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五脏证治法为古代儿科医家确立的一种辨证纲要 ,以此来指导小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五脏证治法首见于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此后张洁古、万密斋、王肯堂等各有所补充 ,作为辨证体系的核心 ,五脏证治法对儿科临床和理论的指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历代医家所遵从。旧的“五脏论治”法在儿科疾病全面论治法则上有一定的片面性 ,笔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结合长期的临床研究[1 ] ,参考历代医家对五脏证治论的见解与补充 ,总结一套新的五脏证治法则 ,就其核心内容介绍如下 :1 .肝系纲要1 .1肝系属性 肝属木 ,主风 ,主筋 ,开窍于目 ,与胆相…  相似文献   

2.
“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瘀血生风”病证除了表现出瘀血和动风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外,常常伴有气虚、阴虚、血寒、血热等较多的兼证。正确认识这类兼证,揭示其规律,对“瘀血生风”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瘀血生风”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及其病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其兼证规律。  相似文献   

3.
"证"概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基本概念,但学术界对它的理解与定义存在分歧与混乱。通过回顾历史上证的文字演变过程及中医学对“证”字的运用情况。探讨证的概念,指出历史上证曾有三种含义;一指疾病的现象,二指病,三指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认为目前证的确切定义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相似文献   

4.
宋元以前"痛风"及其相关中西病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以前中医“痛风”是因血受热后 ,或当风 ,或受寒 ,或感湿邪导致湿浊凝滞经脉 ,以关节作痛 ,入夜尤甚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名医别录》 ,此前包含于“痹中”。自“痛风”出现到元代以前 ,古代医家没有对它进行明确的阐述 ,实际上 ,其错综于“痹”、“历节”、“白虎”之中。元代朱丹溪创立“痛风”病名 ,该病名与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呈交集关系。同时 ,发现历节、白虎原为两个病名 ,宋代统一为历节白虎 ,二者极类似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名“痛风”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且具有专指性 ,非常接近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名老中医宋康教授治疗风咳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随诊,通过归纳案例,对宋康教授治疗风咳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 宋康教授将风咳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治以宣肺祛风,药用前胡、苏子,蝉蜕、僵蚕等;缓解期治以益肺健脾补肾,药用太子参、茯苓;制黄精、制玉竹等;并根据四时节气随证加减。[结论] 宋康教授认为风咳是表现为“风”性的一类疾病,以“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以“祛风”为主,辅以调理脏腑,临证善用药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据证而辨""审证求因"的病因学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虽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提到“伤寒”、“中风”和“温病”等疾病名称,但却不讲“伤寒”之为病、“中风之为病”以及“温病之为病”,也不讲“寒邪之为病”、“风邪之为病”以及“温邪之为病”而提的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为病”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三阳和三阴乃是指人体整体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六种生理状态,当它们“为病”时则转化为六种病理状态。这六种病理状态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内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伤寒论采取了“据证而辨”和“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是对《内经》辩证病因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中医古代儿科医学中的“肺风痰喘”、“肺热喘急”、“马脾风”、“暴喘”、“肺炎喘嗽”等多系指本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唇绀等为其主要证侯特征。均由邪滞肺窍,失于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由于感邪的性  相似文献   

8.
自制止痛膏贴敷治疗风湿类疾病186例的疗效附属医院中医科丁艳玲潘玉华靳翠兰滦平县医院中医科缪希文关键词风湿痹痛;止痛膏;自制风湿类疾病是我国北方的常见病、多发病。寒冷潮湿地区发病率亦高。本病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证,属中医“痹证”、“痛风”、“历节风”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危重疾病之一,中医历代诸家对中风的论述,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所谓真中风是指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且伴有六经形证,其证因为外风所中,类中风外无六经形证,其症是正虚内风僭动而发。中风之病,是属于祖国医学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就临床所见,多为类中风,而真中风者鲜有,故通常所说的中风,实际上是均指类中风而言。  相似文献   

