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s-EXOs)来源于干细胞,可能促进创面修复,在修复的所有阶段发挥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减少疤痕形成[1]。本文就外泌体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基础性机制进行综述,报告如下。1外泌体的分子标记物1.1外泌体蛋白质外泌体的平均半径不超过150 nm,其只是细胞外囊泡的组合部分之一。外泌体由多种分子物质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特定的蛋白和核酸,蛋白质是外泌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外泌体蛋白包括:膜转运和融合相关蛋白,如膜相关蛋白、Rab-GTPase和热休克蛋白(HSP),HSP包括HSP60、HSP70、HSP90;四泛素主要包括CD9、CD63、CD81、CD82、CD10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免疫相关蛋白如ALIX和TSG101(外泌体的生物标志物);其他蛋白质如整合素(细胞粘附相关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参与细胞骨架构建);上述蛋白质在外泌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相似文献   

2.
姜可  王权炳  顾京柯  陈虹 《浙江医学》2023,45(19):2124-2128
正畸治疗是由骨细胞、神经和牙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正畸力对牙周组织同时 产生压力和牵张力,从而改建牙槽骨和移动牙齿。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直径为 30~150 nm 具有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的 细胞外纳米囊泡,可包裹 RNA、蛋白质、脂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调节人体基本生理过程及免疫过程。外泌体辅助调节骨改建 在正畸牙齿移动、快速扩弓和正畸保持阶段均有重要作用。但尚无具体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功能。本文就 外泌体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优势及可行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具有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的微小囊泡,直径为30~100 nm,几乎可由所有细胞分泌,含有细胞特异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能把信号分子传递给靶细胞从而改变其生物学功能。目前对于外泌体在肝癌中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外泌体的内容物可以反映其来源细胞的特性,从而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并在人体内广泛存在且获取便捷,故有望成为肝癌检测、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外泌体miRNA在肝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生物学效应及外泌体在肝癌中的相关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李杰  刘世平   《四川医学》2022,43(11):1147-1151
<正>外泌体(exosomes)是由多种细胞在不同生理及病理条件下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一类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小囊泡,直径约为40~160 nm, 其内包含有蛋白质、脂质及多种核酸,在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物质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外泌体广泛存在于人体体液中,参与调节机体的器官发育、免疫应答、信息传递、肿瘤扩散、抗原提呈和神经的生长与修复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2]。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是细胞经过"内吞-融合-外排"等一系列调控过程而形成的细胞外纳米级小囊泡.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中含有大量物质,包括蛋白质,mRNA和microRNA,同时外泌体还可以在细胞间进行穿梭,可能成为细胞间分子信号传递的一种方式[1]。本文就不同类型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的功能进行整理及评述。  相似文献   

