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黄仁礼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506-506
背恶寒为一临床症状.在病位上,以六经而论,有太阳、阳明、少阴之不同.太阳病背恶寒属风寒袭表,卫阳被郁;阳明病背恶寒属邪热内炽,津亏不济;少阴病背恶为阳气衰微,寒邪深陷.所以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说:"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当然临证还有中阳不运,阳气不能达于背而背冷;还有痰湿阻胸,阳气不能敷布而背冷者.由于病因、病位之不同,而兼证亦各不相同.阳明有燥热之见症;痰湿有胸闷多痰之见症,中阳虚有脾虚之见症.唯伤寒少阴病之背恶寒与督脉虚之背恶寒最难区分.笔者认为少阴病背恶寒有明确的感受寒邪的过程,病程多较短.督脉亏虚多为内因或不内外因所致.故治亦不同,少阴病之背恶寒,非去其外入之寒邪不能疗,一般多用大辛大温之附子温经散寒.正如<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督脉亏虚之背恶寒,元阳虚弱是其本,非元阴元阳之壮大不能解,笔者用自拟鹿角通督汤治疗阳虚背恶寒,屡获其效.  相似文献   

2.
医话拾零     
一、太阳转少阴证《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因太阳本寒而标阳,太阳之所以卫外而为固者,全赖于卫气。卫气虽为中焦水谷之悍气,而实根源于下焦肾中一阳之真气,此气盛则卫外之气充沛,太阳开合有权而无厥脱之变。倘少阴真阳不足或发汗太过,则恶寒发热之太阳病,往往变为无热恶寒之少阴病,所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兹举病例以证之。  相似文献   

3.
从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并见、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身反不恶寒、阙阴病阙热胜复等论述《伤寒论》六经病证发热。认为单纯发热易辨认,但发热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区别,必须经过现象探讨本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31条谓:“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条主要说明结胸与痞证的成因。对于文中“病发于阴”、“病发于阳”之“阴阳”的含义,历来争议很大。如张隐庵根据论中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出:“病发于阳者,发于太阳也……,病发于阴者,发于少阴也。”张氏谓阳为太阳,阴为少阴。认为病在太阳而误用下法,以成结胸;病在少阴误用下法以成痞证。其实,如果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释为“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的话,在太阳误下而成结胸者,姑且成立(其实  相似文献   

5.
背恶寒,早在《伤寒论》就有论述,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此为里热熏蒸而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为阳阴盛而致。  相似文献   

6.
论六经病预后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揭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代有发挥,使六经辨证体系日趋完善,然而对六经病预后转归鲜有论述。兹就《伤寒论》六经病有关预后转归内容阐述如下。1 太阳病预后转归太阳主表,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便会发生以发热、恶寒、头痛、脉浮为特征的太阳病。太阳为六经之藩篱,故太阳病误治失治,可内传其他五经,然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太阳病每多内传少阴,有道是“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如桂枝甘草汤证、炙甘草汤证、干姜附子…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六经病皆各有其提纲。提纲者,乃揭示本经病主证与病理实质的纲领性条文。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明确指出太阳病的主证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析其病理,为风寒邪气犯表、卫阳被遏、经输不利,其病位在表。此已为古今医家所共识。它如少阳、阳明,太阳、少阴等病之提纲所示病理,亦少见有争议。然对厥阴病提纲病理实质之认识,至今未一。  相似文献   

9.
一、黄连阿胶汤是张仲景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烦不得卧的主方,我们从本方的作用,必然会联想到仲景所称少阴病的机理。六经中的少阴病,是人体全部机能衰竭的具体表现,如无热恶寒而踡卧、但欲寐、脉微细,自利清谷,甚则自汗、四肢厥逆等等,旧说都从内经“诸寒属肾”,“诸厥属下”之意、说成少阴肾经属水、为阴盛阳衰之藏,故其为病。与太阳之表实,阳明之里实、恰恰相反。古人又看到疾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矛盾斗争的过程,少阴病的发展,也随着机  相似文献   

10.
滕羽鸥  陈萌 《河南中医》2019,39(12):1786-1788
《伤寒论》第29条初见证提示病情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表阳虚向表里之阳俱虚的转变阶段,"脉浮,自汗出",提示病起于太阳病,阳气勉强达表,汗出则阳更虚;"小便数",提示阳气外张,津液流失,病邪由太阳经向少阴经转化;"心烦",提示误治之前已有腑实热结之象,但无日晡潮热,濈然汗出之阳明经证,故不能说明病邪已由太阳转向阳明;"微恶寒",提示由表阳虚转为表里之阳俱虚;"脚挛急",提示阳气重伤,津液不达;误予桂枝汤后出现"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仍提示病邪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转化阶段,但未出现小便色白,故少阴病证尚未悉俱。故在治疗上不可仅予桂枝汤,应加附子以增益桂枝之发汗之力,又可防止亡阳,故应予桂枝加附子汤。张仲景并未直接给出本方,而是采用了分述的方式,正是其"随证治之"治疗思想的体现,亦表明了分步治疗在急证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用以主治太阳与少阴表里两经同时受寒的“两感”之证。余用此方治疗外感病薄有体会,兹不揣赘笔,简介于下。赵本《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虽寥寥数字,却道破了临床辨证遣方的关键。盖伤寒病证之初起阶段,邪遏卫表,每多恶寒而不发热或先恶寒、后发热,今始得之,便见发热者,非纯太阳表证所属也,  相似文献   

