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我院近年来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29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情况,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急变期CML患者血液学缓解率为28.6%,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0,均明显低于加速期CML患者的73.3%和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主,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水肿、骨骼肌酸痛、乏力、头昏、头痛、皮疹等。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耐受且加速期疗效优于急变期。  相似文献   

2.
王建萍 《首都医药》2011,(18):27-28
目的探讨提高对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为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认识的措施。方法对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经常规化疗未获缓解,建议口服格列卫治疗,因经济条件拒绝。结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变为首发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比较少见,伊马替尼能够使部分慢性粒细胞急变,使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但目前伊马替尼仍较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广泛及长期的应用,若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减少伊马替尼用量,并延长缓解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2例,均予口服尼洛替尼,每次400 mg,每天2次。结果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慢性期为93.75%,加速期为66.67%,急变期为37.50%;完全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58.06%,33.33%,25.00%;部分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80.66%,66.67%,37.50%。血液学不良反应中Ⅲ级血小板减少9例,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各6例,程度轻微,无Ⅲ级及以上贫血发生。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中大多数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控制。治疗过程中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程度较为轻微,患者可耐受,不影响后期治疗。结论尼洛替尼(达希纳)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ML患者16例,其中初诊CML即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7例,诊断CML超过12个月后再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9例,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qd。治疗后3个月通过检测所有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评估疗效,并观察外周血Bcr-Abl/Abl融合基因突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2例患者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 R),2例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2例患者无细胞遗传学缓解;15例患者Bcr-Abl/Abl转录水平<10%,仅1例>10%。16例患者均未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早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86例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分析,所有患者均针对其分期类型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不同分期患者在经伊马替尼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在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率、主要分子学缓解(MMo R)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期患者59均实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4例未实现;慢性期患者中,低危组血液学反应、细胞遗传学反应及分子学反应缓解率上均明显优于中、高危组。三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伊马替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和耐药情况,研究改善伊马替尼耐药的方法。方法:32例Ph阳性进展期CML病人,其中加速期12例,急变期20例,每日口服伊马替尼600或800mg,持续3~9mo。结果:CML加速期病人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和83%,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25%,持续完全血液学缓解病例占25%。CML急变期各类型病人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0%和55%,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15%,持续完全血液学缓解病例占10%。CML急变期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分别为45%和20%,联合化疗与暂停伊马替尼对继发耐药可暂时改善其耐药性,但药物有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伊马替尼对初治或复治的CML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均有效,可作为非移植CML治疗的标准一线方案,伊马替尼治疗CML急变期的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率较高,联合化疗和暂停伊马替尼可暂时改善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期67例,非慢性期23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9例),每天应用剂量分别为400,600mg。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结果:观察截止时,84例(93.3%)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68例可评价遗传学效应,35例(51.5%)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慢性期30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2例),其中31例(88.6%)为遗传学完全缓解(慢性期2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2例)。11例(12.2%)患者发生严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可获得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起效迅速,且不良反应较少,可耐受或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 (CML -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例经α -干扰素、羟基脲联合治疗 (部分结合阿糖胞苷 )发生急变的CML患者 ,口服伊马替尼 2 0 0~ 30 0mg·d-1,维持治疗 18~ 94周。结果 血液学完全缓解 4例 ,部分缓解 2例。细胞遗传学主要缓解 2例 ,改善 2例。不良反应少且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伊马替尼对α-干扰素、羟基脲等联合治疗失败的CML -BC具有较好的近期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50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临床分期等情况给予不同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6.0%,对照组缓解率为76.0%,观察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下肢浮肿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永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08-2809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期间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方法 10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均行伊马替尼治疗,观察患者的遗传学疗效及分子生物学疗效,并检测治疗期间患者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分析其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获得遗传学缓解组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谷浓度为( 1659.64±129.67) μg/L,显著高于未获得组的(794.51±93.62) μg/L(t =9.38,P<0.05);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组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谷浓度为(1618.46±141.32)μg/L,显著高于未获得组的(904.78±80.77) μg/L(t=11.25,P<0.05).治疗期间患者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与遗传学疗效、分子生物学疗效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5(P <0.05)及0.266(P <0.05).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期间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判断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与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 L)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7月新诊断的58例Ph染色体阳性CM L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伊马替尼组和干扰素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效应率、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干扰素联合化疗组(P<0.05)。