11.
4104例侗族发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侗族的发旋特征 ,为人类学、民族学及法医学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 410 4例侗族发旋进行了活体观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侗族发旋单旋出现率为 92 .4% ,双旋出现率 6.63 % ,男女间有性别差异 (P均 <0 .0 1) ;发旋旋向 63 .16%为顺旋 ,2 9.2 4%为反旋 ,男女间无性别差异 (P均 >0 0 5 ) ;发旋主要分布在右后象限 5 7.0 2 % ;与部分民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湖南侗族的发旋具有本民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贵州锦屏侗族6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锦屏侗族群体遗传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锦屏侗族499人(男性222人、女性277人)6对遗传性状进行活体观察。结果:锦屏侗族人群蒙古褶、上眼皮皱褶、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发型和耳垂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2957、0.3314、0.0983、0.5641、0.4212、0.0106。其中男性分别为0.2831、0.2171、0.1403、0.5352、0.4388、0.0091,女性分别为0.3029、0.4160、0.0721、0.5841、0.04109、0.0116。结论:这些遗传学特征对探讨锦屏侗族起源、分化、演进,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西侗族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侗族体脂发育水平和年龄变化。方法测量广西侗族成人4个部位皮脂厚度值,并探讨了皮褶厚度随年龄而变化的特征。结果女性皮下脂肪厚于男性,躯干皮下脂肪厚于四肢;男性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长,女性皮褶厚度增长到最大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广西侗族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呈波浪式变化,其介于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之间。  相似文献   

14.
广西侗族人多瘤病毒感染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侗族健康人多瘤病毒(BK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BKV相关性肾病(BKV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广西侗族健康人外周血标本300份,提取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BKV的保守区编码序列,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组BKV-DNA检出率。结果300份广西侗族健康人BKV-DNA检出率为60.67%,不同性别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KV在广西侗族健康人中感染率较高,并进一步证实了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是BKV在体内的潜伏细胞及传播载体,应加强对BKV条件致病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We present a case of a man who developed gynaecomastia after ingestion of "Dong Quai" pills. "Dong Quai" is the Chinese name for the herb Angelica polymorpha var. sinensis which is widely used as a panacea for gynaecological problems, and it is also proclaimed as an invigorating tonic for both women and me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ong Quai" are likely related to the phytoestrogen that it contains. This report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its consumption in the male, especially for the processed "Dong Quai" pills which may contain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phytoestrogen than its original herbal product.  相似文献   

16.
董振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擅用经方加减治疗多种现代疑难病症,疗效颇佳。文章介绍了董振华教授运用经方加减治疗脑脊液鼻漏(本病极为罕见,中医古籍亦未见记载)、肝硬化腹水(病程绵长难愈)、胃黑枣结石(因大量进食柿子或黑枣后,其含有鞣酸质,极易停于胃内形成结石)、支气管哮喘(易反复发作)、十二指肠壅积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十二指肠远端部分狭窄、梗阻,以致十二指肠近端扩张,内容物壅积而产生的综合征)五则验案,并详细介绍了各验案的诊疗过程,逐一分析了董教授的中医诊疗思路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广西侗族群体的三个STR基因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广西侗族三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EDTA抗凝血样采自120名无血缘关系广西侗族个体。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多重PCR技术扩增HUMCSFlPO、HUMTPOX和HUMTH01三个基因座,产物分析采用高分辨性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显影技术。[结果]HUMCSF1PO位点,观察到7个等位基因,17种基因型;HUMTPOX位点,观察到5个等位基因,11种基因型,HUMTH01位点,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16种基因型。[结论]上述三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侗族预防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搜集民族民间传统医药资料的基础上,把广泛流传于侗族民间预防疾病的方法,以及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中对防治疾病非常有利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对侗族预防医学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深入系统整理侗族预防医学思想体系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东归乱稿》表现了理学家的旅途体验及确证自身的努力。该诗集的整体综合意蕴可归纳为“归心”与“道心”。作为朱熹个性化体验的“归心”包容了道德伦理的内涵 ,客子的羁旅愁思表现了天伦中的深情 ;其以理学心性为主体的“道心”把心性体察和审美观照参融在一起 ,纯然是一派温润宁静的气象。朱熹诗歌语言的日常化是以理学为诗 ,以诗为讲学的结果。朱熹的理学诗在当时葆有着它的生命活力 ,它们不仅折射出朱熹的视境、朱熹的情思 ,显示了理学话语的形象特征 ,拓宽了宋诗的审美空间 ,强化了诗歌的致用功能 ,而且反映了朱熹日常生活的哲学化和哲学化的人生。朱熹在东归之行中 ,通过他的吟咏 ,为理学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一个理性思维、道德情感和人生趣味相和谐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董氏养心贴治疗心律失常期前收缩的疗效。方法:选择心律失常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养心贴热敷治疗组30例,养心贴常温治疗组30例,空白对照组30例。予养心贴热敷帖、养心贴常温贴、空白帖外敷膻中穴,每次12小时,每日一次,14日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动态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调查、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疗效相比,总有效率养心贴热敷组为70.00%、养心贴常温组为73.3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比较,养心贴热敷组有效率为76.67%、养心贴常温组为70.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睡眠情况三组均有改善,养心贴热敷组、养心贴常温组改善更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养心贴热敷组与养心贴常温组相比各组数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养心贴热敷帖、养心贴常温贴对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