12.
杨绍泉 《四川中医》1997,15(5):10-11
《伤寒论》有关发开的条例较多,讲述也较详尽。笔者就此对《伤寒论》使用开法初探如下:玉.明确病邪性质、时间、所在部位《伤寒论》把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以及转化后的一系列治疗规律进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经辨证。分析给予其治疗原则,极为重视对疾病初起的治疗。在(伤寒论》397条中,太阳病脉证病篇就占lgy条,并将疾病初起的脉证以总纲的形式列出,如何发展变化,以总纲为前提,如在第一条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恶寒包含发热在内,本条指出太阳病基本脉证,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功擅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近年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背部恶寒证王某,女,35岁,1996年4月10日初诊...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关于“发于阳”“发于阴”和痊愈日数,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观点亦不统一,现再归纳分析如下. 1 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认为阴阳指阴经和阳经.如云“发于阳者,病在阳之经也,以寒加阳,阳气被郁,故发热而恶寒.发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以阴加阴,无阳可郁,故无热但恶寒耳”.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2]认为阴阳指少阴与太阳.如云“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之标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之标阴也”.临床上三阴经亦有发热症状,故此种说法不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乙、少阴病兼证治验少阴病兼証,在个人临床治驗上,可分为少阴兼太阳証,少阴兼太阴証和少阴兼厥阴証等三类論治,茲分述如下。I 少阴病兼太阳証少阴病兼太阳証,也就是少阴太阳同病,太少两感証,为少阴病中临床上最常見的一类疾病。因为太阳为六經之藩篱,而少阴又与太阳相表里,所謂“实則太阳,虛則少阴”故也。根据个人治驗,本証临床上分为少阴盛于太阳(重症)和太阳盛于少阴(輕症)两种不同論治,茲分述之:  相似文献   

16.
刘清泉 《中医杂志》2014,(18):1555-1557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尽管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伤寒论》少阴病发病规律。埃博拉出血热本次发病多为两经并病,故病重而亡多。据此目前初步分为四期: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吐利期少阴太阴并病,出血期少阴太阳蓄血并病,厥脱期少阴厥阴并病,临床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主治从少阴,兼顾热毒湿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病与少阴病之间多有相兼及疑似。临床可见低热感冒而非麻黄汤证者,虚人自汗出而非桂枝汤证者;又有麻黄汤证误用清法而入少阴里者,少阴病恢复期而现太阳病症者。对《内经》和《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异中之同:异者,太阳属表,少阴属里,同者,皆可有发热症状;同中之异——虽皆可有发热症状之同,但又具热有高低,脉有沉浮之异。其用药规律为:纯太阳病可选麻黄汤、桂枝汤,纯少阴病可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四逆辈;少阴病初得而兼低热症状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可选。  相似文献   

18.
1补元阳以利五脏徐大椿言:“人参得天地精英纯粹之气以生,与人之气体相似,故于人身无所不补。”张元素认为,可“治肺胃阳气不足”。本经所谓“主补五脏”当为鼓动元阳之功。1·1少阴阳虚证“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  相似文献   

19.
太阳少阴合病之喑哑与肺、肾二脏密切相关,病在咽喉,以少阴病为本。阳气虚损,同时太阳经感受外邪,声道因寒邪收引,寒客凝结,气息阻滞,难以发音,形成"太少两感"之喑哑。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用。临证从太阳、少阴两经出发,忌投寒凉之方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喑哑,无论是"金实"亦或是"金破",均可收温阳散寒、利咽开音之效。  相似文献   

20.
刘向东 《江西中医药》2008,39(10):57-59
麻黄细辛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如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条为少阴病兼表证即太少两感之证而设。少阴虚寒证,通以无热恶寒为主,但邪闭卫阳,却见发热,故条文曰“反发热”,太阳受邪郁表,但表热通常为全身发热,而此发热又脉见沉象与太阳病之浮脉不同。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治疗效果宏著,药少而精,价廉而用广,易为广大人民群众经济能力所承受。兹就笔者临证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