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毛彦  战乃鑫  聂金娜 《新中医》2021,53(15):176-178
从补充五运六气病机、创立"火热论"及创建"亢害承制"辨治体系三个方面浅析刘完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经分析认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遵循天地五运六气变化之理,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火热论",补充发展了病机理论;依据六气之间五行的承制关系,提出"兼化""反兼胜己之化""泄其过亢之气",创建了"亢害承制"辨治体系。刘完素尊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病机理论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之学,对临床辨析病机及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六气都从火化”(下称“火化”)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此说扩大了六气病机理论的内容,为后世研究火热病的发病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火化”说的起源及机理予以剖析,以图其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徐义勇  田真真  朱丽娟 《新中医》2017,49(12):187-188
<正>刘完素其学术以火热论而闻名于世,在火热病的辨治上,并不囿于以治伤寒之法去治热病的流弊,而是强调寒凉药物的使用,被称为"寒凉派"。现就刘完素火热病证治及代表方探析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故风、寒、湿、燥诸气为病,大多能化热化火或与火热相兼同化。故刘完素有曰:"风本生于热,寒大多为冷热相并,湿因于火热怫郁,燥阴盛于风热火也。"王秉衡将其概括为"人之火病独多者,以风寒燥湿  相似文献   

4.
回顾20年来刘完素外感疾病学术思想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刘完素是以"火热"为主导思想来论治外感疾病的。病因方面,强调风热;病机方面,指出玄府郁闭、阳热怫郁,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传变方面,提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治疗方面,倡导辛凉甘寒解表法,表里双解法,并采用苦寒直折、养阴退热法治疗里证。  相似文献   

5.
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勇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15-1016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它源于《内经》,承于仲景。通过对其"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刘完素的火热论实际上是火郁论,即阳气怫壅闭郁。所以其寒凉药物的使用是与宣畅气机的药物一起使用的。而这正是其作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用寒凉药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河间学派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玄府气液论"在刘完素学术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与刘完素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以及火热病证的治疗均密切相关。讲授与学习"玄府气液论",深入理解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思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探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五运主病""六气为病"的脏腑六气病机内容,其重视亢害承制论,强调识病之法重在五运六气之化。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火"包括外感六淫中的"火邪""暑邪"及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后转化形成的"内火".五脏气机、阴阳失调可致内生之火,如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之物、或多食温补之品易形成脾胃内热或内火;或寒湿痰等阴邪内蕴日久易形成伏火;或肾阴亏虚、肾精不足可致妄动之相火等.正如刘完素所言,"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1].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创立“火热论”,认为“六气五志化火”,其擅长用火热论治疗眼病,并认为火热郁闭玄府是目病的基本病机,其论治目病时分为外障、内障,具体治疗时强调不同病程对应不同的治疗要点。在治疗上提出以“推陈致新”“通郁”为治疗眼病的基本原则。刘完素所用的方剂基本为其自拟,用药集中,善用辛散,酌用苦寒,佐用活血消肿,后期重视养血滋阴,用药轻巧,所拟眼科方剂有独到的配伍规律,开辟了中医眼科治疗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胃-元气亏虚-血虚津亏-血中伏火"层次理论,把阴火致消作为主要病机;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出发,认为"相火妄动"是引发消渴的关键。四大学派所论消渴火热病机,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丰富了消渴理论框架体系,启发现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机的重新认识、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2.
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钻研《内经》35 a,“大有开悟”,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尤其对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机,将原有的14项,推衍扩大为57条。对妄、谵、笑、悲、惑、惊等情志病病机病证分别发挥,强调火热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若怒、喜、悲、思、恐五志过劳,伤及本脏,则五志皆可化热。其建立天水散、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热,则脏腑气平而静顺,以治五志之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黄帝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之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结合对《黄帝内经》有关"天人合一"文献的学习领悟,结合"先岁气,合天和"的临床案例,印证其临床指导应用价值。结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临床若能"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应势利导,顺势而为,则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结论:《黄帝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训诫,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郁火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郁火的成立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邪气 ,二是阳气 ,三为郁滞。郁火的病机为邪气郁阻阳气使阳气有余的一种病理状态 ,属气分病变。将郁火分为外邪郁火和内邪郁火。无论外邪郁火或内邪郁火 ,皆可以分为脏腑郁火和五体郁火 ,并论述其临床表现。强调外邪郁火在五体郁火阶段 ,病情轻浅 ,较易治疗 ;深至六腑或五脏郁火阶段 ,则病情深重 ,症状复杂 ,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郁火是郁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结合《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火”,以及历代医家和自己的见解论述了郁火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浅析了郁火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黄帅立 《河南中医》2020,40(4):500-502
2019年为己亥之年,土运不足,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下半年相火淫胜,火气流行,克金、刑水。风木盛则克制土运,土运本不足,致虚者更虚,强者更强,此谓之不相得,不相得则病;且气克运,古称之为天刑,天刑之年多灾害。2019年,冬季主气太阳寒水之上少阳相火客临,致冬不藏反长,天不寒反暖。地气封藏不固,水中阳气不藏,本应该被抑制或杀灭的微生物却因火热而未灭,并得少阳火毒助长而毒性更猛,化生为火疫。2020年为庚子年,主行金运,金克木,可平复2019年偏盛之木运,故瘟毒会被2020年之金运削弱或肃杀。针对此次瘟疫,未病之人预防要点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宜忌,尤为重要;避秽化浊,芳香化湿。已病之人的治疗,依据此次瘟疫"少阳火毒夹湿"病机,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此次瘟毒的性质虽为湿热火毒,但患者体质却有寒热虚实之别,感染后症状、病情和预后亦不同,故中医临证时应遵循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原则;若体质素有湿热,邪从本气而化,可遵循运气病机施治;若体质本热,湿去而化为火毒,则应以制火为主;若体质本寒,热去而化寒湿,则应温化寒湿,芳香化浊;若体质素虚,出现危重证候,则应在祛邪时,重视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17.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主要论述了"水、火、气、味"的属性和相互转化关系、运动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在生理状态时"气"与"火"可以相互转化,在病理状态时"气"与"火"相因为病。本文从"壮火食气"是成人斯蒂尔病病机转化的关键,治疗宜清热泻壮火与补气益少火并举,"壮火食气"是激素产生毒副作用以及对其依赖的主要原因和验案举例等几方面论述了《内经》"壮火、少火"理论在成人斯蒂尔病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东垣“阴火”论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李东垣但“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但对阴火的生成、产生机理有混淆不清之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探讨邪概念的内涵,认为邪或从外来、或自内生,均是与正相对待而伤正为害的因素。邪从“审证求因”诊断而来,与现代医学的理、化、生物致病因素不可等同;所谓祛邪治疗也决非单纯排毒杀菌,而是对机体抗邪反应综合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