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L-1β、TNF-α及TGF-β1在染尘矽肺大鼠肺组织内的变化和对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尘组,各组于1、7、14、21、28d5个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采用气管暴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分别进行HE常规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并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 for WindowsTM图像分析系统进行Ⅰ、Ⅲ型胶原定量分析;肺组织内IL-1β、TNF-α、TGF-β1测定采用悬浮芯片蛋白测定法。结果Ⅰ、Ⅲ型胶原分别在第14天和第7天开始急剧增高;染尘组肺组织IL-1β的浓度在第1天达到高峰;TNF-α的表达量持续增加,在第14天出现峰值;TGF-β1第14天表达量增加并达峰值;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β表达水平下降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Ⅰ型胶原的增加;IL-1β表达水平下降、TGF-β1表达水平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Ⅲ型胶原的增加。结论矽尘可以诱导肺组织过度表达Ⅰ、Ⅲ型胶原,并且IL-1β、TNF-α及TGF-β1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矽肺大鼠TNF-α含量和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75只Wistar雄性大鼠,SPF级,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组,每组25只。模型组与熊果酸组大鼠采用非暴露法气管内一次性注入SiO2悬液(250 mg/kg)复制动物矽肺模型。熊果酸组自注射SiO2第二天灌胃熊果酸40mg/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共连续28天。动物分别在注射SiO2后第7、14、28天处死。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应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含量各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果酸组TNF-α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肺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含量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熊果酸组与模型组相比,总胶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熊果酸组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与总胶原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结论熊果酸可以减少矽肺纤维化过程中TNF-α和胶原蛋白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过量氟对大鼠骨骼Ⅰ型胶原mRNA表达及纤维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过量氟对大鼠骨骼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和对大鼠骨骼中胶原纤维性状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给氟0.5、1、2个月组及相应的对照组。给氟组饮用含221mg/LNaF的含氟水,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制备α1(Ⅰ)胶原cDNA探针,采用cDNA-mRNA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骨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的改变。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染色法对骨组织中胶原纤维进行观察。结果cDNA-mRNA原位杂交显示,大鼠给氟0.5个月后,Ⅰ型胶原mRNA水平上升,但在给氟1个月及2个月时,阳性信号减弱。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观察显示在肱骨、股骨、肋骨等骨组织中,胶原纤维发生断裂、变短、变细、排列紊乱,含量下降。结论过量氟对骨Ⅰ型胶原mRNA表达有短期增强作用,继而抑制Ⅰ型胶原mRNA合成。胶原mRNA水平下降可能是氟骨症胶原蛋白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过量氟可导致大鼠Ⅰ型胶原纤维正常结构破坏,交联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矽肺大鼠TNF-α含量和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75只Wistar雄性大鼠,SPF级,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组,每组25只。模型组与熊果酸组大鼠采用非暴露法气管内一次性注入SiO2悬液(250 mg/kg)复制动物矽肺模型。熊果酸组自注射SiO2第二天灌胃熊果酸40mg/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共连续28天。动物分别在注射SiO2后第7、14、28天处死。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应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含量各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果酸组TNF-α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肺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含量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熊果酸组与模型组相比,总胶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熊果酸组与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与总胶原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结论熊果酸可以减少矽肺纤维化过程中TNF-α和胶原蛋白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心肌梗死(心梗)大鼠左室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胶原Ⅰ(collagenⅠ,ColⅠ)和胶原Ⅲ(collagenⅢ,ColⅢ)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积雪草苷组(Sham+Asiaticoside组)、心梗模型组(MI组)和心梗模型+积雪草苷组(MI+Asiaticoside组)。造模当天给药,早晚各1次,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心脏左室重量与体重之比、左室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非梗死区TGF-β1、ColⅠ、ColⅢ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I组左室梗死面积为(24.37±5.69)%,MI+Asiaticoside组左室梗死面积为(25.89±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左室重/体重为(3.46±0.26)mg/g,MI+Asiaticoside组左室重/体重为(2.53±0.35)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MI组相比[(8.34±0.62)、(37.66±2.21)、(12.39±1.37)μm2],MI+Asiaticoside组非梗死区心肌TGF-β1、ColⅠ、ColⅢ的表达[(5.97±0.78)、(17.90±1.36)、(8.14±1.23)μm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梗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ColⅠ、ColⅢ表达与心肌组织TGF-β1的表达正相关。结论积雪草苷可减少心梗大鼠非梗死区TGF-β1的表达,从而减弱非梗死区心肌组织ColⅠ、ColⅢ异常合成与沉积,减轻心梗后左室心肌纤维化程度,延缓左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大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7.
