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固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劲  冯丽群  何伟  冯军 《护理学杂志》2007,22(17):12-13
目的 探讨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的固定效果.方法 将98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奇偶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PICC穿刺后,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通医用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采用自我粘缠绷带固定.结果 观察组渗血时间(17.00±1.46)h,48 h更换敷贴(1.42±0.18)次,对照组分别为(20.00±1.21)h、(1.98±0.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肢体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止血效果好,且不影响患者肢体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粘性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需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穿刺后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结果观察组仅1例因自行拔针需重新注射;对照组有9例胶布滑脱、3例自行拔针需重新穿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穿刺成功后加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可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质量,降低其相关并发症。方法护理部拟定量化培训计划,规范PICC操作程序,并对静脉治疗小组的28名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并记录培训前后PICC的穿刺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等指标。结果培训后PICC穿刺时间由培训前的(27.82±9、33)min缩短为(18、82±7、83)min;一次置管成功率由培训前的77.78%升至93.33%;并发症发生率由培训前的17.78%降至4.44%,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量化培训可有效提高PICC的护理质量,促进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患儿应用高分子聚合物绷带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2例骨科患儿随机分成时照组(87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石膏绷带固定.观察组采用高分子绷带固定,分别观察、记录固定术后绷带的断裂和反潮例数,塑形及干燥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的绷带断裂和反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其塑形及干燥时间显著短于时照组(均P〈0.01)。结论 离分子聚合物绷带固定效果较好.且操作方便,是良好的骨科外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
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于PICC加压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7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置于穿刺针眼止血;观察组在穿刺后先用穿刺包内一约1cm×1cm棉球置于穿刺点针眼上,再用2根消毒胶带交叉将棉球固定,贴上敷贴,然后在敷贴的外面再次将棉球置于穿刺点上方,以2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球加压止血。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后2d、5d、7d渗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穿刺后2~5d更换敷贴,穿刺手臂不肿胀,活动自如,日常生活不受限。结论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于PICC加压止血效果佳,更换敷贴的次数减少,节约了护理人力资源,且不易出现手臂肿胀,患者活动不受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粘贴膜预防外周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采用医用愈肤膜粘贴固定留置针;观察组穿刺成功后,于穿刺部位皮肤覆盖1块1.5cm×2.0cm浸润50%硫酸镁纱布。再将医用愈肤膜中心剪0.5cm×0.5cm开口覆盖纱布固定。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粘贴膜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需要行PICC且血管条件符合盲穿的肿瘤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盲穿法,观察组在CDFI的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局部组织损伤率、置管操作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组织损伤率及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DFI引导下行PICC可提高局部血管状况较差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及降低局部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高脂兔体外培养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脂诱导的血管性ED家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Corpus Cavernosum Smooth Muscle,CCSM)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高脂对CCSM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家兔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为采用经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结合球囊导管扩张双侧髂内动脉建立、鉴定的血管性ED模型;对照组喂以正常饮食。8周后切取阴茎CCSM组织观察并做体外细胞培养。经处理后分别在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活性,RT-PCR法研究Caspase-3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光镜和电镜下CCSM细胞内含较多脂质囊泡,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出现损伤,凋亡小体明显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模型组CCSM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44±0.20%Vs5.96±1.60%,P〈0.01)。MTT比色法显示高脂对CCSM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模型组与对照组A值分别为:0.52±0.08Vs1.42±0.04,P〈0.01)。模型组的Caspase-3 mRNA表达和活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00Vs0.65±0.00,P〈0.01;活性值0.03±0.00Vs0.01±0.00,P〈0.05)。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严重影响CCSM结构,促进CCSM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CCSM细胞凋亡/增生的失衡可能是高脂导致E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08倒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波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厦脱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进PICC穿刺部位后,可减少静脉炎、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倒)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观察组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4周与置管初始置入导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指导PICC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渗血及导管脱出或进入,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