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三七种植地不同轮作年限对三七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换土的方法将三七种植地不同轮作年限土壤移到棚内种植三七。结果三七种植轮作年限越短,三七出苗率及三七植株生长活力降低,根腐病发生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随轮作年限的延长,三七出苗率随之上升,生长活力逐渐恢复,根腐病发生减轻,产量和质量呈上升趋势。结论不同轮作年限土壤对三七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以轮作5年以上的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土壤处理对三七根腐病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Panax notoginseng)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三七的治疗及保健功效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三七病害一直困绕着三七生产,其中三七根腐病是影响三七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前人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过一些研究,如罗文富等[1]认为导致根腐病的病原有多种,伍敦祥[2]、李忠义[3  相似文献   

3.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三七的治疗及保健功效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三七病害一直困绕着三七生产,其中根腐病是影响三七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前人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过一些研究,如罗文富等[1]认为导致根腐病的病原有多种,伍敦祥[2]、李忠义[3]等探讨了部份药剂对该病  相似文献   

4.
生物菌剂控制三七根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七属多年生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病害发生频繁,其中三七根腐病是影响三七产量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对根腐病的防治尚没有成熟有效的方法,前人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过一些研究,如罗文富等[1] 认为导致根腐病的病原有多种;伍敦祥[2 ] 、李忠义[3 ] 等探讨了部分药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拟通过对生物制剂的应用研究,探索出一条生物防治的途径。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A 根腐净固剂(复合菌剂,云南农业大学省植物病理重点实  相似文献   

5.
三七根中茄腐镰刀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崔秀明  刘迪秋  孙恬  郭爱玲  陈军 《中草药》2020,51(5):1302-1307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地检测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腐病病原真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方法基于茄腐镰刀菌的氨基己二酸还原酶(Lys2)基因设计了qRT-PCR的特异性引物对Fs-QF和Fs-QR,制备了该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建立了茄腐镰刀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体系。从三七种植区采集到15个具有根腐病、黑斑病典型症状的三七病株及三七种植土壤样品,并提取了这些样品的总DNA,运用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特异性强,能快速检测到携带茄腐镰刀菌的三七根腐病病株。此外,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模板质量浓度可低至0.2 pg/μL。结论建立的方法能明确三七种植土壤以及三七病株中茄腐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为三七土壤处理、根腐病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以及为带病三七种子、种苗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深翻错沟对三七根腐病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名贵中药材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 H Chen为多年生阴生植物,因生长期在地时间长,极易感染根腐病,生产上只能采取轮作方式,并且轮作间隔年限需达到6年以上,栽培三七才效益显著。为探索提供土地利用率的可行性,笔者开展了此项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2 0 %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浙江温州农药厂生产) ;绿亨一号(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生产) ;三七无病种苗。1 2 试验方法1 2 1 整地 在砚山县郊址办事处三七研究所实验....  相似文献   

7.
栽培措施对三七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义  罗文富  喻盛甫 《中药材》2000,23(12):731-732
了解各种栽培措施对三七根腐病发生的影响,为综合防治积累资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调查发现:1.种植制度对三七根腐病发生有很大影响。宜实行8年以上轮作;2.施肥不当可引起三七腐病发生;3.荫棚透光率与三七根腐病发生成正相关;4.地膜覆盖和遮阳网栽培可减少三七根腐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三七连作土壤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三七连作土壤与生茬土壤矿质营养元素的差异,探讨三七连作障碍原因及解决措施。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三七生茬土与3年重茬土中铁、锰、锌、铜、钾、硼、钙、镁、钠和硅元素含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王七3年重茬土中铜和钙含量明显低于生茬土中的含量,锌、硼、镁和硅的含量差异不明显,但铁、锰、钾和钠的含量在重茬土中反而明显偏高。结论:通过补充或平衡三七连作土壤中的消耗的矿质营养元素,有望缓解三七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七及其栽培土壤中几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冯光泉  张文斌  陈中坚  王勇  崔秀明 《中草药》2003,34(11):1051-1054
目的 通过对3年生三七块根及其根际栽培土壤样品中3种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了解三七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残留量的存在情况,为三七GAP栽培提供依据。方法 在三七的主产区选择了48个点,每点分别采集三年生三七块根及其根际栽培土壤样品,进行砷、铅、汞3种主要的重金属元素残留量的检测分析。结果 三七及其栽培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残留量大多符合标准规定,只有少数高于规定标准。结论 三七主产区的土壤环境质量均符合GAP对栽培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云南文山州3个三七主产区的三七根系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地点、不同生长年限、健康三七和根腐病三七根内从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的侵染状况.方法:利用碱解离、酸性品红染色法对144个三七根样进行显微观察.结果与结论:三七为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虽然3个样地间的AMF和DSE侵染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三七根内AMF的总侵染率(6%~94%,平均51.79%)显著高于DSE的侵染率(0 ~71%,平均为2.76%);且三七根鲜重与AMF侵染率显著正相关,而与DSE侵染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AMF对改善三七品质和提高三七产量具有比DSE更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健康三七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根腐病三七,表明AMF提高了三七的抗根腐病能力,因而在三七根腐病防治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1998,(12)
题目·药用植物栽培·不同营养液对天麻品质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当归高效栽培数学模型种苗分级对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新疆贝母黑斑病病因研究何首乌组织培养的研究当归高效施肥与质量考察珍稀傣药缅茄的繁殖试验三七根腐病防治研究厚朴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总结灌溉施肥与甘草产量马蔺的核型分析延缓掌叶大黄抽整提高品质的试验氨基酸金属鳌合物防治三七根腐病试验胖大海在海南岛生长状况观察麻黄田病虫害调查初报桔梗夏播秋植高产新技术麻黄种子采收及播前处理三七黑斑病侵染及发病条件研究五味子繁殖试验灵芝发酵培养基的研…  相似文献   

