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背景:单肺通气在心胸外科一般手术和肺移植手术中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有关单肺通气的研究较多.目的:综合分析单肺通气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单肺通气的效果,减少单肺通气期间和单肺通气后并发症的发生.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7-10有关单肺通气的文章,检索词为"one-lung ventilation, hypoxemia, lung transplan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2000-01/2007-10有关单肺通气的文章,检索词"单肺通气,低氧血症,肺移植",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单肺通气的实验及临床研究.②有关肺移植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综述文献.共收集到300多篇有关单肺通气方面的文献,纳入28篇.文献评价:纳入的28篇文章中有关单肺通气术中管理方面的文献15篇,有关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方面的文献13篇.资料综合:通过对入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将单肺通气术中管理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设置、通气模式选择、吸入氧浓度及液体管理等4方面进行分析.低氧血症是单肺通气面临的最大挑战,通过各种方法可以改善动脉氧合,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但是对于术中单肺通气的管理还存在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随着单肺通气术中管理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单肺通气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双腔气管导管(DLT)可隔离两肺通气,使手术侧肺萎陷,非手术侧单肺通气,防止单侧肺部病变由于手术操作、机械通气等因素向对侧肺扩散,手术侧肺塌陷有利于手术野暴露,减轻胸腔内操作对肺实质的损伤。据报道,在单肺通气中,有9%~27%的患者可发生显著的低氧血症[1]。因此,低氧血症仍然是单肺通气中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胸科手术实施单肺通气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低氧血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侠  辛玲芳 《中国临床护理》2012,4(4):313-313,314
<正>食道癌、肺癌等手术采用双腔插管单肺通气麻醉,能使术侧肺组织充分塌陷,手术视野开阔,操作方便,并可以有效防止患侧分泌物流入健侧,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单肺通气因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氧血症及手术牵拉、挤压等,导致肺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各种术后并发症,甚至引起急性肺损伤及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院2009~2011年收治46例行开胸单肺通气手术患者,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单肺通气中肺保护策略研究进展的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减少单肺通气术中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应用计算机在Pubmed上检索2007年1月~ 2012年5月有关单肺通气的文章,检索词为:one lung ventilation,hypoxemia,lung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单肺通气的实验及临床研究;②有关肺保护的试验研究.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研究.共收集到200多篇有关单肺通气方面的文献,纳入14篇.结果 纳入的14篇文章中有关单肺通气术中管理方面的文献12篇,有关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方面的文献2篇.通过对入选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将单肺通气术中管理从通气模式选择、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设置、PEEP及CPAP的运用、吸入氧浓度及液体管理等5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目前在单肺通气时的肺保护策略和麻醉管理进展.结论 随着对单肺通气中肺保护的深入研究,单肺通气的麻醉管理将更加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5.
术后低氧血症的氧疗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因腹腔病变、膈肌运动障碍、手术创伤、失血、麻醉药物作用等复杂因素造成术后低氧血症及器官功能障碍 ,在国内外曾有报道 ,但对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程度、恢复时限以及采取确切的氧疗护理措施 ,仍处于探讨之中 ,本文对有关低氧血症的氧疗护理加以综述。1 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导致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功能残气量的减少而造成肺内流 ,尤以腹部和胸部为著。术后发作性低氧血症可能是由通气节律障碍 (通气不足和呼吸暂停 ) [1] ,引起的上腹部手术术后 2h内出现低氧血症主要是麻醉和手术造成功能残气量 (FRC)降低 ,下…  相似文献   

6.
正单肺通气(OLV)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单肺通气对呼吸生理最大的影响就是低氧血症,发生率为9%~27%~([1])。在开胸手术过程中当双肺通气转换为单肺通气时,非手术侧肺存在过度通气、血流不足,手术侧肺存在通气-血流失调、静脉血掺杂,最终导致低氧血症,严重时无法进行单肺通气影响手术进行。气道内持续正压(CPAP)是单肺通气期间提高氧合首选措施,手术侧肺接受合适的CPAP可显著提高氧分压(PaO_2),又不会干扰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对手术侧肺使用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60例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膨肺吸痰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掌握正确的膨肺吸痰操作方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膨肺吸痰能有效清除痰液、防止肺不张、预防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自体肺移植的麻醉处理.方法 5例做双袖状左上肺切除,将下肺静脉移植在上肺静脉残端.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后均插入双腔支气管,术中采用加长支气管导管,尽量减少单肺通气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度过围术期,2例患者术中出现低氧血症,经积极处理后得到纠正.结论 进行有效的麻醉处理能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肺内弥漫性蛋白样物质沉积的罕见疾病,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 lung lavage,WLL)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危重的PAP患者,特别是合并肺部严重感染时,实施WLL容易出现致命的低氧血症,因而限制了该术的应用[1].我科于2007年收治了1例危重PAP患者,为避免患者术中出现危险的低氧血症,我们对其采用无创通气,并在术中间断纯氧正压通气、交替负压吸引支持下进行双肺同期WLL,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胸腔镜技术应用于脊柱前路手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胸腔镜下脊柱手术麻醉所采用的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应用。结果:单肺通气后42例SpO2≥99%;10例经改变呼吸参数或调整双腔管位置或经患侧吸入2L/min纯氧,SpO2≥96%。3例术中单肺通气不能维持正常SpO2,改单、双侧通气交替进行,完成手术。结论: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需健侧单肺通气,术侧肺萎缩,术野暴露清晰。故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一定到位,术中需严密观察,加强呼吸管理,避免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这是手术成败与病人术中生命安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外科单肺手术患者66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肺部病史、合并症、身高/甲颏距离、吸烟和饮酒情况、肺功能、术前氧分压、屏气试验时间、术前是否打鼾、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双腔管(左、右)、尿量,双腔管插管后和体位改变后均用纤支镜定位双腔管位置。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分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665例患者均完成了本研究,其中58例患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72%。低氧血症与非低氧血症组的年龄、吸烟、饮酒、鼾症、术前合并心脑肺部疾病、肺功能双腔管(左/右)、术前氧分压、屏气实验、体质量指数及身高/甲颏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大是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纤支镜使用后胸外科单肺手术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肺功能异常、术前氧分压低、屏气实验短,身高/甲颏距离≥21.43。   相似文献   

12.
