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安全是针灸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素问·刺禁论》是最早专述针刺禁忌的古代文献,对后世针刺临床安全规范具有深远影响。《针灸甲乙经》中的《针灸禁忌》则是吸收了《内经》的精华,保留《刺禁论》的大部分内容,并重新编排。本文通过对《素问·刺禁论》的剖析,比较《针灸禁忌》中对该内容的叙述,从"形"和"神"的角度阐述了早期古人对针刺禁忌的认识,从人体形态结构、针具与操作、人体神志机能状态3方面强调针刺安全的重要性。提示当时一个较为初步的针刺安全规范正在形成,以期对当代针刺临床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论述颇多,其中《灵枢》有16篇,《素问》有12篇。《灵枢经》开卷即说:“余子万民……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荣其逆顺出入之会”。著书者希望针灸在治疗疾病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又恐针灸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故而《灵枢·玉版》向后人提出警示:“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现将《内经》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做一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朱林贞 《四川中医》1997,15(6):15-15
“刺禁论”篇主要阐述人体有些部位或因某些原因,不适宜针刺。如《素问·刺禁论》指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又说:“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还说:“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刺禁论”篇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了针刺的禁忌:一是内脏禁刺。文中提出了五脏与胆膀胱的针禁;二是在机体气血紊乱的情况下禁刺如大醉。大劳、大饥、大怒、大惊、大渴等情况;三是指出了人体的某些穴位与部位,…  相似文献   

5.
要文主要从《甲乙经》记载的对349个公穴位的排列次序、部位、取法及禁刺、禁灸以及误刺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方面,论述《甲乙经》对腧穴刺灸学的贡献,并对腧穴别名、交会们、脉气所发穴作了统计。  相似文献   

6.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宫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等刺法,都是直指针刺的深浅而言。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  相似文献   

7.
<正>舌针疗法属于微针疗法,通过针刺刺激舌体上特定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舌针疗法的提出起于现代,但是在舌上刺血或者针刺的历史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疟篇》中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倾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继《黄帝内经》后,《针灸甲乙经》、《千金药方》等古籍对舌上刺血或者针刺都有不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生物全息理论及微小针刺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9.
“项丛刺”是我们在学习运用《内经》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针刺法。《灵枢·官针》篇中有九刺、十二刺及五刺等记载,主要阐述了针刺的部位、深浅、轻重、用针多少等使用准则。其中十二刺中的“齐刺”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即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是属于一种多  相似文献   

10.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相似文献   

11.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整理者命名为《?(刺)数》的部分,是关于针刺治法的专篇,为研究中医针灸的传承衍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史料。本文运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的方法,对其中所保存的西汉初期针刺古法进行了钩沉探佚。由此发现篇中所述?脉刺??分刺??刺水?诸种不同刺法之操作要领,及其所用针具之形制,可与《灵枢》记载及考古发现的?九针?相印证;篇中众多早期的针方,则反映了《史记·仓公传》《素问·缪刺论》等篇及汉画像石?扁鹊行针图?中的针刺方法。针刺与脉诊的密切结合,体现了古代经脉医学的?通天?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古人在长期应用针灸疗法与疾病做斗争的同时,总结出许多针灸禁忌规律,特别是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论述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于明·高武所撰著《针灸聚英》中"禁针禁灸穴歌",及《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禁针、禁灸穴位.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古人对解剖、生理知识的理解,决定了其认识的局限性.古人所说的禁针禁灸穴,临床时只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且运用正确的针刺施灸方法,不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古代医家所提出的禁针禁灸穴,我们既要引起重视,又不应被其所束缚.对其所谓的"禁"不能单纯理解为禁用,可理解为"慎"、"小心",只有结合现代解剖和生理知识加以辨证分析,才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和突破.现就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的论述以现代针灸临床应用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曾侠一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51-1551
对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了记载。《素问.刺齐论篇》与《素问.调经论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刺有皮、脉、肉、筋、骨之分。而在《灵枢.官针》篇中,讨论的许多古针法都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范畴。本文就在《灵枢.官针》篇中分析归纳出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古针法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的论述,其中均有“输刺”,但其意各异,在针刺手法和配伍治病上不同。下面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对其异同略作辨析。1 “九刺”法11 含义:《灵枢经·官针》篇谓:“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荥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输(《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属于一种配穴法。12 临床应用121 荥输常法:《难经》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的输穴,又是它本经之原穴,亦即输穴、原穴是同一穴。《难经·六十六…  相似文献   

16.
《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窦默的代表作之一,根据《标幽赋》中针灸禁忌的内容从患者机体状况、四时气候禁忌、经络针道穴法、危重病症色脉不顺、禁针禁灸穴等五个方面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浮刺法又称皮刺、平刺、横刺。是疾病病位表浅时,在皮下或浅薄部位针刺的一种手法。笔者应用浮刺法,治疗多种用深刺等手法不能奏效的疾患,取得较好的疗效[1~4]。现将其理论、手法及临床应用介绍于下:1理论渊源浮刺法《内经》已有全面论述。《灵枢·官针第七》曰...  相似文献   

18.
[原文]犯禁忌而病复。[阎注]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谓大饥、大渴、大寒、大热、大饱、大醉、大虚、大竭、大劳、大困,皆为针家之禁忌。若虚实不分,浅深不及,犯触人神,颠倒四时,其病愈而必复,切须诫之。[补评]针刺禁忌之说,古人十分重视,《内经》中载述甚详。有《素问·刺禁论》中重要脏器与血管所在部的禁忌;和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时的禁忌;有《灵枢·五禁》中形肉脱、大出血、大汗、大泄、新产出血等“五夺”时的禁忌和脉症不符的五种逆证的禁忌;还有《灵枢·玉版》中死期将近的十种重危证的禁忌。晋代皇甫谧的《针…  相似文献   

19.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理《标幽赋》中关于针灸理论的相关论述,主要从针刺取穴特点、针刺补泻方法、针刺禁忌三个方面总结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指导作用,探讨《标幽赋》针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标幽赋》擅长特定穴的应用,重视时间针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善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配穴方法和单式、复式补泻手法,为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何时何穴、运用何种针刺手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标幽赋》中还论述了患者不适合针灸治疗的状况及时间,并明确指出了禁针禁灸穴,强调医者提高自身诊疗技术的重要性,避免失治误治,为针灸临床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标幽赋》针灸理论言简意赅、贴近临床、规避风险、提高疗效,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