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扩张皮瓣技术在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皮肤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植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植皮修复手术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预扩张皮瓣修复术治疗的24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3个月内再手术率,术前与术后3个月外形与功能评分、皮瓣颜色与弹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个月内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外形与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皮瓣颜色与弹性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扩张皮瓣技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再手术率,改善患者外观及功能,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76只家兔在腹主动脉中分别置入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支架,观察支架上新生内膜面积,用流式细胞仪对术前,术后即刻,2周及1个月和3个月时支架表面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CD11b进行检测。结果:(1)2周时,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支架两组新生内膜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和3个月时放射性支架新生内膜面积小于非放射性支架(P均<0.01),(2)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即刻,CD11b在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3)2周时,放射性与非放射性两组相比,CD11b有明显差异(P<0.05),且比术前和术后即刻有明显升高(P均<0.01),(4)1个月时,CD11b放射组较非放射组仍有差异(P<0.01),且仍高于术前和术后即刻(P均<0.01)。(5)3个月时,CD11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与术前和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1)放射性支架可减少置入术后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2)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支架置入后均能激活中性粒细胞,但放射性支架激活作用较非放射性弱。(3)中性粒细胞激活被抑制可能是放射性支架预防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21例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总结了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高度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共21例(32膝)的康复护理。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后实施康复训练,应用多种方法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增强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局部按摩减轻挛缩或疼痛、冷热交替疗法减轻肿胀,术后2h内夹闭引流管并切口部位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夜间睡眠时用膝托将患膝固定于伸直位。患者术前HSS评分-5-32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5-89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双柱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实施双柱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检查结果与GartlandWerly评分。结果两组骨折良好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GartlandWerly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GartlandWerly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柱锁定加压钢板与外固定支架用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中疗效相当,但较外固定支架相比,双柱锁定加压钢板短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疗效,并与传统的V-Y皮瓣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于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32例指端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16例改进组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法进行修复,传统组采用传统的V-Y皮瓣修复法。比较两组的皮瓣推进距离。术后随访3个月追踪其感觉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拆线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测定两组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距离。结果1个月时改进组患者随访到8例,传统组随访到6例;3个月时改进组和传统组分别随访到5例和3例。①两组皮瓣推进距离有显著性差异(1.02±0.26)cm,(0.74±0.28)cm,P<0.05。②两组痛温觉对比无明显差异。③两组不同时间两点辨别距离:拆线时:(4.2±0.91)mm,(4.34±0.84)mm;术后1个月时:(4.30±0.45)mm(4.22±0.67)mm;术后3个月时:(4.17±0.58)mm,(4.26±0.72)mm结论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安全、推进距离远的优点,操作较双侧血管蒂V-Y皮瓣简便,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 6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并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大血管直径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2 5 1±0 65 )、( 2 5 3±0 65 )mm ,P >0 0 5 ]。②6个月后切割球囊所治疗后的冠状动脉支架内血管直径高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③切割球囊晚期血管丢失量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 <0 0 5 )。结论与常规球囊相比,切割球囊并不能增加冠状动脉支架内即刻及6个月时靶血管的最大直径,但晚期血管丢失量明显降低,且有定位准确、不易滑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小儿手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术后再次挛缩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996 - 0 5~ 2 0 0 1- 0 4共为 117例 1~ 12岁 ,平均年龄 4岁 ,烧伤后手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患儿实施了整形手术 ,手术的手指畸形最轻者为近节指间关节最大伸直位达 16 0°,最重者同一手指近节和远节指间均为 90°。术后 8~ 12个月进行随访。共有 9例患儿再次产生不同程度挛缩畸形 ,未达到完全伸直的效果 ,详见表 1、表 2。表 1 小儿手指掌侧瘢痕挛缩畸形术后再次挛缩发生例数手术例数未发生再次挛缩例数发生再次挛缩例数发生再次挛缩发生率%1 1 7 1 0 897.69表 2 再次挛缩畸形的原因再次挛缩畸形的原因分类例数发生率 (%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手掌深筋膜下注射联合手指对掌训练对掌腱膜挛缩症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掌腱膜挛缩症患者10例。治疗方案:(1)手指对掌功能训练项目:每天康复训练二次。4个手指(食指至小指)相对对掌,双掌合并,4指的掌指关节伸直至中立位,持续5~10 s,5次/组,共5组,共6周。(2)从第5周训练开始,手掌深筋膜下注射,环指和小指手掌部结节及/或条索处为穿刺点。注射药物:0.5%利多卡因1 ml+甲强龙20 mg+生理盐水至3 ml。注射疗程:1次/周,共2次。观察指标:(1)4指对掌最小屈曲角度(最大伸直能力);(2)维持最小被动屈曲角度(最大伸直状态下)的时间;(3)最小被动屈曲角度(最大伸直状态下)维持最长时间点的VAS评分值;所有掌指关节角度按中立位0°计算法表示。观察时间点:(1)训练前(T0)、(2)训练4周后(T1)、(3)训练+注射治疗2周后(T2)。