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福康丸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223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11例,两组均予以基础规范治疗,治疗组加服肺福康丸,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 d、30 d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情况。结果:治疗前,气虚、阴虚、痰凝、血瘀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1.867%。治疗10 d后治疗组气虚、血瘀、阴虚、痰凝占全部证候信息的68.845%;对照组气虚、血瘀、阴虚、痰凝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8.604%。治疗30 d后治疗组血瘀、气虚、痰凝、阴虚占全部证候信息的81.242%;对照组气虚、血瘀、痰凝、阴虚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3.198%。结论:肺福康丸明显影响肺心病证候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0例和对照组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Gensini积分来分析胸痹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对照组中以气虚、阴虚、心虚及脾虚为主要证候。冠心病组不同组别中低积分组以气虚、血瘀、阴虚、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而高积分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其中血瘀、痰湿、阳虚及肾虚证候明显多于低积分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气虚、血瘀证候的病人比例最高,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医常规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2组均治疗14 d,随访30 d,观察比较2组治疗第1 d及7、14、30 d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中医证候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中相关证候要素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第1 d 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14、30 d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第1 d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对风证、火热证、血瘀证及阴虚阳亢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火热证、痰证、血瘀证及阴虚阳亢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气虚证的改善不及对照组(P0.05),治疗30 d后治疗组火热证、痰证、血瘀证及阴虚阳亢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38-1440
目的:探索观察益气温阳活血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兼痰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兼痰阻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安慰剂,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益气温阳活血中药,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及两者相关性等指标。结果:1FEV1预计值﹪、FEV1/FVC两项指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及证候积分等,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与FEV1/FVC相关性研究表明:气虚、肺气虚相关性最好,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中药可以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血瘀兼痰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体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类。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598例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隐结构模型,采用隐类概率、互信息及综合聚类方法量化症状及证候数据,诠释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布。结果: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的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痰、阳虚、阴虚;证候要素涉及病位有肝、脾、肾、胞宫、胃、肠。对同类证候要素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得到5种主要证型为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主要多见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9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证候要素。结果 证候要素分布:射频消融术前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阳虚、火热,术后1周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火热、阳虚,术后1个月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痰浊、火热。证候要素演变:术后1周血瘀证、火热证显著增多,术后1个月血瘀证、痰浊证、火热证较术后1周显著减少,痰浊证较术前显著减少。证候要素组合:术前及术后1个月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单证、三证组合;术后1周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组合、单证。聚类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均聚为阳虚-痰浊-气虚、气滞-血瘀、阴虚-火热-血虚三类,术后1周聚为血瘀-痰浊-阳虚-气虚、气滞、阴虚-火热-血虚三类。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具有明显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气虚、阴虚贯穿始终,术后1周时血瘀、火热加重,术后1个月时痰浊明显改善;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住院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以期为CHD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观察1005例CHD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主成分Logistic回归结合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分析CHD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结果 CHD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随访1年,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有66例,主要由气虚、阴虚组成的主成分2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是CHD住院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气虚、阴虚可能是CHD住院患者随访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相关的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方法:选取9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其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手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证,术后1周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证,手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有显著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火热、痰、血瘀等实证,术后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阴虚阳亢等虚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胸痹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证型归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证型分布依次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痰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痰瘀证>阳虚痰瘀证=痰瘀交阻证>单纯血瘀证>单纯痰浊证=单纯阴虚证>单纯阳虚证>单纯气滞证>单纯气虚证;进一步归纳:阳虚及其各兼证组(单纯阳虚证 阳虚痰瘀证 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及其兼证组(单纯气虚证 气虚痰瘀证)>阴虚及其兼证组(单纯阴虚证 阴虚痰瘀证)>气滞血瘀组>痰瘀交阻组>单纯血瘀组>单纯痰浊组>单纯气滞组.阳虚兼证组内出现率超过50%的症状依次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常见舌象有:舌质紫暗、淡紫、暗红、淡红,舌体胖大、齿痕、嫩,苔多白腻、白滑,脉象常见沉弦、沉弱、沉涩.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机复杂,虚实相兼;阳虚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特征。方法依托于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数据库,选取392例老年艾滋病患者,采集症状体征分布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中医证候进行归纳。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自汗、盗汗、气短。因子分析提取的常见病位类要素有脾、肺、肾、肝、胆,病性类要素有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痰。