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布加综合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确诊;肝细胞癌5例由肝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12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MRI及甲胎蛋白(AFP)进行综合诊断.所有患者均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及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肝功能、AFP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压力变化.结果 17例患者共进行了39次介入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下腔静脉成形术后:患者随访2~90个月,1例下腔静脉再闭塞,经第2次血管成形术开通.TACE术后:2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均生存;15例随访6个月,13例生存;12例随访12个月,10例生存;8例随访24个月,5例生存.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力差由术学的(20.5±2.1)cm H2O(1cm H2O=0.098 kPa)降至(3.6±1.0)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2,P<0.05).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报告经DSA、超声、CT、MRI、经皮肝穿刺活检确诊的布-加氏综合征8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腔静脉梗阻和门脉高压症状。胆囊壁增厚是影像诊断的一个间接征象。本组DSA检查将其分为Ⅲ型:Ia.下腔静脉梗阻、肝静脉通畅;Ib.下腔静脉梗阻伴肝静脉梗阻;Ⅱa,下腔静脉狭窄,肝静脉通畅;Ⅱb.下腔静脉狭窄伴肝静脉梗阻;Ⅲ.单纯肝静脉梗阻。超声对布-加氏综合征检查可做为首选。DSA的检查不仅诊断可靠,更有意义的是介入治疗,不适宜介入治疗或球囊导管扩张失败者再采取外科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静脉穿刺插管,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狭窄病例直接用导丝通过狭窄部位;闭塞病例同时作右侧颈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闭塞段上下端会师造影,再采用导丝硬头破膜或用TIPS穿刺针或房间隔穿刺针穿过闭塞段.膜性狭窄或膜性闭塞病例,单纯采用球囊扩张治疗;节段狭窄或节段闭塞病例,采用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收治2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肝静脉膜性闭塞1例,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节段狭窄合并肝静脉膜性狭窄1例;下腔静脉膜性狭窄3例,节段狭窄2例;下腔静脉膜性闭塞6例,节段闭塞7例.19例手术成功,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7例.2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手术失败,其中1例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入心包引起心包积血,处理好转后患者拒绝再次手术;1例患者单纯行下腔静脉造影10 d后再次造影见下腔静脉内充满血栓,行溶栓治疗后出院.结论布-加综合征类型复杂,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行介入治疗,操作方便、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178例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价值。方法:178例布-加氏综合征均经B超和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确诊。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采用了经股静脉或股静脉-颈静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和血管内支架(EMS)植入术。对完全闭塞病例,实施了三种破膜或闭塞段开通术。结果:66例不完全性狭窄的病例经股静脉入路治疗,成功率为100%(66/66),其中单纯PTA36例,PTA 内支架植入术30例。112例完全闭塞病例,闭塞段或膜开通成功率为98.21%(110/112),其中经股静脉顺行开通110例,经颈静脉贯穿法开通2例,单纯PTA51例;PTA 内支架植入术59例。治疗后下腔静脉压下降明显,单纯球囊扩张组平均值为14.7cm水柱,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组平均值为16cm水柱。术后随访3年再狭窄率为5%(9/176)。其中1例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附6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病例,在造影明确诊断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2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8例行穿通、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结果:12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后下腔静脉通畅,48例完全阻塞者开通后置入内支架50枚。全部病例下腔静脉压力减低,随访临床症状缓解。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安全有效,应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评价导丝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5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4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穿刺破膜后将导丝由颈静脉途径进入下腔静脉、经股静脉引出;10例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导丝经右心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1例导丝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进入,经肝静脉和颈静脉引出,导丝贯穿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以球囊扩张闭塞段。结果54例患者采用此项技术全部取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特别适用于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和肝静脉闭塞的病例,是一种简便、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穿刺套针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刺套针在布 加综合征 (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6例血管造影诊断BCS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为主及 9例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患者使用穿刺套针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破膜并行球囊扩张术或 (和 )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4例穿刺套针均成功越过阻塞部位 ,16例PTA或内支架置入后造影证实阻塞段已开通 ,肝静脉压力平均下降 1.85kPa ,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 1.2 1kPa。结论 穿刺套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阻塞术后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单纯球囊扩张膜型下腔静脉 (IVC)阻塞型布加综合征 (BCS)术后近期 (半年 )疗效。方法  1 2例IVC膜型BCS患者 (男 7例、女 5例 )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治疗 ,半年后复查IVC造影 ,分析其再狭窄和临床表现、有关测量结果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8例IVC压力由 (2 8± 8)cmH2 O降至 (1 1± 1 )cmH2 O ,通畅率平均为 73 .2 6 % ,未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 ;4例IVC压力由 (2 7± 3)cmH2 O降至 (1 9± 1 )cmH2 O ,通畅率平均为 49.75 % ,给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结论 采用介入技术治疗IVC膜型BCS,疗效可靠 ,但其术后短期再狭窄率为 33 % ,与临床表现、IVC压力、侧枝循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超声影像诊断对布-加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布-加综合征的重要特征是病变段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其内血流紊乱,血流方向异常,肝内见侧支静脉形成,超声对肝静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0/10,对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6/18,二者与静脉造影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累及血管部位,将布-加综合征分为下腔静脉阻塞型、肝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三种.结论超声影像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很高,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超声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更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布加综合征:搅拌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搅拌溶栓技术在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9年3月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5例,首先经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开通下腔静脉,再采用搅拌溶栓技术溶解血栓,直至血栓完全消失,最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采用搅拌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消失,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无一例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搅拌溶栓技术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能一次性完成整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治疗BCS的价值。