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彭正  李荣  李力  张磊  金婷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12):1100-1101,1116
目的 对比胃肠道腺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体外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并成熟的差异,探讨胃肠道腺癌对PBMC向DC转化及成熟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集两组PBMC经IL-4、GM-CSF、TNF-α诱导使其向DC转化,以流式细胞仪测获得DC的纯度及CD83、CD1a表达情况。结果 胃肠道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时,收获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来自健康人同等体积全血分离得到的PBMC数量。胃肠道腺癌患者PBMC可以向DC转化并表达B7共刺激因子,但CD83、CD1a表达与健康对照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胃肠道腺癌患者PBMC的数量以及向DC的分化成熟能力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年来胃肠道钡餐检查减少原因及应对措施。材料与方法:通过对我院和外院近三年的DC、ED检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结果:DC检查在明显下降,而ED检查在明显上升。结论:规范DC检查方法.提高DC检查医师的技能和责任,加强和临床医师的沟通。充分认识DC和ED的特点,我们认为消化道钡餐检查还是很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和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3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定向分化成DC和CIK细胞,将收获的DC与CIK共培养3d,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IK 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MTT 法检测共培养后CIK细胞对HEP-3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CIK与DC 共培养3d 后增殖活性开始显著提高,与DC共培养的CIK较单独培养的CIK具有更强的杀瘤活性.结论 共培养后DC能够促进CIK增殖,提高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指导临床应用DC与CIK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军第三届放射学专业学术会议于1984年11月在郑州召开。会议代表80名,收到论文503篇,其中放射诊断方面427篇,放射治疗方面76篇。现将会议论文综述如下。 放射诊断方面 一、胃肠道双对比造影(简称DC) (一)食管和贲门部DC:85医院等单位报告正常食管在左前斜位70%有左主支气管压迹,37%有降主动脉压迹;在右前斜位26%有后者压迹。解放军总医院报告200例正常贲门部双对比造影的研究,提出了6种正常贲门表现和4种检查贲门部的常规体位。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个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工作是应用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冲击致敏DC,然后将之回输或免疫接种至荷瘤宿主,进行免疫治疗。随着DC对肿瘤抗原处理、递呈及识别的分子基础以及DC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推动了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DC抗肿瘤疫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学龄儿童扩张性心肌病(DC)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和规律性。方法 39例学龄儿童DC患者,同期30例性别年龄体重相近的正常学龄儿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CDE对比观察,寻找DC患儿CDE特征和规律性,M型超声测量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统计学t检验。结果应用CDE对39例学龄儿童DC全部做出正确诊断,学龄儿童DC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1)DC组所有患儿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内径和左心房内径不同程度增大,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不同程度降低;2)DC组所有患儿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运动曲线幅度降低,呈"钻石样"改变;3)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DC组与对照组数据左心室内径(48.2±3.3)mm/(40.9±3.6)mm、左心房内径(28.2±3.4)mm/(21.5±3.1)mm、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93.3±9.8)ml/m~2/(58.3±8.9)ml/m~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1.1%±3.7)%/(68.1±2.1)%经计学t检验,差异性显著(P0.001);室间隔厚度(5.1±0.3)mm/(5.2±0.4)mm、左心室后壁厚度(5.0±0.3)mm/(5.1±0.4)mm,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不明显(P0.05);4)DC组所有患儿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于收缩期均显示过二尖瓣不同程度五彩镶嵌返流束血流信号。结论学龄儿童DC的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CDE对学龄儿童DC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需与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检查对GIST的定位有帮助,但定性诊断方面的经验仍较欠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胃肠道X线钡餐造影、CT、MR表现,并对其部分误诊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G CSF对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给予 10 μgrhG CSF皮下注射 ,每天 1次 ,连续 6天 ,第 6天分离外周血D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1(CD11c CD8a-)和DC2 (CD11c CD8a )的比例和绝对值。