结论:伊马替尼和干扰素联合化疗都可作为CM L慢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应依据不同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阿糖胞苷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600 mg/d,1次/d,根据病情可适当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20 mg/m2,6 h滴完,1次/d,每月持续输注10 d,若白细胞(WBC)2.03109/L停止输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髓细胞遗传学和血液学缓解率、外周血象变化、ABL1激酶突变率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主要骨髓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分别为35.70%、85.7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1.42%、64.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幼稚细胞完全消失时间和血液学完全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ABL1基因突变率为21.42%,对照组患者突变率为3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患者原发耐药、复发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14%、4.76%、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42%、14.28%、9.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糖胞苷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能够有效提高骨髓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率,降低ABL1激酶突变率,降低患者原发耐药、复发和死亡发生率,且不良反应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伊马替尼400~600mg·d-1顿服治疗不同时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8例,评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18例CML患者中11例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占61.11%,2例患者血液学部分缓解,总体有效率达到72.22%,临床受益率达83.33%。所有患者均出现一种或多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16.67%)、胃肠道反应(38.89%)、全身水肿(27.78%)、肌肉疼痛或痉挛(33.33%)、低热(16.67%)、皮疹(11.11%)。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近期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轻,可作为无法接受骨髓移植治疗的CML患者的首选化疗药物,但其远期临床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采取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远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将我们医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所选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采取数字法加以分组,给予对照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达沙替尼治疗,给予研究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伊马替尼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接受治疗之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持续时间以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中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为其提供伊马替尼治疗具有理想的远期治疗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严红  赵海军 《安徽医药》2014,(5):946-948
目的评价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或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140 mg·d-1口服治疗,评估疗效和耐受情况。结果 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2例CML-CP患者均获得CHR,1例达CCyR;5例CML-BC患者中4例获得CHR和PCyR,1例NR;2例Ph+ALL患者中1例检测到E255V突变,采用达沙替尼治疗达CHR和PCyR,1例诱导缓解时,同时行VDP方案化疗,继发严重感染死亡。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白血病患者可获得血液学甚至细胞遗传学缓解,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入院治疗的18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联合化疗方法,治疗组给与甲磺酸伊马替尼,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22.6%,明显低于治疗组55.3%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3例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分成3组:A组6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B组31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C组28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进行总结和分析。治疗18个月后,分析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缓解百分率(CCyR)、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MMR)。结果 A组治疗3,6,12,18个月后CCyR、CHR和MMR都呈现出上升趋势。B和C组治疗12,18个月时,CCyR较A组有显著提高(P<0.05);MMR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CHR在各时间节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随访期间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伊马替尼相比,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能更快的在患者体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和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且疗效优于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疗效,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 20例CML-CP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800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用药期间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0.0%(18/20例),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80.0%(16/20例),分子生物学缓解(CMoR)率为42.9%(6/14例).不良事件:(1)非血液学毒性,如体表水肿(体液潴留)9/20例,肌肉骨骼疼痛7/20例,关节痛6/20例,头痛3/20例;3个月以后均未发现以上不良反应.(2)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3/20例(3个月)、7/18例(6个月)、3/10例(12个月),血小板减少症9/20例(3个月)、5/18例(6个月)、3/10例(12个月),贫血2/20例(3个月)、2/18例(6个月)、0/10例(12个月),SGOT/SGPT升高0/20例,胆红素升高0/20例.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CP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其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早期,与其清除恶性克隆有关.随正常造血的恢复,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金阿荣 《中国药业》2013,(19):99-10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化学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缓解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1);观察组下肢浮肿、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值得,陆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接收7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 mg·d-1,其中慢性期患者(CP)55例(ECP30例,LCP25例),加速期(AP)15例,急变期(BC)9例。检测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oR)等指标,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截至2015年3月,该院70例CML患者均能耐受伊马替尼。(1)70例CML患者中,初治组的CHR、CCyR、MCyR和CMoR分别为100%、71.9%、80.8%和74.9%,复治组分别为100%、45.8%、79.1%和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低危组的CHR、CCyR、MCyR和CMoR分别为100%、63.7%、78.9% 和56.3%;中危组分别为100%、76.1%、79.6%和47.9%;高危组分别为100%、49.8%、76.3%和4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单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WBC数、Hb水平和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比率预示患者易于达到CHR、CCyR、MCyR或CMoR独立的有利因素,P值分别为0.032,0.024和0.0016。(4)CP(ECP30例,LCP25例):中位追踪为15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获得的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为90.9%,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为85.5%,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为69.1%和完全分子学反应(CMoR)率为63.6%。其中ECP反应率分别为90%、83.3%、66.7%和63.3%;LCP反应率分别为92%、88%、72%和64%。AP和BC:中位追踪为15个月,获得的CHR、CCyR、MCyR和CMoR分别为55%、45%、30%和20%。结论 伊马替尼可以使CML患者获得较高的CHR、CCyR、MCyR和CMoR。无论对于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伊马替尼均可以作为CML的首选分子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