结果训练前(T0)与训练4周后(T1)三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1)4指对掌最小屈曲角度训练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持最小被动屈曲角度的时间有所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3)最小屈曲角度维持最长时间点的VAS评分值无明显改善。训练4周后(T1)与训练+注射治疗2周后(T2)三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1)4指对掌最小屈曲角度在训练+注射治疗2周后,与单纯训练4周后有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持最小被动屈曲角度的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3)最小被动屈曲角度维持最长时间点的VAS评分值在训练+注射治疗2周后较单纯训练4周的明显减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掌深筋膜下注射联合手指对掌训练项目可以更有效地缓解轻中度掌腱膜挛缩症临床症状,改善患手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并指畸形术后动力性支具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小儿手部先天并指手术拆线后即佩戴自制动力支具9个月~2年,支具内垫以压力垫,可以是薄型海绵或疤痕贴或elastomere,起到软化疤痕,减少指蹼瘢痕增生作用.使用时注意压力的调整,观察患指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患指功能锻炼.结果 30例并指畸形患儿未发生瘢痕挛缩,手指关节伸屈自如.结论 小儿先天并指畸形术后常规佩戴低温热塑功能支具,对预防术后瘢痕挛缩、瘢痕增生及手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加矿物质热敷预防手术后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145例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均按常规换药、拆线。治疗组在伤口愈合拆线后2周采用以没药、川芎、羌活、透骨草等为主要成分的18味中药组方与矿物质(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钙、偏硼酸、锶离子等)按比例混合,对愈合伤口行热敷治疗。对照组在伤口愈合拆线后自然恢复。两组在拆线后6周及6个月来院随访。结果拆线后6周随访,治疗组有效率55.26%,对照组有效率47.83%,经χ~2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4.69,P0.01)。拆线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有效率94.74%,对照组有效率84.06%,经χ~2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6.48,P0.01)。结论中药加矿物质热敷可预防术后伤口瘢痕增生,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根治胃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1例经胃镜证实的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接受兰索拉唑三联或二联疗法根除HP治疗。服法:三联组兰索拉唑3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0.5g及甲硝唑0.4g,每日3次;二联组兰索拉唑服法同上,阿莫西林0.5g,每日4次。疗程均为10d.结果:三联组根除率为95%(38/40),高于二联组80.5%(33/41)(P<0.05);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7.5%及87.8%;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40)及4.9%(2/41),P>0.05。结果表明:兰索拉唑三联疗法具有症状缓解迅速、HP根除率高、副反应轻、依从性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根除HP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刘平  刘元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8):584-585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置后放置不同时间静脉滴入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60例)。3组患者均使用丹参川芎嗪20 ml+木糖醇注射液250 ml以40滴/min的滴速进行静脉滴入。A组药液配置后立即滴入,B组药液配置后放置30 min滴入,C组药液配置后放置1 h滴入,观察3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置1 h后进行静脉滴入时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置后立即滴入与30 min内静脉滴入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置后放置30 min以内进行静脉滴入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和时间控制血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 (rCBF)及血肿扩大 (HD)或再出血 (HR)的影响。方法  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头部CT确诊后 ,测得最初血压 ,依不同情况的血压控制分为A、B、C三组 ,并分别入院 3d内、 15~ 2 5d和 3d内、 10~ 15、 2 0~ 2 5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检查和神经功能评定 ,图像处理和评分采用盲法。结果  (1)发病时 (3d内 ) ,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 2 0 %组 (A组 )其rCBF下降较降压在 5 %~ 2 0 %组 (B组 )和降压小于 5 %组 (C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慢性期 (15~ 2 5d) ,则三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C组发生HD或HR的机会明显大于A、B组 (P <0 0 5 )。 (3)A组神经功能下降在各期均较B组和C组明显(P <0 0 5 ,P <0 0 1)。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平均动脉压降低在 5 %~ 2 0 % ,则既不加剧rCBF下降和继发神经功能损害 ,也不增加HD或HR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Antimicrobial effectiveness and effect on survival of single-dose vs. multiple-dose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steroid) for lethal sepsis were evaluated. Adult dogs of either sex were anesthetized,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nd infused iv for one hour with Escherichia coli. Group A was given no drug. Group B was given a 45-mg/kg, 10-min iv injection of tobramycin (TOB) at 65 min. Group C was given a 3-mg/kg, 10-min TOB injection at 65 min, followed by an 8.25-mg/kg iv infusion for 285 min, and three 11.25-mg/kg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at 6, 12, and 18 h (total 45 mg/kg). Group D was given the same TOB regimen as B, plus a 30-mg/kg iv injection and 30-mg/kg iv infus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MPSS) from 15 to 360 min. Group E was given the same TOB regimen as C, plus the same MPSS regimen as D. Treated dogs also received 11.25 mg/kg of TOB daily for 4 days. The percent surviving more than 7 days was 0, 0, 17%, 83%, and 83%, for groups A through E, respectively. By 4 h, TOB-treated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5) lower E. coli blood levels than group A. Also E. coli levels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5)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s C, D, or E. High trough serum TOB concent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very low levels with recovery. Serum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 all groups, but returned to normal by 7 days in survivors.