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定量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F-EDTA法。对34例以此法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与以电镜检测的血小板聚集型和聚集数相关有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1和0.5794(P<0.05)。12份血样相隔30′~60′两次计数,结果差异不显著。 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44.75±2.88)增高,与37例对照血小板聚集率(29.75±2.0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上有重要作用。 认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作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筛选其危险因素、评定其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45例脑卒中(41例脑血栓形成,14例脑出血)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则无明显改变。作者结合文献,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了40例偏头痛患者及年龄、性别相配的2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和28例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率。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血小板聚集率为65.65±20.26%,显著高于其发作期者(32.9±12.45%,P<0.001),亦显著高于紧张性头痛组(24.96±11.32%)和健康对照组者(31.04±12.05%)(P<0.001)。偏头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在不同病程及不同型偏头痛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偏头痛患者存在有慢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此种血小板高聚集性可能是偏头痛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安琳  高金霞 《北京医学》2012,(7):602-60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非大面积脑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例、非大面积脑梗死50例、TIA患者28例,入院次日行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查,对比3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64.3±13.9)%,(62.7±13.9)%]明显高于TIA组的(51.7±15.6)%,P<0.01,而脑梗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TIA患者,表明血小板活化可能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发挥重要作用,故脑梗死患者更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方法:采用TYXN-91智能血小板聚集仪,以2μmol/L ADP为诱导剂,分别测定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0例冠心病、5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并与30例健康年青人相比较,同时比较各老年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组、冠心病组及健康老年组的血小板聚集性均增高,说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虽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有关,但并非其发病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非大面积脑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例、非大面积脑梗死50例、TIA患者28例,入院次日行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查,对比3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64.3±13.9)%,(62.7±13.9)%]明显高于TIA组的(51.7±15.6)%,P<0.01,而脑梗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TIA患者,表明血小板活化可能对于脑梗死的发生发挥重要作用,故脑梗死患者更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8.
孙旭  刘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1):2567-2568
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不同时期脑卒中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对3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包括15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104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10例脑血栓形成康复期患者,分别采用Latex乳胶法测定其DD(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及TIA组患者DD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组轻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形成和TIA组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伴发高凝状态和新鲜血栓形成,从DD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从而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方法:采用TYXN-91智能血小板聚集仪,以2μmol/LADP为诱导剂,分别测定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0例冠心病、5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并与30例健康年青人相比较,同时比较各老年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组、冠心病组及健康老年组的血小板聚集性均增高,说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虽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有关,但并非其发病的唯一因素。结论:动态观测血小板聚集性的变化,可以判定药物疗效。在健康老年人中,使用小剂量阿斯匹林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性,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和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3、MMP-9的表达水平。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TIA患者100例(TIA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卒中组),健康体检患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MMP-1、MMP-3、MMP-9基因表达与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 TIA组、卒中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及饮酒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高血压病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血清MMP-1分别为(123.31±8.20)μg/L和(87.12±5.27)μg/L、MMP-3分别为(93.31±8.15)μg/L和(57.64±5.24)μg/L、MMP-9分别为(133.31±8.89)μg/L和(109.56±5.13)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MMP-1基因、MMP-9基因中基因型T/T与等位基因频率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卒中组患者的MMP-3基因中基因型6A/6A与等位基因频率6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MMP-3、MMP-9水平增高均是TIA组、卒中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1、MMP-3、MMP-9水平检测有助于TIA、脑卒中诊断,且其主要基因位点突变与TIA、脑卒中发生相关,可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的血小板相关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FIB、FDP、D-D dimme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评估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发病24 h内的血液样本和30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在急性发作期及溶栓治疗有效后的水平,对两组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中PLT降低,MPV增大,D-D二聚体、FIB、FDP水平较高,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其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相关性。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止凝血标志物D-D二聚体、FIB、FDP联合检测可为院前...  相似文献   

13.
付刚  夏豪  朱小山 《广西医学》2016,(4):464-466,470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9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50例及非脑卒中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24 h内MPV水平,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对MPV预测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 与非脑卒中组相比,脑卒中组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例、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明显增高,既往合并高血压病史及饮酒史患者比例更高(P<0.05).MPV、LAD及高血压为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MPV预测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P <0.05),最佳诊断值为10.65 f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0%和55.7%.结论 MPV与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对心房颤动患者监测MPV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80-84
目的探索中国东部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因素中可以干预的一些因素,为降低中国东部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建议。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义诊的出院后40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40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腰围、婚姻、教育程度、腰围、BMI、舒张压、收缩压)、既往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TIA病史)、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和家族史(家族心脏病、家族糖尿病、家族高血压、家族脑卒中)等20个因素。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的χ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两组的20个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6个,分别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肥胖、TIA病史。BMI、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及TIA疾病史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P0.05),其中病例组的TIA病史及高血压病史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最大,其相对危险度为对照组的6.42及3.62倍。两组在血压、腰围、吸烟、饮酒、家族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心脏病、BMI、TIA、高血压病史4个因素是影响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TIA病史与高血压仍然是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57、3.90倍。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防治中,应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出发,及时控制高血压、心脏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做到一二级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对比分析,比教HbA1C、LDL、TG、HDL、TC、PLT、Fib、BMI、高血压及吸烟史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糖尿病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TC、BMI、PLT及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A1C、LDL、TG、HDL、Fib及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IA,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结果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l资料与方法l.l病例选择正常对照组15人,男9人,女6人,年龄40岁~65岁,平均52岁,均来自门诊志愿者。条件是近1年无脑血管疾病发生,1月内未用过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女性为非月经期。病例组为本科近1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TIA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42岁,平均55.6岁;脑血栓形成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35岁,平均57.3岁。条件是患者在入院前均未用过…  相似文献   

17.
应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为指标,对脑出血38例,脑血栓形成54例,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说明血小板聚集性的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报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降低作用,这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将有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 MIS)的低血钾的差异的原因及意义。方法 选取发病24h内就诊的67例TIA和228例MIS患者,对血钾值及其他各类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S组和TIA组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CK-MB、pro-BNP、白细胞、血钾、血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钾(OR: 4.328,95%CI: 1.012~18.504)和颈动脉斑块(OR: 11.372,95%CI: 3.461~37.371)与MIS显著相关;且发病3h内就诊的MIS组患者低血钾发生率(33.3%)明显高于TIA组(0%)(P<0.05)。结论 发病早期,MIS相比TIA发生低血钾的风险更高,考虑发病早期的低血钾有助于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薛慎伍  郭述苏 《医学综述》1995,1(4):182-184
<正>血小板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成份之一,已有文献报道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改变和粘附,聚集性增高等功能异常,循环中血小板聚集物增加,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等,并认为这些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因素.本文对50例中风病人(缺血性中风40例、出血性10例)进行了血小板超微结构、血钙、血小板聚集与临床间关系进行研究,并讨论了上述指标变化在诊治中风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介绍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急性期治疗,包括抗栓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治疗等)、维持血容量、神经保护治疗、中医中药及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