6.
龚俊华  游逾  龚建平 《重庆医学》2018,(5):577-579,583
1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概述 随着对EVs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描述EVs的术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常互换使用的“微泡”、“外泌体”和“微粒”等术语已被重新定义[1].现在认为外泌体、微泡和微粒都是属于EVs的亚群,它们共同组成了EVs群体[1].外泌体是起源于多泡体、直径为50~150 nm的匀质小囊泡[2];微泡则是由细胞膜直接产生,直径为100~1 000 nm[3];凋亡小体形态类似细胞碎片,直径为500~2 000 nm[3].在这些亚群的相互鉴别方面,一些蛋白质,如脂筏结构蛋白1、热休克蛋白70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和Ⅱ类蛋白质等,曾被视为区分不同EVs亚群的标记物,然而新近研究表明这些标记物并不具有特异性[4].随着组织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定的分子模式未来将有助于对不同类型囊泡的认识和鉴别,但由于提取技术、鉴定方法及命名学的混乱等原因,现在区分这些亚群仍然很困难.因此,在本文中使用统一的术语“EVs”来特指微泡和外泌体[1].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exosomes)是由细胞分泌直径 40~100 nm的纳米级囊泡状结构,本质为一种脂质双分子囊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内容物为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不管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外泌体可由绝大多数细胞持续分泌,并且存在于几乎所有体液中,是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文章阐明了外泌体的一般特性,详细介绍了外泌体在细胞中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在中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探讨了外泌体作为分子标记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说明了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由细胞自主向外分泌的包含蛋多种RNA、蛋白质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小囊泡,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细胞间通讯等诸多过程。外泌体在寄生虫感染及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且目前外泌体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发现的多种寄生虫源性外泌体其在寄生虫感染致病和免疫逃避中作用的研进展,为其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背景 外泌体广泛参与细胞间交流和信息通讯,不同来源外泌体的靶向性和功能可能有所不同.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骨质疏松骨组织的靶向性目前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某些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损伤的骨组织具有靶向性和修复作用.目的 探索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质疏松小鼠体内的骨靶向性.方法 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乳腺癌细胞(4T1)、肾上皮细胞(293T),提取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利用DiR荧光染料进行外泌体染色,静脉注射至骨质疏松小鼠体内并进行活体、离体外泌体分布的观察,比较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小鼠股骨的聚集情况.结果 活体荧光动态观察显示MSC、MC-3T3-E1来源外泌体在小鼠股骨显著聚集,且在第3天达到聚集高峰.4T1和293T来源外泌体则未观察到聚集.第3天处死小鼠,离体解剖下肢骨做活体成像和股骨病理切片染色,结果证明MSC来源外泌体在股骨聚集最多,MC-3T3-E1次之,而4T1和293T为阴性.结论 MSC、MC-3T3-E1来源外泌体具有骨靶向性,4T1、293T来源外泌体则无骨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血清外泌体数据筛选小细胞肺癌患者核心分子标记物,用于判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预后。方法:从血清外泌体数据库exoRBase中下载健康人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基因表达数据集(检索起止:建库至2021年12月10日),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对由118例健康人群和36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组成的数据集进行分析,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以及MOCDE等多种算法筛选核心分子并利用外部ONCOMINE和GEO数据库中多个数据集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WGCNA)筛选出红色模块与小细胞肺癌发生密切相关,利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等多种算法对模块中基因深入分析,筛选出H2BFS基因作为核心分子。并通过内部数据集验证H2BFS表达与小细胞肺癌发生相关,可以作为有效的血清外泌体分子标记物。同时,外部ONCOMINE证实H2BFS在肺癌中高表达,且在多个GEO数据集(GSE377450、GSE31210和GSE29013)中验证高表达H2BFS患者预后更差。结论:利用血清外泌体数据库并结合WGCNA算法,筛选获得的H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肝癌细胞(Hepa1-6)来源的外泌体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提取小鼠Hepa1-6细胞的外泌体,用透射电镜来鉴定外泌体的外形,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外泌体的标志蛋白CD63和TSG101的表达,使用小鼠Hepa 1-6细胞外泌体冲击树突状细胞(DCs),DCs成熟相关表面分子CD40、CD80、CD83、CD86、MHC-Ⅱ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将小鼠T淋巴细胞和小鼠Hepa1-6细胞外泌体致敏的DCs一起孵育5d,使用CFSE染色标记和流式法来测定共孵育T细胞的分裂增殖情况.结果 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从Hepa1-6细胞的上清液中收集到的外泌体,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膜性囊泡样结构,符合外泌体的典型特征;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小鼠Hepa1-6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表达CD63、TSG101标志性蛋白,不表达细胞色素C;从小鼠Hepa1-6细胞提取来的外泌体致敏DCs,可上调表面MHC-Ⅱ类分子、成熟标志分子CD83和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P <0.05).且随着外泌体浓度的增加,DC表面分子表达增高;同时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 小鼠Hepa 1-6细胞提取的外泌体可促进DC2.4的朝向成熟表型分化,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包含核酸、脂质和蛋白质等内容物.作为 "无细胞治疗"手段,外泌体具有广阔的医学应用前景.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因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表现出的生物学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聚焦牙源性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研究进展,为外泌体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主动分泌的大小均一的囊性小泡,能将内含的特异生物活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mRNA和microRNA等运送至相应的靶细胞,进而介导细胞间物质转导和信息交流。microRNAs(miRNAs)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小RNA单链分子,往往在转录后水平发挥调节作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其中若干miRNAs间接或直接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外泌体源性miRNA分子结构以及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等方面逐一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纲  李焰  谭颖徽 《重庆医学》2008,37(2):196-197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和骨痂改建等.同时也包括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调控作用以及细胞生长因子的骨诱导、分子信号传导作用等,是一个多序列的修复过程[1,2].  相似文献   

15.
外泌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一种细胞外囊泡(EVs),包含蛋白质、脂质、DNA、RNA、miRNA、lncRNA等多种物质。外泌体参与细菌感染过程中的病原识别、抗原呈递、自噬调节、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lncRNA和蛋白质在调节机体抗菌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对几种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外泌体与细菌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由各种类型细胞释放到生物学体液中的胞外囊泡。外泌体首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在细胞间通讯,它内含细胞相关的蛋白质、脂质、RNA分子和循环DNA等重要分子,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而发挥细胞间联络作用。在肝脏中,外泌体由肝细胞、非实质肝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研究显示外泌体参与代谢性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细胞癌等的发病机制,是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也是肝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对外泌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肝脏疾病潜在的诊治价值等做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外泌体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功能及机制。方法 为了探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分为control组(THP-1细胞)、OPM2组(THP-1+OPM2细胞)、U266组(THP-1+U266细胞)、OPM2+GW4869组(THP-1+OPM2细胞+GW4869)和U266+GW4869组(THP-1+U266细胞+GW4869)。提取OPM2和U26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OPM2 exo和U266 exo),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结构,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标志蛋白TSG101、Hsp70、CD9。为了探究外泌体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分为OPM2 exo组(THP-1细胞+OPM2 exo)、U266 exo组(THP-1细胞+U266 exo)和PBS组(THP-1细胞+PBS)。qRT-PCR检测所有组细胞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1,NFATc1)、细胞原癌基因c-Fos、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相似文献   

18.
汪盛平  何雨鲜  梁涛  曹文斋   《四川医学》2021,42(8):846-850
<正>外泌体作为一种多细胞来源的内源性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s),由不同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分泌,其异质性大,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外环境几乎所有体液中。其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DNA、mRNA、miRNAs等)。近年来外泌体miRNAs在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取得较多进展,不断丰富了靶向外泌体治疗心血管病的理论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9.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的膜性囊泡,可携带母细胞来源相关生物分子,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是最小的EVs。大量研究显示,外泌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外泌体在高血压病变进展中的作用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钠、水转运及细胞间信号转导、心血管重构及血管钙化等,在高血压病变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肠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液体中。它们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全身循环将其转移到邻近或远端细胞,参与细胞内和细胞间的通讯。研究发现,外泌体通过免疫调节等方式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但外泌体在IBD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阐述。本文综述外泌体在IBD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探索IBD新的诊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