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股蓝参冲剂是以葫芦科植物绞股蓝为主,配合丹参等药制成的复方制剂,经药理实验表明:(1)股蓝参冲剂3个剂量组及连续灌胃3天以上小鼠耐缺氧时间均显著延长,与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2)小鼠连续给药7天,爬杆和游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表明股蓝参冲剂能显著增加小鼠抗疲劳能力;(3)股蓝参冲剂给药7天,对脑垂体后叶素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动物,中、高剂量组一期缺血阳性率依次是40%和20%,与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高剂量组阻断二期缺血的发生,具有明显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MIDAS图像分析系统对30例大肠管状腺瘤(以下简称大肠腺瘤),腺瘤伴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高分化腺癌三组病例的腺体面积(gland area,GA),细胞核面积(nucleus area,NA),核形状因子(nucleus form factor,NFF),核浆面积比(nucleus plasm area proportion,NPAP)以及DNA含量五项参数进行了测定,各项数值均呈依次递增现象,正态分布曲线图显示峰值右移。同时三组病变中NA、NFF、NPAP有明显的交叉现象。结果提示:图像分析系统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鉴别诊断中能提供客观的标准,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植物营养成分的变化,并从牧草营养变化角度寻找最佳放牧组合方式。按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个梯度进行试验设计,在放牧前和放牧结束时测定草地植物粗蛋白质、粗脂肪、NDF、ADF、Ca、P。试验结果表明,放牧前各处理粗蛋白和粗脂肪均较放牧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放牧结束后,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显著(P<0.05),零放牧与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间差异极显著(P<0.01)。放牧前三个处理的NDF和ADF含量不在同一水平上,但仅表现在P<0.05水平上,放牧后,NDF和ADF在各处理下都略有增加,三个处理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放牧前,Ca和P含量在三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放牧后,Ca含量在零放牧和适度放牧间差异显著(P<0.05),P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疲劳对小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与DNA损伤诱导作用。方法:选取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G)和运动后即刻(0SG)、24h(24SG)和48h(48SG)组,每组6只。采用反复力竭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小鼠运动疲劳模型;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观察小鼠心肌细胞形态,用IMI1.0彗星分析软件测定DNA损伤指标;并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24SG组心肌细胞尾部的荧光强度增强,彗星样细胞的出现率明显升高;而在运动后48h心肌细胞慧尾消失。0SG和24SG组DNA损伤各指标显著高于CG组(P<0.001),且24SG组显著高于0SG(P<0.01)。0SG、24SG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CG组(P<0.001),24SG组较0SG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运动疲劳可诱发小鼠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和DNA损伤,运动性氧应激是导致心肌细胞DNA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测定43例行大肠癌根治术的大肠癌病人的空腹血清、癌组织、癌旁粘膜中胃泌素水平。结果大肠癌病人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根治术后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分化腺癌及DukesA期大肠癌组织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明显。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粘膜中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大肠粘膜(P<0.05)。表明胃泌素对大肠癌的生长有调控作用,测定血清及癌组织中胃泌素水平有助于对大肠癌的诊断及指导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发病机理,应用饲菌复合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复制家兔MOF模型,依诊断标准实验组17只动物有12只发生MOF(70.6%)。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动态变化。MOF动物(n=12)实验前血浆VIP含量为20.17±4.45ng/L,实验后1.5h明显升高(43.67±0.35ng/L),超过实验前1倍,相差显著(P<0.05),尔后逐渐下降,72h降至最低值(5.47±2.68ng/L),只有实验前的1/4,相差显著(P<0.05),同对照组(n=6)相差亦非常显著(P<0.01)。结果表明,VIP作为一种重要的胃肠调节肽,对MOF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6周耐力训练及补充多糖提取物对大鼠血清IL-1β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后上清液IL-1β含量、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和血清皮质酮、睾酮含量的影响。方法: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耐力训练组、训练+黄芪多糖组、训练+牛膝多糖组4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不运动,其他3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训练时间由40 min/d逐渐增加到160 min/d。训练+黄芪多糖组每天给予黄芪多糖提取物灌胃(2 g.kg-1),训练+牛膝多糖组给予牛膝多糖提取物灌胃(1 g.kg-1),安静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给予等量双蒸水。6周后取材测试相关指标。结果:6周训练后,耐力训练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PBMC培养后上清液IL-1β含量、大鼠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血清皮质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睾酮含量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5)。