56例为阳性,阳性标本采用CytoReact HPV L1试剂盒检测壳蛋白在食管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并追踪其相对应的病理结果,依据病理学结果进行分组,其中食管炎组3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15例。结果 56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2.8%(24/56),其中食管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鳞状细胞癌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66.7%(2/3)、33.3%(2/6)、0(0/15)。炎症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HPV-L1衣壳蛋白阳性率明显升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组HPV-L1衣壳蛋白阳性率明显下降。食管鳞状上皮癌组与炎症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 05、0.000 7、0.000 09),炎症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L1壳蛋白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病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表达存在差异性,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前病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逐渐进展的过程,发生细胞学和结构异常的同时常存在某些分子表达的异常,涉及多种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目的:探讨Ki-67、p53、P504s在正常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44例正常胃黏膜、4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黏膜、4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5例早期胃癌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p53、P504s表达。结果:Ki-67、p53、P504s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且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5)。结论:Ki-67、p53、P504s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了胃癌发生的早期过程,检测上述三种分子标记物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进展趋势,有利于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膜联蛋白A1(AnxA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35例癌前病变(2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18例正常对照组织中AnxA1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nxA1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00%(18/18)、57.1%(12/21)、7.1%(1/14)和6.3%(3/48)。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AnxA1阳性表达率与其他三组AnxA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食管正常组织到癌前病变组织以至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nxA1的表达逐渐降低,提示其与食管鳞癌的早期癌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20例正常组织、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50例癌组织中YB-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YB-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NC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HGIN)和癌组织(CRC)中的强阳性率分别为0%、76.7%、80.0%、80.0%,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癌组织中其强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P53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0%、6.7%、40.0%、6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其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在癌组织中YB-1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06,P<0.05).结论: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YB-1和P53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 E(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 E,eIF4E)、C-myc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在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胃黏膜活检组织及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共202例,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胃癌97例(同时收集距肿瘤边缘2~3 cm的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标本中eIF4E、C-myc及CDK4的表达。[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均未检出eIF4E蛋白阳性表达;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逐渐上升(P0.01),且胃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进展期者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早期者(P0.01)。在胃癌癌旁黏膜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非癌对应黏膜组织(P0.01或P0.05);而且癌旁与相应癌灶eIF4E蛋白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P0.01)。C-myc和CDK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胃癌前情况及胃癌中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1);胃癌组与胃癌前情况各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2、0.494,P0.01),而胃癌前情况各组中eIF4E分别与C-myc及CDK4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75、0.694,P0.01)。[结论]追踪胃癌前情况患者胃黏膜eIF4E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胃癌及胃癌前情况中C-myc及CDK4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eIF4E高表达有关,为深入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膜联蛋白A1(annexim A1,Anx A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8例食管鳞癌,35例癌前病变(2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18例正常对照组织中Anx A1和EGFR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中Anx A1的阳性表达率(100%)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57.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7.1%)和食管鳞癌组织(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0.0%)明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7.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64.3%)和食管鳞癌组织(72.9%),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Anx A1的表达降低,EGFR的表达升高,两者之间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Anx A1的低表达和EGFR的高表达可能为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环氧合酶-2、p1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密切监测胃癌前病变是预防和及早发现胃癌的关键。目的:观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环氧合酶-2(COX-2)、p16的表达,探讨两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60例肠化生、60例上皮内瘤变和60例胃癌组织中COX-2和p16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胃黏膜、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的COX-2表达呈递增趋势,p16表达呈递减趋势。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进展期胃癌组织COX-2、p16表达阳性率与正常胃黏膜和肠化生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三者之间以及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COX-2、p16表达阳性率在小肠化生、完全型大肠化生与不完全型大肠化生之间以及早期与进展期胃癌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高级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表达与p16表达呈负相关(P〈0.001)。早期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同时p16表达阴性的比例显著高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P〈0.05)。结论:COX-2、p16或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监测和随访胃癌前病变、筛选胃癌高危人群,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5例术前活检明确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术前活检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3.8% (183/195),完全一致率为50.8% (99/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49.4%(42/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38.0%(30/79),早癌完全一致率为87.1% (27/31),早癌诊断一致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一致率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6例(33.8%,66/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加重,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6例(42.4%,36/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0例(38.0%,30/79);有18例(9.2%,18/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减轻,其中高别上皮内瘤变有14例(17.7%,14/79),早癌有4例(12.9%,4/31);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组织12例(6.2%,12/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7例(8.2%,7/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5例(6.3%,5/79).结论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但术前活检病理对ESD切除胃黏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as蛋白激活物类似物-1(RASAL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50例正常组织、5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5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早期胃癌组织及50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RASAL1基因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RASAL1基因在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腺癌中SOX-2和SOX-18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性。方法 67例结肠腺癌组织作为A组,20例结肠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作为B组,20例结肠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作为C组,非肿瘤性的结肠黏膜组织20例作为D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四组中SOX-2和SOX-18的表达。结果四组中SOX-2和SOX-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SOX-2和SOX-18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Ki67表达密切相关,SOX-18的表达与脉管浸润密切相关。SOX-2和SOX-18的表达均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线性相关分析显示A组中SOX-2和SOX-18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结肠腺癌中SOX-2和SOX-18的表达升高对肿瘤的病变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作用。二者作用过程可能不完全相同。SOX-2和SOX-18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组织中Ki67和E-Cad对胃癌诊断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60例浅表性胃炎、60例萎缩性胃炎及180例胃癌内镜活检组织中Ki67和E-Cad的表达,并按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类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Z检验分析显著性,Spearman系数分析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临床价值。结果:在胃癌组织和胃炎组织中Ki67和E-Cad阳性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1),其中Ki67表达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活检组织中逐次上升(18.3%vs 31.7%vs 77.2%),而E-Cad呈现逐次下降(98.3%vs 84.6%vs 37.8%);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2组胃癌患者之间Ki67和E-Cad表达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1); Ki67联合E-Cad检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呈现强相关性(r=0.707);Ki67和E-Cad联合预测在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等方面皆优于单独预测(P均<0.05),且两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独Ki...  相似文献   

12.
