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对血清样本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20例患者,根据保存条件分为5组:室温原管组40例,室温原管保存;室温分装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室温保存;4℃原管组20例,4℃保存不分装;4℃分装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4℃保存;-20℃组20例,血清分至EP管-20℃保存。室温原管组中的20例标本和室温分装组、4℃原管组、4℃分装组分别测定即刻、6 h、24 h的IL-6、IL-8、IL-10、TNF-α;室温原管组中的另20例标本用于分析IL-8的稳定性,分别测定即刻、2 h、3 h、4 h、5 h的IL-8;-20℃组测定即刻及-20℃冷冻6个月后的IL-6、IL-8、IL-10、TNF-α。结果 室温原管组中IL-6、IL-10、TNF-α在6 h、24 h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L-8在6 h、24 h结果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通过率分别为5%、0%,假阳性率分别为60%、70%。室温放置2...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西门子BNProSpec全自动蛋白分析仪检测成人新鲜血清补体C3、C4的正常参考区间,探讨不同储存时间和不同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73例体检结果正常者进行空腹采血,分离后的血清在室温放置8h内测定;同时随机抽取70例血清标本置于室温8h内及4℃冰箱24h和48h后进行测定;另外随机抽取40例血清标本置于室温8h内及-30℃冰箱冷冻保存3个月后进行测定。结果 (1)室温放置8h内测定新鲜血清补体C3的正常参考区间为0.747~1.354g/L,补体C4的正常参考区间为0.127~0.352g/L。(2)新鲜血清补体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保存于4℃的血清标本,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补体C3、C4在24、48h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室温放置8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冰箱冷冻保存3个月后的血清标本补体C3水平较室温放置8h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补体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个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实验室血清补体C3、C4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在-20℃保存下生化检验结果变化及混匀对其影响。方法收集的24例患者的新鲜血清进行常规生化检测后,分别置于四组编号相同容量为1 ml的样本管中,一组25℃保存24 h,一组4℃冰箱保存24 h,两组置于-20℃保存24 h(一组未混匀检测,一组混匀后检测),并将四组血清样本的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室温保存24h后,ALT,AST,TBIL和DBIL四项生化指标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初始结果(t=2.130,2.308,2.134,3.286,P=0.042,0.029,0.042,0.003),其余生化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冰箱保存24 h后,TBIL,DBIL的水平低于初始水平(t=2.103,2.089,P=0.045,0.046),其余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冰箱保存24 h的两组血清样本中,未进行混匀的样本血清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8~11.710,均P0.05),而混匀的血清样本的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样本化学成分的均一性在4℃冰箱中不会有所改变,可将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清样本置于其中保存,而-20℃冰箱保存的血清样本的上下层化学成分浓度差异显著,上高下低,而检测前进行充分混匀可保证其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混匀对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清生化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收集的20例患者新鲜血清分别检测常规生化项目后,各自分装于4组编号相同的样本管中,两组置-20℃保存,一组4℃冰箱保存,一组室温保存,24h后检测常规生化项目,对-20℃保存的两组血清,一组不混匀检测,一组充分混匀后检测。结果室温放置24h后血清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除ALT,AST,TBIL,DBIL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冰箱放置24h后血清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除TBIL,DBIL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保存血清,未混匀血清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所有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混匀后血清生化结果与初始结果比较,所有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温和4℃冰箱保存的血清,各种化学成分的均一性不受影响;-20℃保存后的血清,复融后上层血清化学成分浓度明显低于下层血清,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务必充分混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不同保存方式对25项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32名志愿者静脉血,每人10 mL分装于2支分离胶促凝管中,分别置于室温24~25℃和2~8℃冰箱冷藏保存,并于0、2、4、6和8 h后检测,将结果同0 h时结果比较。制备22支儿童混合血清,每支分装8份,1支当日检测,其余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之后每隔1周检测1份。据第1批留取标本1周后采用同样操作制备检测第2批标本,2周后制备检测第3批标本。将3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温下在不同保存时间的乳酸脱氢酶(LDH)和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NEFA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2~8℃冰箱冷藏保存不同时间的尿素(UREA)和NEF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EFA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但其升高程度低于室温,UREA水平则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80℃保存时各项目变异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在室温24~25℃和2~8℃冰箱冷藏保存下,除UREA、LDH和NEFA外,离心后分离胶储存管标本在8 h内常规生化项目结果变异基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分离后儿童血清-80℃冰箱冷冻保存7周,生化结果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及温度对血清胸苷激酶1(STK1)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42例血液标本,分别在室温[(23±2)℃]、4℃及-20℃放置不同时间后再测定STK1浓度,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标本放置室温2h及4℃24h后测定的STK1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放置28d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与放置时间对标本STK1浓度有影响。