(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分析抗Hp治疗对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医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经13C呼气试验检测将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和B组(44例),13例Hp阴性患者作为C组。A、B、C组均给予依巴斯汀片10毫克/次,1次/日,连续服用3个月,A组联合抗HP四联疗法,观察各组疗效及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Hp阳性率87.25%显著高于健康者HP阳性率30.39%(x2=68.0810,P〈0.05);经治疗后,A、C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41/45)、84.62%(12/13)显著高于B组的43.18%(19/44)(x2=23.2653、9.7624,P〈0.05);治疗后A组13C呼气检测值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明显好转(P〈0.05),B组治疗前后HP感染无显著变化;A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总复发率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畀(P〉0.05);治疗前A、B组IgE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发病可能与Hp感染相关,Hp阳性患者联合抗Hp四联疗法有利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4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57例)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B组(57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比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3 d的视力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散光度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核硬度≤Ⅲ级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硬度≥Ⅳ级时,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治疗高龄白内障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核硬度≥Ⅳ级时,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有助于术后视力恢复,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药物湿敷结合磁疗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在49例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病人中,A组21例,药物湿敷加磁疗治疗;B组14例,应用药物湿敷;C组14例,应用磁疗。结果 药物湿敷结合磁疗在治疗药物所致静脉炎中,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磁疗或单纯用药物湿敷,A组与B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1。结论 药物湿敷结合磁疗可有效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孕早期孕酮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自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内异症术后自然受孕、宫内单胎妊娠的120例孕妇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将同期正常宫内单胎妊娠的1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C组)。定期测定各组孕妇血清孕酮水平,A组中孕酮水平低于15 ng/mL者应用孕酮治疗,并根据血清孕酮水平调整孕酮剂量,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孕5~5+6周,A、B组血清孕酮水平低于C组[(14.3±5.2)ng/mL、(15.1±4.9)ng/mL比(19.3±3.8)ng/mL],P0.05;孕酮治疗后,A组血清孕酮水平明显升高;孕6~6+6周始,A组和C组的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孕酮水平低于C组(P0.05);孕10~10+6周始,3组孕妇的孕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孕妇孕早期胚胎停止发育发生率(11.7%)明显高于A组(3.3%)、C组(5.0%),P0.05;3组孕妇稽留流产、死胎、胎儿畸形、早产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异症自然妊娠的孕妇,及时检测血清孕酮水平、及时补充孕酮,可以减少胚胎停止发育的发生率;孕5~10周可能是补充孕酮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9.
罗哌卡因联合镇痛药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以及与芬太尼或吗啡联合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剖剖宫产患者阻滞效果、血压、心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剖宫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例。经侧卧位L2-3间隙穿刺行阻滞麻醉。A组:罗哌卡因10mg,B组:罗吡卡因7.5mg 芬太尼25μg,C组:罗吡卡因7.5mg 吗啡0.2mg,D组:罗吡卡因5mg 芬太尼25μg。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术后随访并记录开始出现切口疼痛的时间,以及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A组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2-6,高于其他组(P<0.05),下肢运动完全阻滞百分率明显大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A组感觉阻滞时间与B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四组中。C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最长,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阻滞时间与B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明显比A组短(P<0.05)。在D组中,有66.7%的患者因感觉阻滞平面不完善,需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局麻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A组最为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组患者术后均无头痛症状。结论:罗吡卡因加入芬太尼25μg,能减少局麻药的用量,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且不增加术后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胫腓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两种追加负荷剂量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低位硬膜外麻醉胫腓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60例,硬膜外麻醉给药4h后,每隔10~15min按压自控镇痛笔1次,连续311;13组60例,术毕即刻遵医嘱给予镇痛负荷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静息状态≥4分或活动状态≥6分,按压自控镇痛笔1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泵即刻、30rain、1h、2h、3h、6h、12h、24h、36h、48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3h、6h、12h静息及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B组,P〈0.05;镇痛不全A组5例、B组23例;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胫腓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宜选定时定量持续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