孙辽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1):1453-1456
目的探讨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Collagen Ⅰ)合成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细胞)分为四组:甘露醇组、高糖组、高糖+TGF-β1中和抗体组、高糖+IgG1对照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的浓度,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p-Smad2/3核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CollagenⅠ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以时间依赖方式上调CollagenⅠmRNA表达。高糖刺激NRK52E细胞24h和48h后内源性TGF-β1合成明显增加,约为甘露醇对照组的3倍。与刺激前和甘露醇组比较,高糖刺激24h可显著上调NRK52E细胞p-Smad2/3核表达水平(t=4.2,t=3.25,P〈0.01)。TGF—β1中和抗体能抑制高糖介导的p-Smad2/3核表达及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t=3.12,t=3.02,P〈0.01)。结论高糖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CollagenⅠ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染矽尘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Ⅰ、Ⅲ型胶原合成及比例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普饲)、矽肺组(普饲)和牛磺酸组(牛磺酸饲料)给予气管内注入1 ml矽尘混悬液(50 mg/ml),每组48只.分别在第1、3、7、14、21、28天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浆中牛磺酸含量;取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天狼猩红法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及比例的变化,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第7、14、21和28天,矽尘组Ⅰ型胶原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84%、3.77%、3.73%、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21和28天时,牛磺酸组Ⅰ型胶原含量分别比矽尘组降低2.39%、1.62%和7.13%;与对照组比较,第14、21和28天Ⅰ型胶原含量分别增加2.12%、2.11%和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28天时,牛磺酸组Ⅲ型胶原含量比矽尘组减少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尘组Ⅰ/Ⅲ型胶原比例第7天开始增加,第28天时达到最大比值1.87,牛磺酸组Ⅰ/Ⅲ型胶原比例从第7天开始增加,且增加幅度高于矽尘组,第28天时增加幅度低于矽尘组.结论 牛磺酸对矽尘诱导大鼠肺组织不同时相的Ⅰ、Ⅲ型胶原合成抑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在心肌能量代谢中有重要作用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M-CPT-Ⅰ)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0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应激模型,按照有无应激和应激时问长短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周(R1)、束缚2周(R2)和束缚4周组(R4).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心肌PPARα、M-CPT-Ⅰ和GLUT-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束缚应激1、2、4周大鼠心肌PPARα mRNA和M-CPT-Ⅰ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R2组M-CPT-Ⅰ P<0.05,其余P<0.01),GLUT-4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束缚应激1、2、4周大鼠各组心肌PPARα、M-CPT-Ⅰ和GLUT-4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束缚应激上调心肌PPARot和CPT-Ⅰ mRNA表达,下调GLUT-4 mRNA表达.PPARα可能参与束缚应激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并以假手术实验大鼠(SOR)为对照,运用免疫组化法对CTGF、TGF-β1在左室心肌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用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CTGF mRNA、TGF-β1mRNA;并观察左室心肌胶原形态,检测胶原容积分数、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和胶原浓度。结果在同周龄RHR组CVF、PJP、Coll明显高于SOR组(P〈0.01);在同周龄RHR组左室心肌中的CTGF、TGFβ1表达和CTGF mRNA、TGFβ1mRNA较SOR组明显增强(P〈0.05);在RHR和SOR组左室心肌中的cTGF、TGF-β1表达12周大鼠明显高于6周大鼠(P〈0.05);相关分析表明,CTGF与CTGF mRNA(r=0.815,P〈0.01)、TGF-β1(,=0.626,P〈O.05)、CVF(r=0.742,P〈0.01)、Coll(r=0.793,P〈0.01)、PICP(r=0.675,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CTGF参与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从基因水平探讨TNF-αm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方法 将2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2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蛋白配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mRNA在正常组有少量表达;25、45 d模型组TNF-α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45 d模型组表达高于25 d模型组(P<0.05).结论 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TNF-α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高,提示了TNF-α基因表达与关节症状轻重有关,是介导RA炎症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HA/β-TCP陶瓷在狗的肌肉和皮下脂肪组织中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的Ⅰ型胶原进行mRNA水平的定量分析,为优化选择体内组织工程骨的构建部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制备5mm×8mm的磷酸钙陶瓷30粒并分别植入5只狗的竖直肌和皮下脂肪中。术后4、8、12、16和24周,取出在肌肉和皮下脂肪中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提取总RNA,经逆转录成cDNA后,实时相对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M组(肌肉内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的Ⅰ型胶原mRNA在第12周时达到表达高峰(相对表达量为34.45),较F组(皮下脂肪内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的(16周)早,但M组的Ⅰ型胶原mRNA最大表达量明显低于F组。