室温环境下应在采血后2h内完成加样,标本于4℃冷藏最多放置24h,若置于-20℃可较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采集后在不同的分离时间和不同的保存方法下对检测胃泌素-17测定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分别于即刻、2h、4h、8h、24h分离血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胃泌素-17的含量。即刻分离的血清和添加稳定剂的血清用Ep管分装后存放于室温、4℃、-20℃、-70℃环境下,分别连续7d进行胃泌素-17的检测,各组数据均与即刻分离血清组的结果进行比较,P0.05为胃泌素-17稳定的时间。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2h、4h、8h、24h分离血清检测的结果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百分率分别为:17.03%、32.53%、52.06%、64.52%。分离血清组在室温和4℃保存条件下有下降的趋势,-20℃、-70℃保存和添加稳定剂组4d内的结果未见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临床采集的标本应尽早分离血清,分离后的标本适宜低温保存,添加稳定剂、-20℃和-70℃环境下保存是维持胃泌素-17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血标本放置方法及时间对血清葡萄糖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标本放置方法及时间对血清葡萄糖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取40例门诊患者标本于普通真空采血管内,分别在离心后即刻及离心后放置4℃冰箱,2、4、6、8、12、24、48、72、96h测定普通采血管内(测至24h)及吸出血清管内葡萄糖浓度,观察放置时间对血清葡萄糖浓度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普通采血管4℃冰箱放置8h后,血清葡萄糖浓度明显降低,放置12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管4℃冰箱放置96h血清葡萄糖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及吸出血清后放置4℃冰箱2h、48h内测定葡萄糖浓度可不影响检测结果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标本保存温度、时间对止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7月于该院进行止凝血指标检测的患者60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次日早晨空腹抽取2份凝血标本,每份3mL,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后,3 000r/min离心15min,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其中一份血液止凝血指标及DD水平,另一份放入4℃冰箱中,分别于保存2、4、7.5h后上机检测止凝血指标及DD,分析不同标本保存温度、时间对止凝血指标和DD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冰箱保存标本与常温保存标本均能测得止凝血指标和DD,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2、4h的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结果与室温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7.5h的标本PT、APTT、TT、DD检测结果高于保存2、4h的标本和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2、4、7.5h的标本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验科在室温下2h内未能检测的标本应放入冰箱中保存,并在7.5h内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血浆与血清中的差异及放置不同时间检测的稳定性。方法分别以EDTA-K2抗凝管和分离胶管收集42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液,于即刻及放置3h后分离血浆及血清。选EDTA-K2抗凝管立即离心分离血浆后于室温放置1h、3h、6h及2-8℃24h;分离胶管放置30min待血液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于室温放置1h、3h、6h及2-8℃24h,使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分离胶管取血放置30min后离心分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较即刻分离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13.24%,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血放置3h后离心检测血清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取血后即刻离心检测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两者相差12.47%和12.5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后血浆与血清在室温放置1h、3h、6h及2-8℃24h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血浆,分离血清或血浆前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有影响,分离后血浆或血清在2-8℃保存,24h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快速分离血浆标本进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或分别设立血浆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正常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Ⅷ(Ⅷ因子)检测的影响因素,为冷沉淀的质量保证和质控抽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检2020年1-12月制备的冷沉淀30袋,从冷沉淀解冻时间长短、试管材质选择、试剂保存温度、标本保存温度和检测时间等多方面进行Ⅷ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冷沉淀融解时间超过30 min后,Ⅷ因子水平明显减少(P<0.05);3种材质试管留取标本检测显示,塑料与普通试管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膜血凝管Ⅷ因子水平最低(P<0.05);24℃室温保存和冰冻后37℃复苏的试剂,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解后冷沉淀标本,-25℃保存24 h、4℃保存8 h、24℃保存4 h内Ⅷ因子水平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24 h及24℃8、12、24 hⅧ因子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为防止Ⅷ因子活性降低,冷沉淀在37℃解冻时应控制在10 min内,融解后标本使用塑料或普通试管保存,检测试剂可放置于24℃室温保存,冷沉淀融解后标本需要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微量血血清胆红素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微量血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黄疽患儿同时采集微量血3份,即刻离心测定微量血清胆红素后,甲份置于室温下不避光,乙份置于室温下避光,丙份置于4℃左右的冰箱保存,待1h、2h、24h及48h再次测定微量血胆红素。结果置于室温下不避光组24h、48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31.9%和44.5%;室温下避光组24h、48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7.6%、12.7%;冰箱组24h、48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2.6%和3.6%。结论自然光线照射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明显降低.而在冰箱内低温避光保存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下降不明显。因此,如当天不能及时测定的标本应该放冰箱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13.