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组大鼠血清IL-1β、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5或P<0.01),且与安静对照组水平接近;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或黄芪多糖组PBMC生成IL-1β能力低于耐力训练组、高于安静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组血清皮质酮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1)。训练同时补充牛膝多糖或黄芪多糖组大鼠血清睾酮高于耐力训练组(分别高54.3%和54.4%)、低于安静对照组(分别低21.4%和21.2%)。结论:耐力训练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与血清及PBMC中IL-1β升高和下丘脑室旁核IL-1R表达增加并激活HPA轴有关,补充牛膝多糖、黄芪多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西咪替丁对急性照射小鼠存活率及造血系统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137Cs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两次实验的照射剂量分别为6.0Gy和8.0Gy,剂量率均为1.01Gy/min.每次实验取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523)及33.3?100?300mg/kg西咪替丁组,每组10只.西咪替丁各剂量组于照射前6d灌胃给药,每天1次,照射后5h给药1次;阳性药组于照射前1d灌胃给药1次,照射后5h给药1次.检测8.0Gy照射后30d小鼠存活率,以及6.0Gy照射后30d小鼠外周血象?骨髓DNA含量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结果8.0Gy照射后,模型对照组小鼠于第21天全部死亡,西咪替丁低?中?高剂量组30d存活率分别为50%?20%和30%;6.0Gy照射后第30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明显降低(P<0.01),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P<0.05),骨髓DN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咪替丁高剂量组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P<0.01),西咪替丁各剂量组骨髓DNA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降低(P<0.01,P<0.05)并趋于正常.结论 西咪替丁能提高急性照射小鼠30d存活率,且对其造血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AP—1 DNA结合活性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背部Ⅲ度15%-20%烧伤。分别于伤后2h、4h、6h、12h、24h用vestem blot测定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用EMSAs测定AP—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烧伤后2h JNK1磷酸化程度和核内JNK1的含量显著增加,4h达到高峰,6h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对照组水平,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烧伤后2h AP—1的DNA结合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后AP—1的DNA结合能力逐渐升高,12h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恢复,至24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烧伤早期不仅引起小鼠肝组织JNK1的磷酸化程度显著增强,由孢浆向胞核的转位显著增加,而且引起AP—1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强。揭示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可能与JNK1、AP—1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正常胃粘膜1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5例和胃癌34例进行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21例胃癌(62.4%)和1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的CAG出现非整倍体。S期细胞百分率均值在胃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0.05),CAG组显著高于CSG组(P<0.05),CSG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细胞DNA含量测定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对早期发现癌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123例乳腺癌组织作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检测,其中44例曾做过DNA含量测。结果显示:(1)Ag—NOR计数在各类和各级乳腺癌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2)乳腺癌的Ag—NOR计数与其DNA含量存在正相关性(P<0.05);(3)单纯癌大、小细胞型之间、浸润性小叶癌与硬癌之间的Ag—NOR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4)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Ag—NOR均数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Ag—NOR计数可用于某些乳腺癌型鉴别,并能对从乳腺癌型和级别及DNA含量中所获得的预后指数提供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人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特异表达的新基因cDNA片段在多种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分别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和Northernblot方法检测该基因cDNA片段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结果 组织原位杂交和Northernblot的检测结果均显示 ,在 12例肺腺癌组织中有 6例表达阳性 (5 0 % ) ,在其他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图像分析显示 ,该基因在肺腺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新基因片段在部分肺腺癌组织有表达 ,可能与临床上部分肺腺癌化疗效果不佳及MDR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比分析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肺部空洞形成并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鳞癌(21例)及腺癌(22例)的临床一般资料、肿瘤T分期及CT征象,两组间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鳞癌空洞组在有吸烟史比例、T分期高于腺癌组(P<0.05),而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年龄、肿瘤肺叶分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组肿瘤最大径(57.93±16.43)mm