两组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趋势相似。[结论]肌肉中体内组织工程骨的发生较早,但形成的骨量却不如脂肪中的多。临床上,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体内组织工程骨的构建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与氯沙坦联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塑过程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心肌梗死对照组(MI组)、中期因子干预组(MI+MK组)和中期因子+氯沙坦干预组(MI+MK+LOS组)。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并对MI+MK组、MI+MK+LOS组分5点梗死周围注射中期因子(1μg/200g),MI+MK+LOS组每日给予氯沙坦灌胃(15mg/kg),4周后进行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结果MI+MK组较MI组、MI+MK+LOS组较MI+MK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重量显著减小(P〈0.01);梗死周边新生血管及梗死区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多(P〈0.01),左心室功能显著改善。结论中期因子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联用氯沙坦后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mRNA表达水平与阴道前壁组织Ⅰ型与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院476临床部妇产科收冶的58例绝经前、后妇女,根据是否存在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分为POP组(n=21),POP+SUI组(n=20)和对照组(n=17)。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妇女尿道周围结缔组织中Ⅰ型与Ⅲ型胶原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DCN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绝经前、后POP组和POP+SUI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胶原含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绝经前,POP组和POP+SUI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DCN mRNA表达水平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绝经后,POP组患者decorin基因表达水平增强,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①绝经前、后,阴道壁组织的Ⅰ型与Ⅲ型胶原含量减少,胶原直径变细,支持力减弱,结缔组织弹性下降,从而引起盆腔器官脱垂或(和)压力性尿失禁;②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阴道组织蛋白聚糖类,可能通过影响盆底结缔组织胶原的代谢,影响盆底支持组织的力量和弹性性能,参与其发生、发展;③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Raf-1 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对大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构建Raf-1腺病毒siRNA 载体,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肥厚组、无关siRNA 组、Raf-1 siRNA 干预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无关siRNA 组及Raf-1 siRNA 干预组注射ISO后,分别经心包腔注射重组腺病毒pAd-siCon及pAd-siRaf-1,4周后染色测定全心重指数(HWI)、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心肌间质胶原容积分数(CVF)及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western blot检测心肌Raf-1、NF-κB及ERK1/2蛋白表达,RT- PCR检测TNF-α、MCP-1、TGF-β1 mRNA表达。结果 与心肌肥厚组相比,Raf-1 siRNA 干预组可降低大鼠HWI、CSA、CVF及PVCA,下调Raf-1、NF-κB、ERK1/2蛋白及TNF-α、MCP-1、TGF-β1 mRNA表达;无关siRNA 组与心肌肥厚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Raf-1 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能减轻大鼠心肌肥厚,其作用可能与抑制Raf-1/ NF-κB、Raf-1/ ERK1/2信号转导及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游泳训练和/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心肌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6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组)、糖尿病(EGCG)组(DG组)、糖尿病运动组(DE组)、糖尿病运动EGCG组(DEG组),每组8只,另增设同批次雄性SD大鼠6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运动组大鼠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游泳时间为第1周15 min/d,时间以每周15 min递增延长,直到延长至90 min/d,每周运动5天,休息2天。EGCG给药组(100 mg/kg BW)大鼠每天灌胃,连续7天。游泳训练和/或EGCG干预共12周。干预实验结束48小时后,过夜禁食12 h后麻醉处死大鼠,取部分左心室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多克隆抗体Ⅰ型胶原(Col Ⅰ)、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蛋白表达,另取部分左心室采用碱水解法检测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印迹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RT-PCR检测Smad2和Smad7 mRNA基因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组大鼠血糖、心肌TGF-β1、Smad2 mRNA表达和心肌Hyp含量、Col Ⅰ、Col Ⅳ、F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Smad7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D组相比,DG组、DE组、DEG组大鼠血糖、心肌TGF-β1、Smad2 mRNA表达和心肌Hyp含量、Col Ⅰ、Col Ⅳ、F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DG组、DEG组大鼠心肌Smad7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与DG组比较,DEG组大鼠血糖、心肌Smad2 mRNA表达和心肌Hyp含量、Col Ⅰ、Col Ⅳ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心肌Smad7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与DE组比较,DEG组大鼠血糖、心肌TGF-β1、Smad2 mRNA表达和心肌Hyp含量、Col Ⅰ、Col Ⅳ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心肌Smad7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DEG组大鼠血糖、心肌Smad2 mRNA表达和心肌Hyp含量、Col Ⅰ、Col Ⅳ、FN蛋白表达仍显著高于C组(P<0.05或P<0.01)。结论12周的游泳训练和/或EGCG给药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蛋白的表达,且二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常红  黄国伟  刘莉  任大琳  王媛 《营养学报》2008,30(2):194-198
