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华锋  林培政 《新中医》2008,40(6):119-120
岭南气候炎热潮湿,常湿邪为患,湿热郁闭或损伤阳气则恶寒,热蒸湿动则发热汗出.阳虚与湿停并见在岭南较之中原更多见.林培政教授运用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湿胜则阳微"的理论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显著,现撷其治疗自汗日久不愈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平素病邪潜伏于体内而不外显,往往在外邪引动或某种诱因作用下逾时发作。伏湿具有湿邪的特性,即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伏湿为伏邪之一,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均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湿邪致病的特点,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祛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对日后脾胃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郑关毅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视伏湿在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祛除在脾之伏湿,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因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八闽地区人群易感湿邪,湿邪伏于体内,在正气不足或外湿的引动下发病,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文章从八闽地区湿类疾病易发,伏湿困脾、虚则病发,伏湿致病、注重潜伏期,治湿重在健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通过赏析经典病案梳理、归纳、总结郑教授关于伏湿导致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3.
韦婧  邵寄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80-180
功能性发热中医辨证为内伤发热,与痰湿郁热、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等有关。本例患者见面色不华,头身困重,胸闷纳呆痞阻,舌红,苔黄腻,脉滑,是为湿邪,气机阻滞,加上脾虚不运而生湿,湿邪留恋,郁而发热,误投滋阴,湿邪更甚,当以化湿为主,兼以清热。  相似文献   

4.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9-200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常常见到内伤发热病,但辨证为真湿假热证的极其少见,甚至在教科书上病机的特殊类型——阴阳格拒中也少有提及。湿邪(阴邪)极盛格拒阳气于外,反而于外部表现为火热内盛——肌肤火灼,满面潮红如妆。笔者治疗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为法则,使湿邪得以从小便利湿、从肌腠胜湿,辅以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使湿去而热退,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重症患者湿邪之生成与病重体衰年老、卧床镇静镇痛、持续静脉输液治疗、过量肠内肠外营养、抗菌药及物理降温过用相关。湿邪对于重症患者的危害,表现在易伤阳气、重浊黏滞、易袭阴位,从而导致发热反复、胃肠功能损伤、肾脏功能损伤等。对于重症患者湿邪之应对方面,应早期识别湿邪,杜其生湿之源,用药重在通阳。  相似文献   

7.
万仁雄  陈志才 《河南中医》2012,32(2):248-248
湿邪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从外而来,正气不虚,脾运虽困,而阳气不虚,形成舌苔的先决条件未失,舌苔可以形成;内湿则因脾阳不足,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阳气已虚,胃中无火,胃湿不能上潮,舌面无苔.故观舌苔可辨内外湿,亦可辨虚实.  相似文献   

8.
曾春晖 《陕西中医》2007,28(7):912-912,929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乃外来之邪,是由于人体所处的生活条件的影响.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及等都可感受湿邪,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湿邪伤人多为兼夹症,兼寒则为寒湿,湿郁化火而为湿热。内湿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腻、生冷、酒酪,或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致津液不得运化敷布,故湿从内生,聚而为患。  相似文献   

9.
郭世亮  郭海涛 《河南中医》2003,23(10):43-43
湿温病所致发热几乎贯穿其整个病理过程。笔者临证当中 ,依据湿热病的传变规律 ,发热特点 ,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治愈了数十例以发热缠绵不愈为主症的湿温病人 ,对此辨治略有感悟 ,兹述于下。1 病因病机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 ,夏秋季节 ,天气炎热 ,湿气上蒸 ,人处气交当中 ,易感湿邪 ;或因汗后毛孔乍开 ,复受雨淋水激 ,使三焦气化水湿之功失常 ,致湿邪停聚 ,郁久化热 ,或劳作后恣食生冷 ,致湿邪内困 ,中阳不运 ,引发本病。个别也有同房后受风所致。吴鞠通指出 :“内不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指出仅有外感而无内伤 …  相似文献   

