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 (PH)是先天性心脏病 (CHD)常见的并发症 ,术前正确评价PH ,对于判定手术适应证 ,选择手术方式及提高术后疗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1,2 ] 。目前对肺高压的诊断主要依靠心导管检查及肺活检。但受方法学的影响 ,有时不能直接、如实地反映PH的程度和性质[3 ] 。近年来选择性肺动脉造影 (SPA)开始用于PH的诊断[4 6] 。 1998年 10月~2 0 0 0年 4月我们对 5 2例CHD患儿行SPA检查 ,观察了动力型及梗阻型PH的SPA影像学征象 ,总结如下。对象CHD 5 2例。男 2 6例 ,女 2 6例 ;年龄 2~ 14 8(7 6±3 6 )岁。心内…  相似文献   

2.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儿科近 12年来收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IE) 2 7例 ,现结合其临床诊断 ,探讨选择外科治疗的时机。一般资料 :1985年 7月至 1997年 10月住院经临床确诊或手术证实的先心病合并IE患儿 ,均符合Duke的诊断标准[1] ,共 2 7例 ,男 15例 ,女 12例。年龄 16个月至 12岁 ,平均 (7 3± 3 2 )岁。基础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 8例 ,动脉导管未闭 5例 ,法洛四联症 3例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 2例 ,室缺合并肺动脉狭窄、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缺、肺动脉狭窄各 1例 ,纠正性大动…  相似文献   

3.
我院 1987~ 1999年共手术治疗小儿房室隔缺损 5 6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中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PASD) 4 0例 ,年龄 :10个月~ 12岁 ,平均5 .14岁 ,其中 3岁以下婴幼儿 18例 ,占4 5 .0 %。体重 7.5~ 3kg ,平均 (15 .8±4 .5 )kg,其中 10kg以下 15例 ,占37.5 %。临床症状有心悸、气喘、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杂音 ,P2亢进。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支持PASD诊断 ,36例肺动脉压 >4kPa ,15例 >7kPa。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左上腔静脉残留 4例、无顶冠状静脉窦 1例…  相似文献   

