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7例行腹盆部CT增强扫描的盆腔肿瘤患者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以手术结果为准,分析通过显示供血动脉判断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卵巢肿瘤40例48侧,最大径3.5cm-17.5cm,平均6.8cm,患侧由卵巢动脉(OA)、子宫动脉卵巢支(OB)共同供血18侧,患侧由OA供血12侧,患侧由OB供血7侧,OA供血发生率为62.5%(30/48),OB发生率为52.1%(25/48),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5.4%(41/48)。外生性子宫肌瘤13例18个肿块,肿瘤最大径6.1cm-17cm,平均8.9cm,均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子宫支(UB)供血,5侧OA参与供血,发生率27.8%(5/18),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13/13)。5例乙状结肠癌均为乙状结肠动脉供血,直肠癌19例,6例直肠上动脉供血,11例直肠上、下动脉供血,2例直肠上、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供血,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24/24)。结论 MSCTA能清楚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为盆腔肿瘤的定位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8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显示肿瘤及其供血动脉,从而判断肿瘤的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GIST患者中,肿瘤起源于胃8例,空肠2例,回肠5例,结肠2例,1例来源于肠壁或肠系膜,未能明确其具体起源。MSCTA均清晰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显示率100%(18/18),定位诊断准确度为94.4%(17/18)。结论多层螺旋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高,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是判断GIST起源的主要依据,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Sensation16螺旋CT机,对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SCTA检查及肝动脉DSA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结果:MSCTA共检出变异动脉4支,肿瘤供血动脉25支,肿瘤染色18例,肿瘤血管17例。门静脉癌栓6例,动静脉分流5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MSCTA漏诊1例(肝癌有膈下动脉参与的肿瘤供血)。以DSA为标准,MSCTA在检出肝癌供血动脉方面的准确性为96.2%(25/26)。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变异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16层MSCTA能准确显示腹腔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并使用Syngo CT workplace软件的3D功能进行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SCTA CPR和DSA肿瘤供血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来源、肝动脉变异的诊断效能。结果:以DSA为金标准,MSCTA CPR对肿瘤供血动脉分级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 CPR对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 CPR对肝动脉变异的诊断效能与DSA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 CPR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对肿瘤供血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来源、肝动脉变异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可为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肝脏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对126例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96例,肝脏血管瘤18例,肝囊肿12例。23例有DSA结果对照。结果:96例原发性肝癌中,MSCTA显示肿瘤染色61例,肿瘤血管58例,肿瘤供血动脉53例,24例供血动脉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38例,肝动-静脉分流26例。23例有DSA对照,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18例血管瘤中出现肿瘤血管10例,肿瘤染色18例,5例血管瘤和3例肝囊肿引起邻近血管移位。结论:16排MSCTA能准确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肾上腺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40例患者病灶位于右侧肾上腺21例(52.50%),左侧肾上腺19例(47.50%).病理结果 显示库欣皮质腺瘤13例(32.50%),醛固酮皮质腺瘤18例(45.00%),嗜铬细胞瘤3例(7.50%),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例(2.50%),皮质腺癌4例(10.00%)和肾上腺转移癌1例(2.50%).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正确38例,正确率95.00%;定性诊断正确36例,正确率90.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高,并且具有无创伤、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肾上腺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的应用。方法:42例拟行NSS的患者术前行MSCTA,观察肾脏位置,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肾动静脉、集合系统的关系,肾动静脉的解剖、血管的变异、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并与术中对照。结果:MSCTA检出患者肾动脉狭窄4例,同时显示了患侧多支肾动脉,42例共63支,其中1支肾动脉者26例、2支肾动脉者11例、3支肾动脉者5例;患侧肾动脉主干分支过早13例,与术中所见一致。MSCTA肿瘤血供类型、肿瘤供血动脉来源与术中对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6%和95.2%。结论:MSCTA可直观、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和病变,对指导肾脏手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腹部占位性病变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26例腹部占位性病变行多期增强扫描,重建动脉期数据获得CT血管成像(CTA)图像、静脉期数据获得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研究分两种方法,A方法轴位图像结合MPR图像做出定位诊断,B方法在A方法基础上再结合CTA图像做出定位诊断,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2组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6例病例A方法准确定位18例,准确率69.2%;B方法准确定位25例,准确率96.2%。