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温下第一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操作简单,出血少,易于推广。本文就14例肝癌病人术中切口选择、肝脏的暴露以及较易损伤的血管(肝静脉、肝短静脉、下腔静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术中对肝脏进行“双合诊”是估计病肝是否能切除和预防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报道用色氨酸清除技术检测犬肝血流量。二室模型比一室模型更准确地反映色氨酸体内代谢过程,计算出的血浆清除率、摄取率、肝血流量都比一室模型准确,肝血流量测定与ICG清除技术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色氨酸无过敏反应,国产,价廉。本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性,是一项较理想的检测肝血流量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针对我院50例接受TAE术治疗的病人,根据胆红素、转氯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测定的结果,分析肝癌TAE术对肝储备功能的影响。对照组50例,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结果:全部病人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4—5倍,大部分肝功能在保肝治疗2w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E组治疗后有5例2w后未恢复,其中3例肝功能持续恶化,直至肝衰竭死亡;而TAI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肝衰。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而TAE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较TAI组严重,虽然大部分为暂时的,短时期能恢复,但要注意部分患者肝衰的存在,以便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8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作色氨酸耐量试验,结果显示16例原发性肝癌全部为明显肝功能损害:F45>7μmol/L(16/16),F/T<0.14(13/13),与肝硬化对照组相似;而肝血管瘤、肝囊肿及转移性肝癌中多为正常,少数有肝炎史者为轻度损害(7/25,3/14,2/3),无F/T>0.14者。这是因为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硬化的基础。提示本试验有助于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别是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B超引导下,切皮作肝穿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21例,疗效满意,无并发症,与手术引流疗法比较,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取得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37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腹部超声(SUG)、CT、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分别检查37、22、12、4例,36例患者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及残腔引流术,其中31例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4例经胆囊管置引流管胆总管减压,1例行Roux-en-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1例内囊摘除术后患者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清理胆道引流术.结果:SUG、CT、MRCP均能准确诊断包虫囊肿,对胆道扩张的诊断率分别为67.6%、77.3%、100.0%,ERCP对胆道扩张、胆总管内包虫内囊和(或)子囊碎片及包虫囊肿与胆管相交通的诊断率均为100.0%.术中胆瘘口缝合的19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残腔胆瘘,而未缝合的17例中8例出现胆瘘, 缝合者平均住院10.9 d, 未缝合者平均住院18 d (P<0.05).结论: MRCP检查对高度可疑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具有诊断准确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该病有确诊意义,而且可对该病术后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治疗.缝合胆瘘、胆道减压是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简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方法,而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注射亚甲蓝是发现胆瘘口的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体内主要由肝脏清除,以往用ICG的清除技术测定肝血流量,都需作肝静脉插管。本文报道了用ICG的清除技术非侵入性的检测犬的肝血流量的研究结果,提示采用药代动力学二室模型计算肝血流量的方法可不需作肝静脉插管,费时少,操作简便,结果较精确,因而方便临床实际应用,是一种较好的定量估价肝血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65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肝静脉及肝静脉主干的长度,并计算它们的变异系数,探讨了选择性肝静脉插管的解剖学因素,为肝内门体分流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5 4例小肝癌的诊断与手术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 10a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 5 4例小肝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无症状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B超、CT发现 2 9例 (5 3 7% ) ,AFP >2 0 μg/L占 46 2 %。 5 4例均行非规则性肝切除 ,其中肝局部切除 36例 ,肝段切除 8例 ,肝叶切除 6例 ,肝切除 +脾切除 +断流术 4例 ,肝叶切除 +门静脉取栓术 3例 ,术后复发再切除 5例。结果 :5 4例小肝癌术后 1、3、5a生存率分别为 98 1%、74 6 %、6 0 2 %。术后 2a复发率为 2 7 3%。结论 :AFP、B超是发现小肝癌的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肝癌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1982~1987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50例,其中手术切开引流27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23例。文中通过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侧重就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之优点谈了看法。认为此种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费用低、手术创伤小、便于掌握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燕  夏成静  江从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05-1507,1520
目的观察高剂量异丙酚对家兔肝血流阻力及肝血流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只成年雄性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异丙酚组11例,输注异丙酚1.2mg/(kg·min)和对照组9例,输注等容量5%葡萄糖液,开腹游离门静脉和肝动脉,行颈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插管。循环稳定后给药,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给药后90min内平均动脉压、门静脉压、肝静脉压,电磁血流仪连续测定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计算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结果给药30min后各时点,异丙酚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肝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以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为主,同期门静脉、肝静脉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异丙酚虽降低肝灌注压,但同时也使肝血管阻力显著降低,明显提高肝脏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2.