背景:EZH2是表观遗传调控因子PcG蛋白的核心成分,可通过催化组蛋白H3氨基末端第27位赖氨酸发生三甲基化而抑制靶基因表达。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差相关。目的:探讨EZH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正常胃黏膜、3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异型增生和69例胃癌组织中EZH2、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EZH2与Ki-67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ZH2在正常胃黏膜和慢性胃炎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颈部,在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异型增生组织中,其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则无明显差异(P=0.678)。各病变组织中,EZH2与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所有组织中EZH2总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Ki-67(P0.01)。胃癌组织中EZH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EZH2过表达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其可能通过促进胃腺上皮增殖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疣状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慢性胃炎,与胃癌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其癌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p27蛋白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p27蛋白和cyclin D1在疣状胃炎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未成熟型疣状胃炎、成熟型疣状胃炎、胃癌组织标本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7蛋白、cyclin D1表达,并分析两者与疣状胃炎患者性别、年龄、Hp感染、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关系。结果:未成熟型疣状胃炎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77.5%对45.0%,P〈0.05),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成熟型疣状胃炎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未成熟型疣状胃炎组(52.5%对85.0%、77.5%,P〈0.05),与胃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未成熟型、成熟型疣状胃炎组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40.0%、42.5%对12.5%,P〈0.05),但均显著低于胃癌组(P〈0.05)。疣状胃炎患者p27蛋白表达与肠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0.05),cyclin D1表达与肠化生有关(P〈0.05);p27蛋白、cyclin D1表达与性别、年龄均无关。结论ip27蛋白、cyclin D1可能参与了疣状胃炎的发生和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PTTG、c-Myc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PTTG、c-Myc及Ki67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研究三者在胃癌表达中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对胃癌发生、发展、转移、预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TG、c-Myc及Ki67在60例胃癌组织、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10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PTTG、c-Myc及Ki67表达在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按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类,三者的表达均与胃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三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H.pylori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PTTG、c-Myc及Ki67的表达均强于H.pylori阴性者。结论PTTG、c-Myc及Ki67参与了正常胃黏膜、胃癌前病变至胃癌的转化过程,三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协同作用,均可作为判定胃癌恶性程度,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三者的表达可能与H.pylori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吴琦  唐剑敏  朱冬胜  於健 《胃肠病学》2009,14(6):365-366
背景:细胞凋亡异常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抑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目的:探讨Bcl-2和Ba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30例胃癌黏膜组织中Bcl-2和Bax表达水平。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Bcl-2和Bax表达阳性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Bcl-2:36.7%对43.3%,Bax:33.3%对50.0%,P〉0.05),但均显著低于胃癌组(分别为66.7%和80.0%,P〈0.05)。结论:Bcl-2和Bax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两者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β-连环蛋白(eatenin)是Wnt信号转导途径异常激活的关键环节,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B.连环蛋白异常表达密切相关。目的:观察β-连环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胃腺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得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78例不同胃组织标本,包括24例正常胃黏膜、24例胃腺瘤性息肉(胃腺瘤,14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30例胃腺癌组织,以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标本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β-连环蛋白在正常胃黏膜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组织中为细胞膜表达,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和胃腺癌组织中呈细胞质/细胞核异位表达。胃腺癌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胃腺瘤组织(100%对41.7%,P〈0.05),膜表达缺失者占76.7%(23/30)。结论:β-连环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提高内镜治愈性切除早期胃癌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直径、病灶内镜形态学分型及伴有溃疡形成6个因素对内镜切除术(ER)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的影响;同时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结果纳入早期胃癌共94例包含94个病灶,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20个,黏膜内癌病灶70个,黏膜下浅层浸润癌(距黏膜肌层500斗m以内)病灶4个。其中5个病灶经EMR切除,89个病灶经ESD切除。ER整块切除率为95.7%(90/94),治愈性切除率为79.8%(75/94)。直径〉3.0cm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直径≤2.0em的病灶(P=0.022,OR=0.108,95%C1:0.016—0.721),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不伴有溃疡形成的病灶(P=0.047,OR=0.149,95%CI:0.023~0.971)。非治愈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是侧缘肿瘤细胞的残留。结论病灶直径〉3.0cm、伴有溃疡形成是影响早期胃癌ER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黏蛋白2(MUC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并行内镜活检的15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32例)、萎缩性胃炎组(3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4例)、高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