vs(35.55±12.59)mm、空洞最大径(35.52±15.04)mm vs(20.73±11.15)mm及洞壁厚度(21.65±6.72)mm vs(15.36±5.98)mm均高于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组空洞内血管及间隔、边缘磨玻璃密度出现的比例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空洞形成的周围型鳞癌及腺癌在吸烟史、T分期及空洞内征象有差异,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腺癌、鳞癌及间质肉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是否有区别,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肿瘤患者102例(子宫内膜腺癌36例,宫颈腺癌4例、宫颈鳞癌4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5例),以及怀疑有其他盆腔病变的女性患者47例(26例卵巢囊肿、21例子宫肌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盆腔磁共振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及DWI,DWI选择b值为700 s/mm2),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之间以及不同病理类型子宫恶性肿瘤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内膜间质肉瘤及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1.032±0.14) s/mm2、(1.063±0.21) s/mm2、(0.89±0.26)s/mm2、(1.55±0.13) s/mm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腺癌、鳞癌及肉瘤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腺癌与鳞癌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肉瘤、鳞癌与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起源不同的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之间有差异。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腺癌与鳞癌。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量化,对内膜间质肉瘤与腺癌和鳞癌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人端粒酶RNA基因(hTERC)的异常扩增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宫颈病变组织195例,包括慢性宫颈炎33例,CINⅠ级34例,CINⅡ-Ⅲ级37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腺癌61例。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3.03%,CINⅠ级29.41%,CINⅡ-Ⅲ级72.97%,宫颈鳞癌100%,宫颈腺癌91.8%。宫颈鳞癌及腺癌hTERC基因扩增率明显高于CINⅠ级、CINⅡ-Ⅲ级(P<0.05),CINⅡ-Ⅲ级hTERC扩增率显著高于CINⅠ级(P<0.05),但宫颈鳞癌与腺癌hTERC基因扩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ISH技术检测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可作为组织学诊断困难病变的确诊、病变预测及治疗后风险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中c erbB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ABC)对 39例胰腺导管癌c erbB 2基因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39例胰腺导管癌中c erbB 2基因蛋白的表达率为 4 6 1 5 % ,PCNA平均增殖指数为 2 7.5± 1 6 .4 ;c erbB 2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5 ) ,而与临床分期关系不大 (P >0 .0 5 ) ;PCNA增殖指数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 (P <0 .0 1 ) ;c erbB 2 ,PCNA均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c erbB 2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高增殖状态无关 (P >0 .0 5 ) ;c erbB 2和PCNA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预后差密切相关 (P <0 .0 1 )。结论 c erbB 2 ,PCNA是反映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DNA损伤情况,探讨不同工种、工龄与DNA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放射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水平.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主要观察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彗星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结果 放射组的TDNA%,TL、TM、OTM明显高于对照组(F=3.93.P<0.01),不同工种、工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1.83,P<0.05),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放射工作者上述指标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91,P<0.05).结论 所观察医院的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高级别医院略好于低级别医院,而且DNA损伤程度与放射工龄和工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DNA损伤情况,探讨不同工种、工龄与DNA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放射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水平.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主要观察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彗星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结果 放射组的TDNA%,TL、TM、OTM明显高于对照组(F=3.93.P<0.01),不同工种、工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1.83,P<0.05),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放射工作者上述指标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91,P<0.05).结论 所观察医院的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高级别医院略好于低级别医院,而且DNA损伤程度与放射工龄和工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