血清胆碱酯酶与慢性肝病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瑾滨  徐磊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16-1117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胆碱酯酶(CHE),观察各临床分型肝病、肝组织炎症分级及肝纤维化分期的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方法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对192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活性检测。结果不同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轻度CHE(7730.6±852.4)U/L,中度(6587.5±920.0)U/L,重度(5068.9±813.6)U/L,三者与对照组(8520.3±920.6)U/L比较P〈0.05;肝硬化CHE(2882.1±810.5)U/L,慢性重型肝炎CHE(2583.2±807.0)U/L,两者与对照组比较P〈0.01。肝组织炎症不同分级患者血清CHE分别为G17815.9±925.6,G26888.2±953.4,G35470.6±1088.7,G42604.0±1015.7。G2,G3,G4与G1相比P〈0.05;G4与其它组相比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不同分期病人血清CHE分别为S08043.5±985.3,S16888.2±953.4,S25598.7±1054.6,S33841.2±1179.5,S42518.4±1028.9。S2,S3,S4同S0、S1比较P〈0.05,S4与各期比较P〈0.01。结论血清CHE活性与肝脏病变程度及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血清CHE可用于慢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血清CHE是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93例尸体肝脏肝管的长度、外径和相关危的观测结果,左肝管较右肝管为长(P<0.001);左、右肝管的外径近似(P>0.5),左、右肝管与肝总管的分离角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5).而左、右肝管与身体正中线的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经同体配对比较,t=4.5336(P<0.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肝管的形态学差异,似与临床上左肝管结石多见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中央型肝脏肿瘤无血切肝技术的研究成果:根据脾颈静脉分流减压门静脉系统的常温下狗全肝血流阻断的实验研究,提出犬全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可达45分钟的概念,因而对传统的Heaney无血切肝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使手术操作简化,更为实用及易于推广。近两年采用该研究成果,成功为10例常规技术无法切除的肝肿瘤病人进行了肝切除手术,使我科肝脏切除外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13例,病灶总数16个,采用RFA进行治疗,运用三期螺旋CT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13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3个,3.1~4.0cm9个,4.1~5.0cm3个,≥5.1cm1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3个(100.0%)、7个(77.8%)、1个(33.3%)、0(0.0)。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肝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的BEL-7402肝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鉴定后的Flag-HSS-pcDNA3.0质粒转染到肝癌细胞系BEL-7402中,进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鉴定HSS mRNA和蛋白质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证实HSS基因能在稳定转染的肝癌细胞系中表达,并定位于线粒体中。同时发现在稳定转染细胞中HSS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也均高于野生型BEL-7402细胞。结论 目前已成功构建稳定转染HSS的BEL-7402肝癌细胞系。为深入研究HSS的生理功能提供实验工具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O’Neill等用鼠胎肝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和肝切除后的再生性胞质液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获得满意的效果,说明增生的肝细胞对损伤肝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断乳鼠及人胎肝提取液都含有丰富肝再生刺激因子(Hepatic stimulator sub-stance,HSS)可启动肝细胞的再生。为探讨其应用价值,我们用四氯化碳(CCI_4)复制小鼠中毒性肝坏死模型,观察HSS对鼠死亡率,血清酶及组织学的影响,以评价其对损伤肝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氨磷汀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5例次临床资料,按是否使用氨磷汀分成观察组(254例次)和对照组(231例次),分别检测术前、术后4d和40d时总胆红素(TB)、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结果两组TB、ALT及AST,术后4d均较术前显著增高,术后40d较术后4d显著降低(均P〈0.01);A则术后4d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40d(均P〈0.01)。术前与术后4d比较,观察组TB、AST及A差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术前与术后40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肝功能Child A级时,术前与术后4d比较,观察组TB和A差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ChildB级时,观察组TB、A、ALT和AST差值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 TACE中氨磷汀对肝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肝功能较差时相对明显;但其保护作用有限,对长期肝功能的保护优势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细胞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的表达,并以肝癌细胞和肝细胞为对照.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显示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明显表达,阳性率为(66.07±8.55)%,明显高于肝细胞(9.74±2.6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肝细胞表达荧光强度很弱;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率最高,阳性率达(69.41%±9.10)%.RT-PCK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在肝星状细胞和肝癌细胞中检测到,在肝细胞中未检测到.结论 survivin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有明显表达,可能与肝星状细胞中抑凋亡基因survivin过度表达有关.因此,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可能对抑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鼠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时,肝细胞发生的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 EMT)的变化。方法建立小鼠CCl4诱导H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周2次,分别于第2、4、6、8、10、12周分批处死大鼠。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肝细胞,免疫荧光方法对细胞表型进行鉴定,采用H.E及Massion染色等观察E-钙粘附素(E-cadherin,E-cad)、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 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1, FSP-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定位分析观察EMT蛋白[FSP-1、白蛋白(album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VM)、胶原I(collagen I)、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N-钙粘附素(N-cadherin,N-cad)、E-cad]表达情况。结果小鼠HF时,肝细胞存在EMT现象。H-E、Massion染色及免疫荧光均显示,随着HF的程度加重,小鼠肝上皮细胞标志(E-cad、Albumin)逐渐减低,肝间质细胞标志(N-cad、FSP-1、VM、Collagen I、FN及α-SMA)逐渐升高(P〈0.05)。结论实验性小鼠HF的进程中,肝细胞发生EMT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