4.
以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患儿的肺组织为材料 ,进行肺超微结构与临床的对比研究 ,旨在探讨先心病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资料和方法搜集本院近 4年来手术中测压和肺活检病理电镜资料完整者 18例先心病患儿 ,其中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0 .5~ 10 .0岁 ,平均 (4.70± 3.40 )岁。室间隔缺损 (VSD) 8例 ,房间隔缺损 (ASD)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 ,VSD PDA 3例 ,VSD ASD 2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肺组织标本均取自右肺中叶内段末梢。常规制作电镜样品 ,在H 5 0 0型电镜下观察并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手术前的综合治疗措施 ,对我院PICU收治小于 3岁的先心病患儿 83例 ,因 8例入院 4h内死亡 ,75例为观察对象。男 4 7例 ,女 2 8例 ,均并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心 /胸比例 >0 .6 5者 5 2例。均行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 ,5例行心导管检查。非青紫型 6 0例 ,并肺动脉高压 (PH) 32例 ;青紫型 15例 ,并PH 10例。均予呼吸支持、心血管支持、营养支持、手术等治疗。结果 11例直接送我院心外科手术 ,其中 4例室间隔缺损 (VSD)并PH者行肺动脉环扎姑息术 ,1例术后回PICU机械通气 6 0d死亡 ,1例放弃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硫氮唑酮和前列腺素E1(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肺动脉高压 (PH)患儿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寻求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 ,我们对此进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1999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PH患儿 4 0例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先心病 ,并估测肺动脉收缩压超过 30mmHg或肺动脉平均压超过 2 0mmHg为入选标准[1] ,平均年龄 10 .4± 3.2岁 ;男 2 8例 ,女 12例。健康组 4 0例 ,平均年龄 10 .4± 3.2岁 ;男 2 6例 ,女 14例。二、方法 PGE1针剂 [北京赛而制药有限公司 ,生…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高压手术后远期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分析影响其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系统观察 1 981~ 2 0 0 1年 ,1 1 2例 (其中男 68例 ,女 44例 ,年龄 2个月~ 1 6岁 )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手术治疗后的转归。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ASD) 3例 ,室间隔缺损 (VSD) 81例 ,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1 2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 1例 ,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动脉导管未闭 1 3例 ,主肺动脉隔缺损 1例。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 (Pp/Ps)≥0 .75者列为观察对象。年龄 2个月~ 1 6岁。结果 住院死亡 3例 ,术后半年、2年、3年各死亡 1例 ,手术生存率 97.32 % ,1年生存率 96 .43 % ,5年生存率 94.64 %。生存者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Ⅰ、Ⅱ级 (优良组 ) 99例 (93 .4 % ) ,Ⅲ级 (差组 ) 7例 (6 .60 % )。死亡病例均为术后持续肺高压。生存病例 ,优良组与差组术时年龄比较 ,(3 .39± 2 .94)岁对 (6 .57±3 .51 )岁 (P <0 .0 5)。肺血管阻力比较 ,(6 .78± 4 .0 4 )U/M2 对 (1 2 .2 6± 4 .1 7)U/M2 (P <0 .0 1 )。结论 小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重度肺高压术后远期疗效与术时年龄 ,肺血管阻力有关 ,婴幼儿期手术预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 ,评价一氧化氮 (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对 8例新生儿因肺炎、肺透明膜病、持续胎儿循环和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呼吸衰竭而采用机械通气和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为 3~2 0ppm ,吸入时间为 1小时~ 35天。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利用三尖瓣返流或动脉导管未闭定量估测NO吸入前后肺动脉收缩压 (SPAP) ,同时测量上肢收缩压 (SBP) ,计算肺 /体压力 (Pp/Ps)比值。结果显示 :NO吸入 30~ 1 2 0分钟和 1 8~ 2 4小时后 ,SPAP分别由NO吸入前的 5 7± 1 1 .6mmHg降至 41± 1 0 8mmHg和 43± 1 8 2mmHg ;Pp/Ps分别由 0 87± 0 1 5降至 0 6 1± 0 1 5和 0 6 3± 0 2 1。NO吸入前后SBP无明显变化。NO吸入后卵圆孔、动脉导管和室间隔缺损水平右向左或双向分流较吸入前明显减少。结论 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指导NO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静脉异位引流 (APVC)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不典型。 1995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心脏外科共收治APVC患儿 12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APVC患儿 12例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8个月~ 10岁 ,平均 4 .2±1.6岁。 3岁以下 6例 ,体重 5~ 2 5kg。均经X线胸片、心电图 (EKG)、彩色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 ,其中 5例经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 ,均以手术结果为诊断依据。二、分型[1]   12例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PAPVC) 8例 ,其中 7例并房间隔缺损 (ASD) ,1例同时并左上腔 ;另 1例…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 (NO)吸入疗法是 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 (PH)及呼吸衰竭。 1992年首次有人报道将一氧化氮吸入疗法 (iNO)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 ,疗效显著 ,无明显副作用[1,2 ] 。我院于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1月共使用iNO治疗 4 2例新生儿病人 ,现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一、临床资料  4 2例中男 2 8例 ,女 14例 ,胎龄 38.6 5±2 .4 2周 (31+ 5~ 4 2 + 4 周 ) ,出生体重 310 5 .6 7± 5 35 .32 g(184 0~ 4 30 0g) ;发病时日龄 8.4 5± 6 .6 7h。新生儿窒息 …  相似文献   

11.
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远期疗效的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左向右分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可复性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手术矫正心内畸形后 ,如肺动脉高压不能恢复 ,甚至加重则失去了外科治疗的意义。有关手术的疗效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国内外均有些报道 ,但缺乏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长期随访的资料。我们通过对 2 4例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全肺阻力增高 )患儿进行术前及术后长期血流动力学的随访 ,旨在了解手术对这些患儿肺动脉高压的远期疗效。对象本组患儿 2 4例 ,男 11例 ,女 13例 ;年龄 6个月~ 14岁 ,平均 (5 8± 4 7)岁。≤ 2岁者 11例 ,>2…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鼻塞气道正压通气 (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作用 ,对 2 6例NRDS患儿 ,日龄 2~ 12h ,观察CPAP前后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与CPAP应用前相比 ,CPAP治疗后 2h及 6h的呼吸频率由72± 6次 /min ,分别减慢至 6 4± 6次 /min及 5 6± 5次 /min(P <0 .0 1) ;PaO2 由 5 .36± 0 .6 6kPa分别上升至 8.0 7±1.0 8kPa及 11.0 9± 1.2 0kPa(P <0 .0 1) ;PaCO2 由 8.6 6±1.32kPa分别下降至 6 .2 2± 0 .83kPa及 5 .72± 1.0 4kPa(P<0 .0 1)。故鼻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及国产球囊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并肺动脉瓣狭窄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17岁 ,平均 8.4± 6 .2岁。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 ,ASD直径为5~ 2 1mm ,平均 14± 6mm ,同时测肺动脉瓣狭窄程度及经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压及跨瓣压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PBMV)及置入国产双盘封堵器封堵ASD。全部患儿于术后 4 8h、1~ 3月及 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 ,PBMV术后即刻右室收缩压由 84± 2 5mmHg降至 4 0± 10mmHg ,肺动脉至右室跨瓣压由 6 7± 2 6mmHg降至 13.0± 11.5mmHg (P <0 .0 1) ,ASD 1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9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2 4h、术后 1月及 1年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及国产球囊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修补术后远期疗效作者回顾了从1968~1988年手术修复的7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SD)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病例的远期疗效。病例的年龄在1.96~35.9岁(平均10.1岁),其中11例小于15岁,4例大于18岁...  相似文献   

