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紫苏和鸭跖草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分别提取紫苏、白苏和鸭跖草的茎和叶,得到24个提取物,然后用滤纸扩散法测定这些提取物对枯草芽胞杆菌等8种菌株的抗菌活性,发现紫苏、白苏的抗菌活性比鸭跖草强,紫苏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白苏茎石油醚提取物对所测试的菌株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紫苏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抑菌圈直径范围在7.0~11.0mm,白苏茎石油醚提取物抑菌圈直径范围在8.3~14.3mm,是该植物的抗菌活性部位,其抗菌范围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挥发油,经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峰的相对含量。结果:从紫苏、白苏和鸡冠紫苏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32、32和26种化合物,各占其总量的95.5%、92.1%和85.2%。结论:3种紫苏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大致相似,其主要成分都为紫苏醛、栓檬烯、芹菜脑和反式-丁香烯及其衍生物,但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紫苏及其变种的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至  李贺敏  张红瑞  李家美  高致明 《中草药》2013,44(8):1027-1032
目的 构建紫苏属种、变种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准确鉴别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arguta、白苏P.rutescens与其他变种.方法 提取紫苏、白苏及其他变种的DNA,对ITS和sbA-trnH序列扩增和测序,计算物种种内(变种内)种间(变种间)Kimura 2-parameter (K2P)遗传距离.采用最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进行系统发育和鉴定分析.结果 ITS和sbA-trnH MP系统树显示白苏和紫苏的不同地域的样本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3%),紫苏与回回苏构成姐妹群分支(支持率为95%和90%),野生紫苏和耳齿紫苏构成一单系分支(支持率为100%和90%);白苏、紫苏与其他变种间的ITS和sbA-trnH序列遗传距离0.008 21~0.018 18和0.002 38~0.029 31,明显大于白苏与紫苏间遗传距离0~0.001 65和0,大于各变种内遗传距离.结论 白苏和紫苏合并为一个种紫苏;紫苏与回回苏亲缘关系最近,野生紫苏与耳齿紫苏亲缘关系最近;ITS和sbA-trnH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紫苏与其他变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紫苏子和其伪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紫苏子和其伪品的扫描电镜观察许欣荣赵华英陈永林霍德兰宋春泉(山东医科大学济南250012)紫苏原名“苏”,白苏原名“茬”,始载于《名医别录》。紫苏子和白苏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说明我国本草将苏子已分为紫苏子和白苏子应用。但是《中国植物志》66卷[1]将紫苏和白苏合并为一种植物,并选用紫苏一名,拉丁学名均用Perilafrutescens(L.)Brit.。《中国药典》[2]也采用了《中国植物志》的定名。但据国内外研究[3,4]报道:紫苏和?...  相似文献   

5.
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和白苏酮。根据醛、酮类化合物与羟胺试液起加成反应,会失去一分子水,生成稳定的肟的原理,笔者用化学方法测定紫苏油中的紫苏醛和白苏酮的含量,以控制紫苏油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6.
吴建军 《养生月刊》2008,29(7):633-635
紫苏,别名红苏子、香苏、山苏、野苏,<肘后方>中称"赤苏".紫苏是荏类,味道很辛,像桂,所以,<尔雅>中又称"桂荏"或"苏".其处方用名为"紫苏".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种植,性舒畅,能和血行气,叫紫苏是区别白苏的.  相似文献   

7.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苏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历代本草所载紫苏的主流基原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其次是野生紫苏P. frutescens var. acuta(紫色叶型),均不选用“白苏”这一类型。现代化学成分研究也多表明紫苏和白苏具有明显差异,为历代区分使用色紫气香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植物分类上常将二者作一种处理,但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建议选用紫苏(原变种)P.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避免选用“白苏”。紫苏分布广泛,但历代本草中多不记载紫苏产区,或以“今处处有之”描述其产地。紫苏的入药部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包括茎、叶、子,明代医家开始重视其叶、梗、子的区分用药。历代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今接近,紫苏子多“炒研入药”,紫苏梗、紫苏叶主要是简单的净制,在实际生产中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可。  相似文献   

8.
紫苏与白苏药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紫苏水提浸膏和挥发油有显著的解热和止呕作用。种子脂肪油有明显的镇咳与平喘作用,这些作用与白苏相同。水提浸膏或种子脂肪油的急性毒性亦无显著差异,表明白苏可代替紫苏作药用。  相似文献   