据国内外报道。肺灌洗术是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最有效的方法,其它如痰易净、激素、胰蛋白酶雾化吸入等效果均不理想。但灌洗术时极易发生的低氧血症是麻醉医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我院1998年在单肺通气麻醉下用肺灌洗术成功地治疗了一例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单肺麻醉时低血氧症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贵骞  李继学 《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0):638-638,W001
开胸手术目前普遍采用双腔支气管行单肺麻醉(单肺通气).这既可使患侧部疾病(如肺脓肿、肺囊肿、肺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等)因手术操作在本侧肺的扩散,甚至污染健侧肺的情况得以避免,又可减少纵膈摆动及其对循环系统的干扰,从而保证术野的安静,为外科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单肺通气期间约有20%的病人可发生显著低氧血症[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法肺复张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和苏醒期低氧血症预防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100例,依据并发症预防方法分为手法肺复张组、常规机械通气组两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苏醒期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配合度、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和治疗满意度。结果 手法肺复张组患者的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分别为(107.16±10.88)、(110.84±9.04)、(88.00±9.23) min,均明显短于常规机械通气组[(113.44±10.66)、(121.87±9.95)、(96.50±9.42)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肺复张组患者的苏醒期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常规机械通气组(48.00%),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常规机械通气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5.
低氧血症是麻醉恢复室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影响患者术后转归和快速康复。国内外关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因纳入的研究变量和研究对象不同,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术后麻醉恢复室内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术中麻醉药物、通气方式、输液情况、手术方式、手术体位、手术部位、基础疾病史及整体机体功能等有关。患者术前机体状态为不可控因素,且术中麻醉药物的种类及用量、通气方式、输液等均可影响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此外,手术方式及术中使用的灌洗液也可影响患者术后的氧合情况。因此,深入探讨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各种危险因素,能够为临床降低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祁世曼 《护理研究》2013,27(2):151-15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心脏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给予俯卧位通气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俯卧位通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低氧血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33例出现低氧血症的患儿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33例低氧血症患儿经俯卧位通气治疗1~3d后,血氧饱和度(SpO2)均得到明显改善,除1例心肺功能差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成功脱机,顺利转出ICU。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肺部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使痰液能及时有效地排出,改善肺通气氧合功能,从而改善了患儿的低氧血症症状,促进了压疮的痊愈,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治疗费用,提高了术后存活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单肺通气(OLV)在心胸外科已广泛应用,优势显而易见,但由此导致的肺损伤也不容忽视。OLV对呼吸生理的改变,加之术中体位、重力作用、操作等的影响,可使患者发生通气/血流比例失衡、炎症应激反应、低氧血症、肺不张等并发症。肺保护性通气能显著减轻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但影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应用效果的因素众多。本综述对OLV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保护性策略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OLV患者提供更佳的围术期肺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6月重症医学科56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期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早期给予仰卧位通气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氧分压、吸入氧浓度、心率等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肺部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使痰液能及时有效地排出,改善肺通气氧合功能,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低氧血症,有利于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跨肺压指导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选择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14年1月—2015年8月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2组:个体化治疗组(n=19),肺复张后通过食道压监测结果调整PEEP;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n=9),肺复张后按照ARDSnet建议调整PEEP。比较2组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参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第72 h,个体化治疗组的PEEP、吸气末跨肺压均较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高(P0.05);第72 h,个体化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高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组(P0.05)。整个实验过程中,2组患者的心率和心排量无明显差异(P0.05)。个体化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比传统机械通气组时间短(P0.05),2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复张后应用跨肺压指导PEEP的机械通气策略可改善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且不会引起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