15.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封堵0~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应用ADO进行堵闭。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平均 (4 8± 2 4 )mm (2 1~7 2mm) ,其中 2 0例 (6 6 7% )为大型PDA(>4 0mm)。 4例操作过程中输送鞘出现了扭曲弯折 (13 3% ) ,后换用Cook长鞘顺利完成堵闭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超过 12 0min)。 30例平均手术时间 (76 9± 30 1)min (4 5~15 0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 (7 4± 5 2 )min(4~ 2 5min)。 30例平均随访 1 5年 ,仅 1例存在残余分流 ,完全闭合率达 96 7%。 2例出现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2 0m/s) ,其余病例均未见溶血、堵闭器脱落、左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关闭 0~ 1岁婴儿PDA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体重 5 0kg的婴儿 ,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VSD)又称瑞士奶酪样VSD。外科治疗通常需分步手术 ,先做肺动脉环扎术减少分流 ,待至适当年龄行VSD修补并解除肺动脉环扎[1] 。资料报道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成功堵闭单发肌部VSD ,现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用该封堵器经导管堵闭多发VSD的初步经验。堵闭方法应用美国Amplatzer生产的肌部VSD封堵器 ,堵闭器形状类似于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但其颈部较长(7mm)。在气管插管全麻后 ,经股动脉插入 4F鞘管 ,股静脉插入 5~ 7F鞘管 ,再经右侧无名静…  相似文献   

17.
高频振荡通气 (HFOV)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 ,现已成为发达国家NICU中不可缺乏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国内少有相应的临床报道。现将我们应用HFOV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  1.常频机械通气 (CMV)组 18例 ,男 11例 ,女7例。胎龄 30 .5± 2 .6周 (2 8~ 34周 ) ,出生体重 170 8.8±32 5 .2 g(10 5 0~ 2 2 5 0 g)。入院时龄 4~ 2 2h。 2 .HFOV组 2 5例 ,其中 6例为经CMV治疗后转入HFOV治疗。男 14例 ,女 11例。胎龄 2 9.8± 3.1周 (2 7~ 33周 ) ,出生…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hypertension ,PH)定义[1] 是肺动脉收缩压 (PASP)超过 4 0 0kPa或肺动脉平均压 (PAMP)超过 2 6 7kPa。它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CHD)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其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近年来 ,对小儿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已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随着对PH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 ,PH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也趋于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新的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肺动脉高压的无创性诊断1.1 临床症状 当…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对诊断房间隔缺损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房间隔缺损 (ASD)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在无食道超声的情况下 ,经胸探查法检测肺动脉内血流的彩色多普勒变化 ,对诊断ASD有很大价值。我院 2 0 0 0年 12月~ 2 0 0 2年 12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ASD 5 4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 5 4例中男 2 2例 ,女 32例 ;年龄 4~ 12岁 ,平均 9.2岁。胸骨左缘第 3肋间闻及SMⅢ / 6级 2 9例 ,SMⅡ / 6级 16例 ,未闻及明显杂音 9例。采用Aspen心脏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0~ 7.0MHz。取左室长轴 ,心尖四腔心、剑下四腔心、大动脉短轴等切面 ,着重观察通过房间隔血流、肺动脉…  相似文献   

20.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eptaldefect ,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  2 0 0 2年 7月 - 2 0 0 4年 5月 ,2 6 2 (男 138,女 12 4 )例膜周部VSD患儿 ,年龄 2~ 18(9 3± 5 8)岁 ,体重 11.0~ 6 5 .0 (平均 30 5 )kg。 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  2 6 2例患儿术前经胸超声检测VSD大小为 2 7~ 13.0mm(平均 6 5mm) ,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 1 3~ 14 .0mm(平均 6 8mm) ,2 5 6 /2 6 2例 (97 7% )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大小为 4~ 16mm (平均 8 6mm)。严重并发症 8例 (3 1% )。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conductionblock ,AVB) 5例 (2 0 % ) ,溶血 2例 (0 8% )。封堵器明显移位 1例 (0 4 % )。5例AVB患儿治疗后除 1例术后 5 0d安装永久起搏器外 ,其余 4例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溶血患儿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封堵器明显移位则采用心脏外科手术处理。其他并发症有 :1例 (0 4 % )术后 6个月复查有微量残余分流 ;5例 (2 0 % )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返流 ;4例 (1 6 % )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返流 ;75例 (2 9% )术后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 ,治疗后均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