给予同种异体PBMC刺激一周后 ,检测外周血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结果 G CSF处理后 ,小鼠外周血DC1的绝对值无显著变化 ,而DC2的绝对值增加 5倍(9 6± 2 6×10 6/Lvs4 5 4± 9 9× 10 6/L ,P <0 0 1) ,DC1/DC2的比值降低(4 3±1 8vs0 8±0 3,P <0 0 1) ,各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明显改变 ,但G CSF处理后经同种异体PBMC预致敏的小鼠T细胞对于此同种异体PBMC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强度明显减低(5 17± 0 95vs1 39± 0 37,P <0 0 1)。结论 G CSF可调节外周血DC1和DC2亚群的数量和比例 ,诱导Th2免疫应答 ,抑制移植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超声对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声像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肠道穿孔超声直接声像图特征,探讨胃肠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及其定位的新方法。方法:对64例临床拟诊消化道穿孔病例先行放射影像学常规检查和常规超声检查,再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行胃肠道超声检查,观察胃肠穿孔超声间接声像图和直接声像图,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临床确诊的64例胃肠道穿孔,其中57例超声检测到直接征象,显示率89%(57/64),57例中检测到穿孔起源部位声像图46例,显示率71%(46/64)。且有37例X线平片常规检查发现直接声像,显示率58%(37/64)。结论:超声检查胃肠道穿孔能显示穿孔的直接声像图及起源部位声像图,从而明确穿孔及穿孔部位,其敏感性高于X线,超声胃肠检查应作为临床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TPS)在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肠道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测定 1 1 4例健康体检者和 5 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血清TPS、癌胚抗原 (CEA)和低聚糖类肿瘤相关糖类抗原(CA1 99)水平。结果显示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TPS、CEA和CA1 99表达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PS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CEA和CA1 99(P <0 0 1 ) ,在转移性胃肠道肿瘤中TPS的阳性检出率较CEA、CA1 99高 (P <0 0 5 ) ,以远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检出率最高(92 8% ) ,表达水平以肝转移最高。TPS、CEA和CA1 99检测阳性率在已发生转移较未转移高 (P <0 0 5 )。胃肠道肿瘤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血清TPS、CE及CA1 99水平均明显下降 ,尤其以TPS下降幅度较为显著。提示血清TPS是检出胃肠道肿瘤非常敏感的标志物 ,尤其是淋巴结转移患者 ,对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价等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提高CT对胃肠道穿孔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对有无腹腔游离气体、腹腔积液、腹膜炎及胃肠道壁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3例胃肠道穿孔的主要CT征象:腹腔内游离气体(71.7%),腹腔积液(84.9%),腹膜炎改变(60.3%),脓肿(7.5%),胃肠道壁的改变(56.6%)。53例中,CT诊断为胃肠道穿孔48例(90.6%),对穿孔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67.9%,对穿孔病因诊断符合率为58.4%。结论:CT平扫能清晰显示胃肠道穿孔的主要征象,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准确性,包括穿孔部位和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6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进行研究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灭活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降低 (P <0 0 5 ) ;DC1/DC2比率无显著差别 ;PBMC经灭活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降低 (P <0 0 5 ) ;NK细胞绝对细胞数降低(P <0 0 5 )。结论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功能减低 ,且伴有NK细胞绝对数目的减少 ,这些可能是导致肝癌病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细胞作用的受体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脾脏树突细胞(DC)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HMGB1刺激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强度.同时观察抗RAGE抗体对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影响.结果 1μg/ml HMGB1刺激48h后,DC表面受体RAGE表达明显上调(P<0.01);在1:50、1:100、1:200稀释度的抗RAGE多克隆抗体作用后,HMGB1刺激诱导DC表面CD80、CD86和MHC Ⅱ表达减弱(P<0.01),其中1∶100稀释度时表达减弱最明显.结论 HMGB1能诱导DC受体RAGE表达增强,RAGE可能是参与HMGB1诱导DC成熟分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脏中树突细胞(DC)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酵母多糖腹腔注射法建立C57BL/6小鼠MODS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3~6h组、24~48h组、5~7d组、10~12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DC(CD11 chigh+)的数量变化,免疫组化标记法观察脾脏中DC(CD11c+)的分布和迁移.结果 对照组小鼠脾DC量很少(1.62%),主要分布在脾白髓边缘区.MODS 3~6h组DC数量(2.62%)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分布在脾脏白髓T细胞区,而白髓边缘区DC数相对减少;24~48h组DC含量(1.40%)较3~6h组明显减少,其分布仍以T细胞区为主;5~7d组脾DC含量(1.45%)下降至对照组水平,且在白髓T细胞区和边缘区均有表达;10~12d组脾DC含量(1.79%)再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区域转为白髓边缘区,白髓T细胞区仅有少量散在分布的DC.