B方法准确率高于A方法,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作为腹部增强扫描的补充,有助于显示腹部占位性病变的供血动脉及与周边血管的关系,结合MPR图像能够有效提高病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搜集行MSCTA检查诊断为GDA狭窄闭塞的患者22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22例患者中,GDA狭窄10例,4例多发性狭窄均显示前、后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狭窄均显示前动脉弓扩张。GDA闭塞12例,均显示胃网膜右动脉直接与前动脉弓连接,6例全段闭塞者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不显影,前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闭塞均发生于GDA远段,4例前动脉弓扩张,2例前、后动脉弓扩张。结论 MSCTA能清楚显示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HCC)介入治疗的指导、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5例(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48例)HCC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等。观察HCC介入治疗前后肿瘤供血类型与碘油沉积、瘤体大小变化的相关性,以明确治疗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 65例HCC患者共进行MSCTA186次,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9例,肝外供血动脉55支,病灶碘化油沉积残缺26例,病灶明显缩小38例。病灶碘化油沉积、病灶大小变化与出现肝外动脉供血有明显的负相关(P〈0.001)。结论 MSCTA能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病灶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及残存肿瘤活性,对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分别作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患者作了化学位移成像(CSI)序列扫描。结果 MRI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定位、定性的准确性分别为89%和100%。原发肾上腺皮质癌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信号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83%(15例)肿瘤见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与同相位图像比较,反相位图像上5例肿瘤的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结论 MRI能很好地确定肿瘤的起源,观察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以及下腔静脉受侵情况,对原发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和CT两种检查方法对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1例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男220例、女261例,左侧213例、右侧260例,双侧8例。术前进行肾上腺超声和CT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有效性。结果:病理结果:源于肾上腺的皮质腺瘤285例,嗜铬细胞瘤56例,囊肿51例,髓样脂肪瘤26例,神经纤维瘤6例,神经鞘瘤3例,节细胞性神经瘤12例,结核3例,脓肿1例,平滑肌瘤3例,肉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腺癌5例。肾脏囊肿2例,肾脏肿瘤22例,副脾2例,腹膜后平滑肌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95.4%,CT定位诊断准确率93.6%(x2=1.617,P=0.203),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定性诊断率64.7%,CT为89.6%(X2=83.721,P=0.0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超声定位诊断价值基本等同于CT,定性诊断价值远低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疾病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超声、CT或MRI等诊断为肾上腺病变。病变位于左侧46例,右侧41例,双侧2例;瘤体直径1.0~6.5 cm,平均3.2 cm。结果 87例手术成功,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0~275 min,平均(136.2±62.3)min。术中出血20~200 ml,平均(91.0±48.2)ml。无输血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5~7d,平均(6.2±0.8)d。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良性肿瘤,嗜铬细胞瘤2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7例,肾上腺皮质腺瘤42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髓性脂肪瘤7例,肾上腺囊肿6例,肾上腺结核1例,胃后壁憩室1例,脾脏种植1例。发生腹膜破裂4例,瘤体破裂出血1例,穿刺口脂肪液化3例。随诊3~24个月,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功能性肿瘤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需根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严格掌握,重视局部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搜集行MSCTA检查诊断为GDA狭窄闭塞的患者22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结果22例患者中,GDA狭窄10例,4例多发性狭窄均显示前、后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狭窄均显示前动脉弓扩张。GDA闭塞12例,均显示胃网膜右动脉直接与前动脉弓连接,6例全段闭塞者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不显影,前动脉弓扩张,6例局限性闭塞均发生于GDA远段,4例前动脉弓扩张,2例前、后动脉弓扩张。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GDA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不同组织来源的双侧肾上腺肿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双侧肾上腺分别患嗜铬细胞瘤和库欣腺瘤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等资料。结果患者因脸变圆红于外院诊断为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右肾上腺肿瘤,行腹腔镜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血压升高,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术后皮质醇增多症状未缓解,复查血ACTH〈5pg/ml,24h尿游离皮质醇(urinary-free cortisol,UFC)571.32μg;24h尿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22.80μg,肾上腺素2.55μg,多巴胺92.92μg;CT示左肾上腺肿瘤。诊断为库欣综合征,左。肾上腺肿瘤,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腹腔镜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术后1周复查UFC56.2μg。结论不同组织来源的双侧肾上腺肿瘤可以发生,但罕见,治疗应选择双侧肿瘤切除,并保留部分肾上腺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