方法86例BCS患者均由DSA确诊,根据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血栓抽吸和溶栓术。结果56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中54例完全开通,1例因隔膜太坚硬未能扩开,1例胸段下腔静脉破裂出血。15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中14例获得良好开通,1例因闭塞段太长(约6 cm)开通未成功。6例下腔静脉内伴有新鲜血栓完全清除后获得开通;11例下腔静脉内伴有陈旧性附壁血栓10例获得开通。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8%(68/71,肝静脉型及混合型BCS除外),死亡率1.4%,复发率4.2%,未发生心包填塞、支架滑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绝大部分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6例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稳定1周后,均以如下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术后予以抗凝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以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压迫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近中期临床疗效明显。主要并发症为无症状性肺栓塞,共2例。无手术致死病例。结论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对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BCS伴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国人家族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人家族性Budd-Chiari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影像学特点与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4例家族性BCS(两对姐妹,来自A、B两个家族)行血管造景,并对2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A家族姐妹、B家族姐妹分别为下腔静脉肝后段节段性闭塞和膜性闭塞。A、B家族姐姐分别行内支架置入术,妹妹分别行PTA。4例BCS行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回流通畅。A家族姐妹随访2年后下腔静脉出现再狭窄,姐姐再行内支架治疗,妹妹再行PTA;7个月后姐姐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其妹妹至今未见复发。B家族姐妹随访4年未见复发。结论 (1)国人家族性BCS病类型多样。(2)静脉血栓是国人家族性发病的基本病因。(3)PTA、内支架置入术及严 格长期抗凝治疗的综合应用是治疗家族性B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中副肝静脉的CT、MRI表现,评价其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有CT、MRI资料的Budd-Chiari综合征病例24例(其中22例行介入诊疗),观察副肝静脉的CT、MRI表现,结合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 讨论副肝静脉的临床意义. 结果 24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中, 20例检测到副肝静脉, 显示率83.3%.典型的副肝静脉主要分布于肝VI段及临近肝组织内,表现为与下腔静脉相通的管道. 结论 在大多数Budd-Chiari 综合征患者中CT及MRI可以直观地观察副肝静脉的形态、侧支循环情况及其与下腔静脉的交通情况, 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与介入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BCS的血管造影表现,有膜性狭窄闭塞22例,节段狭窄闭塞8例,病程4个月至25年。行下腔静脉和楔嵌肝静脉造影。结果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肝内外侧支。肝内侧支有:(1)肝静脉藉包膜下侧支与体循环交通;(2)肝内叶间交通;(3)未确定型。肝外侧支有:(1)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通道;(2)腹壁浅静脉通道;(3)左肾静脉-半奇静脉通道;(4)左肾静脉-膈下静脉通道;(5)门静脉途径。结论侧支循环的解剖学变化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对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型在指导布-加综合征(BCS)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教学价值.方法 选取1例典型下腔静脉型BCS患者,通过MR增强扫描提取DICOM格式原始MRA数据,Simpleware软件提取数字化数据并重建获得BCS 3D模型,3D打印机按1∶1比例打印出BCS 3D实体模型.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对BCS 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获取BCS 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主任医师向低年资医师及医学生示范BCS介入治疗.BCS 3D打印模型能较好地模拟BCS介入治疗,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医患沟通.结论 BCS 3D打印模型可真实地反映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空间架构特征,对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操作及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可直观地反映病变部位及形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加强了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17.
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术前MRI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术前MRI检查的价值。方法:有MRI资料的Budd-Chiari综合征病例14例(其中12例行介入诊疗),观察下腔静脉、肝静脉、副肝静脉和侧支循环的表现,结合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讨论MRI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RI正确地诊断了下腔静脉膜性和节段性病变,但未能进一步区分重度膜性狭窄和闭塞。MRI较好地判断了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通畅情况。MRI对肝内、外侧支血管的显示较为全面。结论:术前MRI能正确评估Budd-Chiari综合征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双隔膜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6例下腔静脉双膈膜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例表现为下腔静脉长段阻塞,1例为短段阻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采取了分次破膜,明显降低开通的开通的难度和风险。作者认为:血管内支架植入可有效地双隔膜性BCS术后再狭窄,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综合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近10年来国内文献报告,Budd-Chiari综合征在我国黄河和淮河中下游区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高达10/10万。超声、CT、MRI和血管造造影的综合应用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尾状叶增大,肝静脉之间交通支形成,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结构消失,下腔静脉钙化,肝脏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等已经成为Budd-Chiari综合征特有的的影像学表现和征象。尽管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但是,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用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植入能够使阻塞的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再通,多种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使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的禁忌证逐渐缩小,采用多途径穿刺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6%,介入治疗术中病死率低于1/425,再狭窄发生率为20%。介入治疗已经成为Budd-Chiari综合征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引导经皮气囊导管成形术(PTA)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BCS患者9例。其中下腔静脉膜型闭塞5例,节段型闭塞2例和狭窄1例;右肝静脉闭塞1例。在CDU的引导和监视下,经右股静脉分别对上述患者静脉狭窄或闭塞段进行穿刺和气囊扩张,并根据静脉内径、血流方向及频谱形态决定扩张程度。结果CDU可清晰显示导管、导丝、穿刺针及气囊导管在血管中的位置,正确引导术者进行PTA治疗,技术成功率100%;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是判断PTA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结论CDU是一种引导PTA治疗BCS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