结论 在MODS早期(3~48h组),脾DC大量增加并从脾脏白髓边缘区向T细胞区迁移,从而与T细胞形成大面积的密切接触,可以引发过度免疫反应;MODS晚期(10~12d组),脾脏DC多滞留在白髓边缘区,DC与T细胞仅有少量接触,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抑制过程.脾脏DC位置和含量的变化在机体免疫紊乱和MODS形成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癌胚抗原(CEA)基因转染DC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构建rAAV/CEA质粒,制备病毒.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前体细胞,经rAAV/CEA转染DC后,采用PCR、Southern blot、流式细胞仪测定DC中CEA的表达,并检测rAAV/CEA的染色体整合情况及转染效率.加入GM-CSF、IL-4和TNF-α诱导DC前体细胞至成熟DC.将成熟DC和T淋巴细胞混合,加入IL-2和IL-7培养,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体外51铬(51Cr)释放实验测定CTL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H掺入法检测rAAV/CEA转染DC对被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rAAV成功介导了CEA基因转染DC,且在DC内高表达,超过90%的DC前体细胞表达CEA蛋白,且rAAV/CEA病毒基因成功地整合入DC基因组内.rAA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特异性CTL,有效地识别并杀伤CEA阳性的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并且具有MHC Ⅰ类限制性,而对CEA阴性的肿瘤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 以rAAV/CEA转染DC疫苗能够诱导抗肿瘤活性,为以人CEA作为靶抗原的结直肠癌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DC)变化。方法选取80例健康体检和6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比较2组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ce,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proportion of number of pairs ofadjacent normal-to-normal intervals by more than 50 ms,PNN50)、三角指数和DC,探讨高血压患者HRV与DC的相关性,以及较健康体检者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患者的SDNN、SDANN、三角指数、DC均较健康体检者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MSSD、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DC与SDNN、SDANN、RMSSD、PNN50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HRV和DC减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高血压组DC与HRV时域指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C)中应用改良Paine点穿刺行脑室内颅内压(ICP)监测探头置入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C联合脑室内ICP监护术,按照ICP监测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行DC切口内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对照组行传统DC对侧切口颅骨钻孔经Kocher点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用时、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及持续时间、ICP监测持续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术后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甘露醇使用剂量、甘露醇持续时间和ICP监测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明显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传统的DC对侧切口颅骨钻孔经Kocher点行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重型脑外伤DC术中通过...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Cajal间质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盈竹  肖国辉 《西南军医》2011,13(5):906-90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月或在十二个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既可是独立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也可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近年来关于胃肠道动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以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 )为对象的研究尤其引人关注,此类细胞被认为是胃肠道动力的"起搏"细胞,在胃肠道动力调节的诸多因素中,对胃肠道动力的形成和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以ICC做为胃肠道动力调节作用的靶点,对研究FD的发病,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后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采用HMGB1刺激,观察HMGB1刺激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分别于24~72 h明显上调(P<0.05,0.01),其中以作用48 h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0.01);0.1μg/ml、1μg/ml、10μg/ml的HMGB1刺激均可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增强(P<0.05,0.01),其中HMGB1的浓度在1μg/ml时,大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MGB1能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HMGB1可能是诱导DC成熟的免疫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20.
返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食管炎症性病变。本文研究了用单一造影(SC)、双重对比食管造影(DC)以及SC 和DC 联合检查,对消化性食管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