目的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与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共同孵育,研究GEN对OBI型胶原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采用第二继代OB进行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GEN各浓度组(10^-8,10^-7,10^-6,10^-5mol/L),雌激素组(17-β estradiol,E2,10^-10mol/L)。测定指标包括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thiazolyl tetrazolium bromide,MTT)、胞浆内蛋白、碱性磷酸酶活性(activity of 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Ⅰ型胶原与TGFβ1表达。结果体外培养48h及72h,GEN各剂量组和E2组的MTT(OD)值均有显著性增高。与培养48h相比,对照组、10^-8、10^-7、10^-6mol/LGEN剂量组72h后细胞增殖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10^-6、10^-5mol/LGEN剂量组和E2组可增高OB内蛋白含量,差别有显著性。GEN各组和E2组均可增高OB内ALP活性,差别有显著性。上述指标与GEN剂量呈显著相关。10^-7、10^-6、10^-5mol/LGEN组和E,组OB内Ⅰ型胶原的表达及TGFβ—1的合成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表达和GEN剂量呈显著相关。结论GEN可刺激OB增殖、分化,增加OB内Ⅰ型胶原的表达及TGFβ—1的分泌,在10^-8M~10^-5M范围内与剂量相关;高浓度GEN与E2相比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大鼠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左室心肌钾通道Kv2.1α-亚单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近端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手术后存活大鼠随机分入心肌梗死组(7天组,30天组)和缬沙坦组(7天组,30天组:缬沙坦30mg.kg~(-1).day~(-1)),同时设立相应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对应给予等量盐水。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s法检测非梗死左室心肌钾通道Kv2.1α-亚单位mRNA和蛋白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后钾通道Kv2.1m RNA和蛋白量均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7天);P<0.01(30天)]。与心肌梗死组比较,缬沙坦组钾通道Kv2.1m RNA和蛋白量均明显升高[分别为P<0.05(7天);P<0.01(30天)]。缬沙坦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钾通道Kv2.1m RNA和蛋白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明显逆转大鼠心肌梗死后钾通道Kv2.1的下调,这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导致心肌梗死后钾通道Kv2.1减低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对人黄韧带细胞(LFCs)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黄韧带纤维化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加酶预消化法培养LFCs作为研究模型,予以不同浓度姜黄素0、10、50、100、200ng/ml刺激人LFCs1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人LFCs的抑制效应,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姜黄素对人LFcs的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10ng,/ml姜黄素作用于人LFCs,表现为增殖倾向,其光吸收值(OD值)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50-100n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姜黄素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100ng/ml和200ng/ml姜黄素能显著抑制人LFCs增殖(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200.g/ml姜黄素组能够显著抑制人LFCsⅠ、Ⅲ型胶原合成(p≤O.05)。结论较高浓度的姜黄素能有效抑制人LFCs增殖和Ⅰ、Ⅲ型胶原合成,对人黄韧带纤维化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纤二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Ⅰ,Ⅲ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过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欲探讨复方抗纤二号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成五组,除正常对照外,余四组大鼠肝纤维化造模均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0 5 ml/次,2次/周).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在第三周给予中药灌胃,1 g/100 g每天一次.抗纤二号晚期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给予中药灌胃,1 g/100 g每天一次.γ-干扰素治疗组在造模第九周每天皮下注射10万单位的干扰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在12周杀大鼠,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RT-PCR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抗纤二号早期治疗组显著逆转了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经HE和Masson染色抗纤二号治疗组能明显降解纤维化大鼠肝中的胶原(P<0.05).PT-PCR分析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同时分析表明Ⅰ ,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抗纤二号治疗组均明显减少.结论抗纤二号能逆转免疫引起的肝纤维化,这是由于能促进肝脏胶原的降解作用,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逆转.肝纤维化的早期治疗用药优于后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