9.
2.由囿于“大种观点”带来的问题白苏(荏)和紫苏在古本草中一直作为两个不同的品种来处理,白苏子(玉苏子)和紫苏子现在药材公司都普遍作为两个不同的品种销售。可是《植志》(六十六卷)用同一个学名来处理。这对生产不利,也不符合医药上的特殊要求。白苏子和紫苏子无论在形态上、含油量上以及价格上均有不同,勉强地合二而一,在生产应用上是行不通的,在学术上也是不可取的。以前植物文献和中草药文献以白苏(荏)为原种,以紫苏为变种的处理方法,似乎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紫苏与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存在各种精油类型,除具有特别芳香气味的紫苏醛(PA)型外,还有香薷酮(EK)型、紫苏酮(PA)型、紫苏烯(PL)型、柑醛(C)型,以及不含有单萜烯的苯丙醇类(PP)型。本次报告了以PP型进行nothoapiole生物合成的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1.
RP-HPLC用于紫苏油及其习用品白苏油、野苏油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凯  丁霄霖  张新颖  金维鸿 《中草药》1998,29(3):189-190
本文采用RP-HPLC方法对紫苏油及其习用品白苏油、野苏油甘油酯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利用HPLC分析油脂也为中药材真伪鉴别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泰山野生白苏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与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泰山野生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供试菌种,平板打孔法初步测定挥发油抑菌活性,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白苏叶挥发油已鉴定成分占总量的98.45%,其主要成分有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18.23%)、紫苏酮(18.16%)、戊基苯酚(17.3%)、石竹烯(14.79%)、芳樟醇(7.69%);白苏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0、2.500、0.625、0.100μL/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0.200μL/mL。结论白苏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紫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苏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且大多数均为药食同源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得到了多种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等,具有抗过敏、抗炎、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紫苏属植物的广泛应用,从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作用方面对紫苏属植物的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紫苏属植物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紫苏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三萜类、脂肪酸类、酚酸类、花色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散表寒、行气宽中的作用。紫苏化合物种类复杂,仅通过几个指标成分进行质量评价是不全面的。结合当前紫苏质量控制现状,基于理解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新概念的基础上,从植物亲缘关系、成分与药效相关联、不同加工方法、不同产地及采收期、成分可测性、传统药性、不同入药部位等7个方面预测分析紫苏的质量标志物,将紫苏醛、紫苏酮、紫苏异酮、紫苏烯、芹菜素、木犀草素、花色苷等化学成分作为紫苏质量标志物的预测成分,以期为紫苏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型。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frutescens var.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回回苏变种P.fruteseens var.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16.
林燕华  徐蔚  范世明  韩静  胡娟 《中药材》2018,(4):771-776
目的:以期筛选出太子参的"相生"作物,建立合理的轮作模式。方法:采用土培方法培育2年生太子参,并系统研究紫苏茎叶、薏苡根、金银花、水稻茎叶的水提物对太子参存苗率、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化感效应。结果:在未种植土和连作土的基质下,紫苏茎叶和水稻茎叶的水提物对太子参幼苗的存苗率、苗高、根长、根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都具有化感促进作用,而对太子参幼苗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即紫苏和水稻均是太子参的"相生"作物;薏苡根和金银花的水提物对太子参幼苗的存苗率、苗高、根长、根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都具有化感抑制作用,而对太子参幼苗的可溶性糖、MDA、游离Pro含量及SOD活性都具有化感促进作用,即薏苡和金银花均是太子参的"相克"作物;就综合化感效应而言,紫苏和水稻对太子参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强度为紫苏>水稻。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紫苏-太子参轮作模式,从而减轻太子参的连作障碍现象和解决稻参轮作产生的大面积太子参种植地荒废搁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假苏"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荆芥"作为"假苏"之别名出自《吴普本草》,而"假苏"与"荆芥"等究竟是否异名同物,后世医家观点不一。借助训诂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认为,"假苏""荆芥"等名称是对同一种植物的描述,这种异名同实的现象在汉语中亦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是汉语词汇丰富、精细、表述多样的表现。进一步通过考证文献和整理古汉语植物类中药的命名特点,认为"假苏"实际上就是以"苏"类比进行命名的例子,而荆芥和薑芥的命名亦是如此。同时根据命名中的具象性特点及命名规律,推测这可能是荆芥能取代假苏而作为正名沿用至今的原因。借助训诂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类中药的命名规律,不仅有助于研究植物类中药的历史沿革,还能为拓展植物类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广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感冒,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当感冒发生时,家庭栽种的香草植物紫苏能有效地治疗. 紫苏,原是一种野草,可作蔬菜食用,也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其叶、梗、种子皆可入药,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已广泛地人工栽种.紫苏是一种极为普通而又奇特的草本植物.一般的植物茎为圆形,而紫苏的茎呈正方形.叶子的正面是绿色,背面却是紫色,摘一叶闻一闻,清凉芳香,如果你想种植,根据这个特征,也许你在野外能找到它.它的嫩叶可作蔬菜,可凉拌、煮汤、炒食和油炸,在烧鱼、虾、蟹等腥味菜肴时,放一、两片紫苏叶可除腥味.紫苏籽可做团子的馅,味醇清香.  相似文献   

19.
<正>紫苏子又称黑苏子、铁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果实,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只称为"苏",至清代本草才采用紫苏为正名。历代本草均将紫苏子列在紫苏项下。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曰:"苏,紫苏也,处处有之,以(叶)背面紫色者佳,夏采茎叶,秋采子。"每年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穗,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即可入药。紫苏子全国各地均产,以江苏产量最大,以江宁等地产者质量最佳,为地道药材。紫苏子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具有下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将以下 4种不同科属中药材 :葫芦科植物栝楼 ,桑科植物桑 ,睡莲科植物莲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不同药用部位 ,即用根、茎、叶、果实、种子等的功效进行了分别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