12.
崔秀明  王锐 《中药材》1998,21(5):221-222
为探索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对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通过盆栽、种苗处理和大田试验等表明,氨基酸金属螯合物对三七根腐病有较好效果,综合防效达73.74%,接近进口农药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患根腐病和健康黄精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情况,为查明黄精根腐病发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4年生黄精根腐病根际土壤(GG组)、4年生健康黄精根际土壤(GJ组)和未种过黄精的土壤(GK组)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结果 9个土壤样品基因组共获得有效ITS1序列1063335条,病株组土样真菌OTUs数显著少于健康组和空白组土样。种群多样性指数显示病株组最低,空白组最高,在门分类水平上,患根腐病组及健康组土样的主要优势菌群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Zoopagomycota、毛霉门、壶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3组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丰度差别较大,与黄精根腐病相关的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存在于所有样品中,而有益菌木霉菌属在健康组和空白组土样的丰度显著高于患病组土样。结论黄精根腐病株和健康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探究黄精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和改良种植黄精土壤微生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腐病是黄精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三七、人参等多年生药用植物上严重发生的一类世界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手段。为探明生防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QZ8、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QZ2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WK1对多花黄精根腐病致病菌的防治效果及抑菌机制,该研究用多花黄精组培苗和盆栽苗验证了6株疑似致病菌的致病性,明确镰刀菌Fusarium sp.HJ4、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HJ4-1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HJ15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致病菌,首次发现拟茎点霉可引起黄精根腐病;通过对峙培养明确了生防菌及其次生代谢物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3株生防菌均能抑制3株致病菌的生长,且QZ2和WK1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致病菌有显著抑制效果(P<0.05),其中WK1无菌滤液效果显著高于高温灭菌滤液(P<0.05);WK1主要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抑制致病菌生长,其无菌滤液对3株致病菌的抑制率达87.84%~93.14%;QZ2则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抑制致病菌生长;而QZ8主要通过竞争作用抑制致病菌生长。研究结果为黄精根腐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且为其他作物根腐病防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9,(1)
目的:研究健康西洋参和患根腐病西洋参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为研究西洋参根腐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未种过西洋参的土壤(C组)、新茬地4年生健康参根际土壤(N组)、新茬地4年生根腐病参根际土壤(R组)和轮作地4年生健康参根际土壤(L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12个土壤样品基因组经16S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695 263条,用于物种分类的OTUs 8 081个,涵盖了30门、86纲、115目、256科、464属。在属的水平上,4个组细菌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别很大,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可能是西洋参生长的有益菌,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可能是引起西洋参根腐病发生的关键菌群,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结论:健康西洋参和根腐病西洋参根际土壤及新茬地和轮作地西洋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结果对于探究西洋参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和改良种植西洋参土壤微生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为建立西洋参与主要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制度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三七根腐病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三七根腐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综合防治积累资料。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点定期观察与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文山地区三七根腐病普遍发生,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1次出现于3~4月,第2次出现于7~8月,气温20℃,相对湿度大于95%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透光率过大(>30%),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年限越长病情越重。田间管理水平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结论: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9,(9)
目的:旨在分离鉴定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该病原菌的发病条件,为该病原菌引起的三七病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三七根腐病幼苗,用PDA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2株真菌。通过对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及ITS序列的比对,对其中1株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病原菌回接一年生三七植株,发现其有很强的致病性。该病原菌在30℃、pH 5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快,可有效利用多种碳和氮源,其中以淀粉、乳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孢子在30℃、pH 6~7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结论:明确了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该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种苗质量与三七根腐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昱君  王勇  伍忠翠 《中药材》2002,25(5):307-308
新园地育出的三七 Panax notoginseng种苗,根腐病轻于老园地育出的种苗,存苗率也高。药剂处理对根腐病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不显著。本项试验说明选择优质、无病种苗是防治根腐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三七具有“生散熟补”功效,即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以DNA多态性为基础,依据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筛选与高产、优质、抗逆等表型关联的DNA片段作为标记,辅助新品种的选育。该研究采用DNA标记辅助育种结合系统选育的技术,选育首个三七抗病新品种"苗乡抗七1号"。结果表明,基于RAD-Seq技术检测出抗病品种包含12个特异SNP位点,经验证record_519688位点与三七抗根腐病相关,包含此位点的基因片段可作为抗病品种的遗传标记辅助三七系统选育;与常规栽培种相比,抗病品种种苗根腐病及锈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83.6%,71.8%;二年生及三年生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43.6%,62.9%。此外,依据与抗病关联的SNP筛选三七潜在的抗病群体,该模式扩大目标群体并提高选育效率。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将加快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推广的进程,保障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