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肠黏膜组织内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2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种模型中,脾虚模型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模型更为明显,脾虚模型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模型组.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TLR2的高表达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常见无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策略亟待进一步探索,建立合适的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中药方剂的治疗效果。本文对FD常见中医证型脾虚证、肝郁证、肝郁脾虚证常用动物造模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发现造模过程中结合饮食不节法或劳倦过度法更利于模型的稳定。脾虚是FD的发病基础,设计合适的FD脾虚动物造模方法或可为治疗FD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和更好的治疗策略。现有FD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指标普遍存在主观性过强、客观证据不足的问题,如何完善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系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与慢性乙型肝炎典型证候相关的中医症状、体征及西医理化指标的组合。方法:以555例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候学调查信息和理化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属性筛选与C5.0决策树算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信息分类模型。结果:通过建立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信息分类模型,筛选出了与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分类相关的7项重要属性及8条分类规则.并获得了96.94%的分类准确率。结论: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基于C5.0决策树算法与特征属性筛选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方法较为理想,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肝纤维化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制备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根据症状表现记分判断证候的符合率,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确定瘀血程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肝损害状况和纤维化程度;用疏肝健脾活血方加味四逆散进行反证性治疗。结果肝郁脾虚证大鼠证候表现的符合率达82.5%;各组大鼠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组大鼠证候表现、瘀血指标、肝组织损害及纤维化程度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四氯化碳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中医因素可制备出符合率高而典型的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加味四逆散反证性治疗有;明显疗效,提示证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泻、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于2000年~2005年.以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IBS 8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近年中医药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近年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代表性文献及综合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临床疗效。结论中医药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完善,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证型,抑木扶土法是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治疗大法,并可广泛应用于HBV相关性肝病中的其他证型。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在现代社会患病率大增,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文章从中医角度探讨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为其病因主要为劳役过度、饮食不调、七情内伤、过度安逸等,脾虚肝郁是其发病的根本,此外心、肾的失常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及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法"构造IBS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运用痛泻要方和匹维溴铵进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VIP的含量,分析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病理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理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与降低其血清、结肠VIP的含量有关,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动力增强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负反馈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肝郁证、脾虚证及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和柴疏四君子汤对其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模型组、肝郁干预组、脾虚模型组、脾虚干预组、肝郁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干预组共7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复制肝郁、脾虚和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于造模第15天,各模型干预组大鼠分别给予柴疏四君子汤3.57g·kg-1·d-1灌胃,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14d,测定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郁模型组、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在10/s、60/s、150/s切变率下全血黏度(ηb)和还原黏度(WBRV)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红细胞压积(Ht)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浆黏度(ηp)、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肝郁模型组大鼠ηp显著升高(P0.05);与肝郁模型组比较,脾虚模型组和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ηp、红细胞电泳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郁脾虚模型组Ht显著升高(P0.05);与脾虚模型组比较,肝郁脾虚模型组大鼠低切变率下的ηb显著性升高(P0.05)。与相应模型组比较,肝郁干预组大鼠在10/s切变率下ηb、Ht、红细胞聚集指数(RE)均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TK)显著降低(P0.05);脾虚干预组大鼠ηp显著升高(P0.05);肝郁脾虚干预组大鼠ηp及电泳指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低、高切率ηb及Ht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肝郁、脾虚、肝郁脾虚3证模型大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黏状态,但肝郁证模型血液高黏状态主要与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其他大分子成分的变化有关,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血液黏度升高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及血小板有关。柴疏四君子汤对肝郁脾虚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脾虚证作用不明显,对肝郁证不仅无作用,甚或加重其异常。疏肝健脾方与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TNF-α、IL-6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TNF-α、IL-6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加服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TNF-α、IL-6、ALT、AST、两对半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ALT、AST亦显著升高.中医药治疗能有效地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实验室指标,缓解临床症状.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免疫应答活跃,处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痛辨治归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慢性胃痛的临证辨治经验。方法 对近年来辨治的160例慢性胃痛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肝郁脾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20例,其余40例或以胃阴亏虚或湿热内阻或瘀血停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或多或少的都兼有肝郁脾虚的症状,另外,通过辨证分析认为胃痛及其伴随症状均是胃失和降的表现及延续,治则拟疏肝健脾,通降和胃,采用基本方治疗,获较好疗效。结论 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是慢性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应始终以疏肝健脾,通降和胃为要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肝郁证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肝郁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药物造模法和情志刺激造模法及药物 情志刺激造模法;概述了肝郁动物模型的病理改变,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病理改变。评析了肝郁动物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符合中医肝失疏泄病理特点的慢性心理应激肝郁模型及肝郁模型评价标准,对动物模型病理改变进行多系统、多病种、多指标及多证型之间的比较观察,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6个月的严重疲劳为主的症候群.我们从2005年9月-2010年11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治疗脾虚肝郁型CFS,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泄泻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泄泻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和肠结核等,按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脾气虚弱型,脾虚挟湿型、肝郁脾虚型、脾阳虚衰型、肾阳虚衰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对肝郁、肝气上逆、肝火犯胃、肝胃阴伤、肝郁脾虚(或脾虚肝乘)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从肝论治,收效明显。证明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建立肝郁证动物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证候动物模型的意义主要在于摆脱证候研究的障碍 ,以方便深入探讨证候的发生发展机制。论证了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与评价标准 ,并从临床发病学特点、核心症状、逍遥散的对抗效应和动物品系等方面讨论了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手段的广泛运用,其病例数正明显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互作失衡被认为在PBC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受肠道菌群的调控;胆汁酸及其相关受体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参与PBC的发展。胆汁酸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PBC病位虽在肝胆,但其发生发展离不开脾的作用。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脾虚肝郁是PB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文献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脾虚密切相关,胆汁酸代谢异常是肝郁的微观表现,且在PBC病程中,“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失衡与中医“脾虚肝郁”相契合。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角度探讨PBC脾虚肝郁的生物学内涵,对于研究脾虚肝郁的病机实质及其代表方药对阻止PBC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识肝郁致脾虚,脾虚致肝郁,肝郁脾虚模型。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群的探讨,解析肝郁、脾虚、肝郁脾虚的内在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