10.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主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既能养神,又能柔筋。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阳气柔筋的功用,并将其应用于痹证的治疗中。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多为致痹之本,因此很多医家善从滋补肝肾阴精治疗痹证。而笔者认为无湿不成痹,湿邪是致痹的重要因素,湿邪又与阳气有密切关联,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或湿胜则阳微,因此可推断阳气与痹证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而阳气本身也具备养筋之用,唯有散寒祛湿,温补阳气,使阳气通畅、充足,筋脉才得以濡养,则痹证自除。故痹证病机可概括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并提出温阳、通阳的治则,为今后治疗痹证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SARS的证候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ARS的证候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热、毒、湿、瘀、虚既是不同阶段的独立致病因素,又在整个病程中交错互联、相兼为病.疫毒是始动因素,贯穿本病全程;热毒是缘于疫邪侵袭机体,与湿邪交炽而相搏,化火成毒而致热毒炽盛.热毒损伤络脉,致血溢脉外,离经之血不得及时消散,形成瘀血,阻滞络道,血脉不通,遂生瘀毒;瘀则血运障碍,络脉受累突出,"血不行则化为水",水湿闭阻肺络,伤及肺气,使宣降、治节失常.热毒致瘀,瘀毒致湿,疫毒挟湿客于肺卫,外湿与内湿相引,合而为湿毒,困遏气机,损伤阳气.热、毒、湿、瘀互相搏结,耗伤气阴,则气阴两虚.因此,动态地分析辨识热、毒、湿、瘀、虚证候因素的组合和演变,将有助于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地总结SARS的证候演变规律,从而明晰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系统论述了"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源流及发展,其治疗主要针对湿温病,湿困阳气,阳气不得宣散而言。利小便,化湿邪,通阳气即为该法的具体的体现。临证应用时应细心辨证,不可通利太过,以免耗伤阴津。  相似文献   

13.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14.
湿邪致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湿邪具有重浊、黏腻、弥漫等特性,易与其他病邪兼夹为病。从湿与风寒暑燥火热相兼的角度,论述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火)的致病特点:风湿伤关节筋脉,重着郁阻;寒湿损伤脾肾之阳;暑湿伤津耗气并腻滞伤中;燥湿湿困伤津并见;湿热以伤脾胃为主,易阻滞气机;湿火伤中兼火性炎上。  相似文献   

15.
湿盛证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碍气机或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叶天士《温热论》中说:“湿胜则阳微。”湿之为病,本不易出现阴伤的表现。今随师治疗湿盛阴虚患者1例,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7.
身热不扬 ,是温病发展过程的一种热象表现 ,见于湿温病。对于其意义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注为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 ,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亦言 :“湿温潮热 :其特点是身热不扬 (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 ,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 ) ,午后热甚 ,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属湿温病。因湿邪粘腻 ,湿遏热伏 ,故身热不扬 ,午后机体阳气渐衰 ,抗病能力减弱 ,故午后热甚。”两书均以触诊的感觉、体温之高低来解释“身热不扬”之涵义 ,似未能尽其内涵。笔者通过临证观察 ,湿温病初期之发热固可见…  相似文献   

18.
对于湿邪的治疗,中医界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李东垣的那句"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而湿邪为病,往往都会郁阻气机。调畅气机可使气行则湿行,气化而湿化。因此笔者特提出"治湿不治气非其治也",意在突出治气有助于化湿,提醒临床治湿勿忘治气,如开宣肺气、行运脾气等,使气畅而湿散。  相似文献   

19.
湿温治验     
[案一] 患者周某,女,30岁,农民。1982年8月25日初诊。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较显,头重如裹,身重困倦,尤以下肢沉重为主。脘闷不饥,口干不欲饮,小便微黄,苔白腻,脉濡缓,体温37.7℃。此乃长夏之时,湿热入浸(湿重于热)、郁遏卫气、气机不宣所致。卫阳被遏,故恶寒少汗;湿中蕴热、热处湿中,故身热不扬;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故发热较午前为重。湿邪阻滞、清阳失宣,则身重倦怠、头重如裹;湿  相似文献   

20.
张晋  姚怡  周文泉 《光明中医》2011,26(5):903-904
1湿温的概念 湿温是温病之一类型,以湿与热胶结为患的病变。清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引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湿邪伤人有地域性,对于北京而言尚有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