提示常见中医证候有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蕴脾、湿热内蕴、脾肺气虚、肝胆湿热、痰热壅肺、痰淤互结、痰凝气滞。结论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湿热为主,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较易出现气滞、痰阻、血瘀等证,临床中医治疗中,在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治疗之外,还可以视情况辅以祛痰导滞、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以期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制定乳腺癌的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有关乳腺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乳腺癌术前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频率前3位的是: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术后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气虚证、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前3位的是:有病无证、脾肾两虚证、气虚证。乳腺癌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术前主要为肝,术后为肾;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术前居前3位的为气滞、痰、血瘀,术后为气虚、血瘀、阴虚。结论:该结果初步反映了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乳腺癌的证候规范化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采集冠心病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观察其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以期为不同年龄阶段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诊疗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 运用课题组研制的《冠心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量表》收集冠心病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依据辨证标准对其进行证候要素提取以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冠心病病位在心,常兼见肝、肾、胃、肺等脏腑,病性证候要素以气虚较多见,其次为痰浊、阴虚、血瘀、气滞。病位证候要素中,青年组以心兼肝最多见,中年组和老年组均多见心兼肾。病性证候要素中,青年组虚证以气虚多见,实证以痰浊、气滞多见,以气虚兼痰浊同现频次最高;中年组虚证以气虚多见,实证以痰浊、血瘀多见,以气虚兼痰浊血瘀同现频次最高;老年组虚证以气虚、阴虚多见,实证以痰浊、血瘀多见,以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同现频次最高。结论 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证候要素组合有各自的特征,青、中、老年组均可见于虚实夹杂,而青年组以气虚兼痰浊最多见,中年组以气虚兼痰浊血瘀最多见,老年组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最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证候要素组合复杂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远期预后。方法入选泰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4月—2017年4月因AMI住院患者290例(完成随访的240例),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最长随访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 04个月,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合并症及预后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比较不同类型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AMI患者的中医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血瘀气虚痰浊热蕴气滞阴虚水饮寒凝阳虚;瘀阻心脉证20例、痰瘀互结证19例、气虚血瘀证(或兼寒凝、痰饮证) 180例、气阴虚血瘀证(或兼痰饮) 14例、气阳虚血瘀证(或兼痰饮) 7例; AMI患者的平均生存期(35. 578±1. 141)个月,95%可信区间为(33. 342±37. 814)个月,最小生存率 60%;对不同类型的AMI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发现STEMI组死亡31例,占24. 21%; NSTEMI组死亡29例,占25. 89%; 2组之间在远期生存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素中虚性证素以气虚为主,实性证素以血瘀、痰浊为主;气虚血瘀证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AMI患者发病年龄偏大,中远期(0~48个月)死亡率偏高,可达25. 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98例高血压病患者四诊资料,参照"证候辨证素量表"赋予简化计量权值后,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特征,检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析其与中医病性证素的相关性。结果 198例高血压病患者前8位的中医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阳亢血瘀痰浊气虚气滞血虚阳虚,以2个证素相兼所占比例最高(69.7%)。病性证素在各年龄、各级别高血压病患者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青年组以阳亢、血瘀、气滞为主,老年组以气虚、阴虚、痰浊为主,1级高血压以阳亢、血瘀为主,2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为主,3级高血压以阴虚、痰浊、气虚为主。回归分析显示:NO为阴虚、血虚、气虚证素危险因素,ET-1为阳亢证素危险因素,v WF为血瘀、痰浊证素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与血瘀和痰浊呈正相关,运动频度与血瘀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主要中医病性证素为阴虚、阳亢、血瘀,其中以阴虚+阳亢、阴虚+血瘀比例最高。血清NO、ET-1、v WF水平变化可提示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存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7.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种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辨证应用中药注射液的意义。方法2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辨证分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四型,随机分为治疗组148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2组疗程共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四种证型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种证型(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种证型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对照组;治疗气虚血瘀证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文献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4年有关COPD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OPD发作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分别为:痰热蕴肺、痰湿壅肺、痰瘀阻肺、表寒肺热、水凌心肺、肺肾气虚、血瘀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以及风热犯肺;稳定期频次出现在前10为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肺肾气虚、痰湿阻肺、肺气虚、气阴两虚、脾肺气虚、肺阴虚、脾气虚、血瘀证、肾阴虚、肾阳虚。对证候要素在发作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痰、火(热)、湿(浊)、寒、水饮。在稳定期,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肾、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气虚、阴虚、湿(浊)、痰、血瘀。结论 COP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发病30d内1d~3d、4d~10d及11d~30d 3个时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4077例缺血中风病例来自全国23家医院,使用中风病证候调查表采集所有患者发病后1d~3d、4d~10d、11d~30d 3个时点的中医症状,根据八五攻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赋予相应症状分数,每个证候成立标准为分数≥7分,分析缺血中风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不同时点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中风六大证候的分布为:风证、痰证及血瘀证在3个时点分布的比率分别为79.4%、77.2%、75.5%;2.8%、62.5%、52.8%及81.0%、80.2%、77.3%,火热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3个时点的比率分别为30.9%、29.5%、24.9%;85.1%、83.7%、78.5%及23.90%、22.50%、21.60%,除阴虚阳亢证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种中风证候要素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分布为多种证候组合,发病1d~3d期间以3证组合为主,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最多;4d~10d、11d~30d均以2证组合为主,血瘀证、气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