血标本放置时间与方式对10项血生化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讨论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K 、Na 、Cl-、葡萄糖(Glu)、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抽取30份血标本,每份分3管,1管放置室温(20 ℃),1管血放置冰箱(4 ℃),第3管分离血清放冰箱(4 ℃),分别对其保存2 h、12 h、24 h进行上述各项检测,将各时段测定值与即刻值(凝固20 min,即离心取血清检测值)作为配对t检验,各时段检验值与即刻值之差值作多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 血标本室温放置2 h除CK外其余9项降低,血标本冰箱放置2 h后Cl-降低;12 h后K 增高;24 h后AST、LDH、TP增高;CO2CP、Glu从2 h后开始降低.分离血清冰箱放置2 h后,ALT、LDH、K 、Na 、Cl-、TP降低;12 h后Na 、Cl-增高:24 h后K 、TP增高;CO2CP从2 h后开始降低.以上3种不同保存方式检测值与即刻值比较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标本放置12 h以上,除ALT、CK无明显变化外,其他8项均有变化.结论 血标本离体后会因放置方式和放置时间不同而引起生化检验值的变化,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标本,应根据其检测项目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和适当的保存时间对其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心血管疾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行常规生化检测的患者,每例患者抽取6管血液标本,将其中1管用移液器将血清吸出加入4支冻存管中,分别于即刻、2~8℃冷藏过夜及-20℃冷冻24、72h后检测,另外3管于室温分别放置1、3、6h后检测,剩余2管先在室温下放置6h,随后分别于-20℃冷冻24和72h后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游离脂肪酸(FFA)。分析放置不同时间的血标本各项目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室温放置1h后LDH、FFA呈升高趋势,m-AST、IMA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冷藏过夜及室温放置3和6h后LDH、FFA明显升高(P0.05),m-AST、IMA明显降低(P0.05),6h后LDH、FFA升高更为明显(P0.01)。即刻分离血清并-20℃冷冻24、72h后的LDH、FFA、m-AST和IMA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室温放置6h后再-20℃冷冻24、72h的LDH、FFA检测结果均明显升高(P0.01),m-AST、IMA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标本长时间放置会对LDH、FFA、m-AST、IMA的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凝血全血以及离心后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 h、2 h、4 h、6 h、8 h、12 h、24 h时PT、APTT的结果,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高值)标本PT在2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在4 h,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箱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宜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 h内完成测定;不离心室温放置的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并择时观察室温与4℃下患者动脉血气乳酸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6月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标本276例,即刻检测动脉血气乳酸水平后,分别留置于室温(20~25℃)和4℃恒温冰箱。所有留置标本于30、60、120、180min末择时检测动脉血气乳酸水平,并行两种温度及同一温度下不同时点间比较。结果除30min末外,其余各时点室温(20~25℃)与4℃恒温冰箱比较,动脉血气乳酸水平均升高;室温下,其余各组与及时检测、30 min末比较,动脉血气乳酸水平升高,而180、12、60min末组间比较逐级升高,具有时间依赖性;4℃恒温冰箱下,180min末与其余各组比较乳酸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温或长时间留置患者动脉血气标本,乳酸水平呈升高趋势。及时送检、4℃恒温冰箱保存可提高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存放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该中心血站进行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液标本共45份进行检查,均采集肘静脉血液6mL,抗凝处理制成血液标本,将其分为A、B1、B2、C1、C2共5组进行保存。A组即刻检查;B组在4℃下保存,其中B1组保存8h,B2组保存24h;C组25℃室温下保存,其中C1组保存8h,C2组保存24h。分别检测A、B、C 3组总蛋白、清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钾离子、钠离子及氯离子水平。以A组检测结果为基准,分别比较A组和B组、A组和C组、B组和C组检测结果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检测结果和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结果和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AST、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检测结果和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结果和C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测结果和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检测结果和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检测结果和C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检测结果和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应存放于4℃冰箱或25℃室温条件下密封,且保存时间不宜超过8h。  相似文献   

18.
标本保存温度与时间对血糖和血脂检测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保存温度与时间对血浆葡萄糖、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自愿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的血浆和血清分装,分别放置室温(24℃)、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血浆葡萄糖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结果室温条件下Glu测定值随放置时间而显著降低(P〈0.001),4℃放置2~6h和-20℃保存6d的Glu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HDL-C室温、4℃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和LDL-C室温2h、4℃4h内的检测结果相对稳定,未见差异有显著性。但-20℃6d保存的标本,除LDL-C外,其他血脂3项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有差别。结论4℃条件下保存的分离标本,在2~4h内的血糖和血脂4项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保存温度与时间对血清血脂4项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0名自愿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的血清分装,分别放置室温(22℃)、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结果 HDL-C室温、4℃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和LDL-C室温2h、4℃4h内的检测结果相对稳定,未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20℃7d保存的标本,除LDL-C外,其他血脂3项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有差别。结论 4℃条件下保存的分离标本,在2~4h内的血脂4项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标本的不同保存方法和时间对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分3组。1组采集自愿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离心血浆分别放置4℃冰箱及室温(20±5)℃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标本进行检测;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1例,每7例标本分别在冰浴、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离心,检测血浆ACTH;1组采集自愿者的EDTA抗凝血标本2例,将标本离心后,放4℃冰箱及室温条件下保存,在不同时间点取出一定量上层血浆进行ACTH检测。结果血浆标本、不同时间点离心的标本、离心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的标本,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保存方法组间检测结果在24h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DTA抗凝标本检测ACTH时,标本室温或4℃冰箱放置时,在24h内检测结果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