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腹腔淋巴结肿大见于多种疾病 ,通常在合并浅表淋巴结长大或其他部位病变时诊断较易明确 ,但若主要或唯一表现为腹腔淋巴结长大 ,则鉴别诊断很重要。以下报告几例典型病例。1 临床资料例 1:患者男 ,70岁 ,干部 ,门诊号 316 2。就诊前半年在老干部常规体检时 ,B超发现腹主动脉周围多个 1cm~ 3cm大小淋巴结 ,因无任何症状 ,未予重视。 1月前复查 ,行腹部CT ,腹腔淋巴结情况同前 ,疑恶性淋巴瘤来院就诊。病后不发烧 ,不消瘦 ,精神食欲佳 ,二便正常。查体 :神志清醒合作 ,全身浅表淋巴结阴性 ,头颅五官正常 ,心肺正常 ,腹部未扪及包块 ,…  相似文献   

2.
刘瑛  叶枫  屈东  吴宁 《癌症进展》2006,4(2):131-135,162
目的分析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的CT表现,认识其较为少见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侵犯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在增强CT呈环形强化的影像特点,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结果呈环形强化的淋巴结依次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n=8),髂血管周围(n=8),腹腔(n=6)及肠系膜(n=3)。环形强化淋巴结的短径2~10cm(平均4.2cm)。9例淋巴结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5例淋巴结孤立或孤立为主。13例同时有其他均匀强化的淋巴结,仅1例淋巴结全部为环形强化。11例强化环的形态规则、厚度基本一致,3例不规则、薄厚不一。13例强化环的密度高于肌肉,1例等于肌肉。11例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内部密度不均,低于与等于肌肉密度区并存。结论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时主要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髂血管周围、腹腔及肠系膜,常与均匀强化的淋巴结并存,以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强化环形态规则且密度多高于肌肉,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多均匀且低于肌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的大小不同,探讨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PTC患者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验证实为PTC的209例患者的术前CT和超声图像。根据PTC原发肿瘤的大小分成3组:肿瘤直径<1 cm组99例,1~2 cm组68例,>2 cm组42例,比较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术前颈部淋巴结评估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CT联合超声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高准确度、高敏感度、低特异度,但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较低;当肿瘤较小时(<1 cm),超声比CT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当肿瘤较大时(≥1 cm),CT比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但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的转移有较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对于术前PTC病灶≥1 cm的患者,CT检查在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超声。当原发灶较小时(<1 cm),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方面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4.
患者刘××,女,55岁。4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包块约小指头大小,1年前右乳肿块长大并发现右腋窝肿块,8月前在当地医院行右腋窝肿块切除,未送病检。术后不久右乳肿块迅速长大,右腋窝再次出现肿块,于1995年10月9日入院。查体见在乳肿块约5cm×4cm,表面皮肤有明显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右腋窝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约4cm×3cm大小,活动度差;左乳腺内未扪及肿块;左腋窝可扪及两枚淋巴结,其直径各约1.5cm。B超未见肝占位病变,胸片未见异常。行右乳癌简化根治大(Ⅰ式),左腋窝淋巴结局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侧孔腺单纯癌双侧腋窝淋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28例,将其超声表现分三型Ⅰ型胆囊壁局灶肿块型;Ⅱ型胆囊形态完全消失,胆囊窝实性肿物型;Ⅲ型胆囊壁弥漫增厚型.分析胆囊癌对邻近器官侵犯、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89.3%.Ⅰ型7例肝转移2例,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Ⅱ型8例肝受侵6例,肝转移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3例;Ⅲ型10例肝受侵7例,肝转移5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28例胆囊癌血流显示率为28.6%(8/28),最大流速14.7~28.8 cm/s,RI 0.65~0.83.结论Ⅱ型与Ⅲ型肝受侵率较Ⅰ型高,Ⅲ型肝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率较Ⅰ型和Ⅱ型高,超声扫描不仅能检出原发肿瘤,而且能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转移,为判断能否手术及合理制订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彩超扫描有血流信号时能增强对胆囊癌的诊断信心,但在没有血流信号时,不能完全除外胆囊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胃癌术后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162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复发转移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诊断,34例腹腔积液中有15例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细胞病理学证实,31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162例中63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76例(46.9 %),腹膜转移34例(21.0 %),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31例(19.1 %),肝脏转移31例(19.1 %),其他部位发生率均<10 %。在7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7例(48.7 %),胰周淋巴结转移24例(31.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19.7 %);其中97例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56例(57.7 %),48例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9例(60.4 %),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64.7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残胃和(或)吻合口、腹腔淋巴结及腹腔、盆腔的种植转移, 腹腔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为肝、肺、脑、椎骨、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等。胃癌术后的治疗应以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进行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联合局部区域的放疗。预防性放疗的范围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相似文献   

7.
腹腔恶性淋巴瘤31例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佩娟  郑作深 《癌症》1995,14(1):71-71,75
腹腔恶性淋巴瘤31例的误诊分析钟佩娟,郑作深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529070腹腔恶性淋巴瘤是指淋巴瘤病理过程首先发生于腹腔内淋巴结或腹腔内器官的淋巴组织,但亦可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淋巴瘤[1]。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易早期诊断。本文报告1985年2月~1...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Y  Zhao C  Xie CM  Lu LX  Sun Y  Han F  Wu HB  Cui NJ  Zeng ZY  Lu TX 《癌症》2006,25(5):521-525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1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胃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一旦发现多为中晚期,根治术淋巴结转移率高,手术难以再行切除。我们采用腹部mCO放疗配合大剂量顺铂腹腔内化疗,取得一定的疗效。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我科自1992年1月一1996年1月收治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4O-65岁,平均56岁。发病时间距胃癌根治术最长2年,最短半年。手术类型:毕1式ed例,毕11式10例。术前诊断11期50例,Ill期20例。术后病理均为腺癌。就诊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有3例腰痛;l例出现阻塞性黄疽在外科行胆管改道术。腹部B超或CT发现胃周、肝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自1986年~2001年,我科治疗直径≤2cm的原发性小肺癌24例,其中21例在我院就诊时发现包块≤2cm,另外3例患者在外院就诊时包块≤2cm,由于漏诊和误诊等原因,到我院就诊时包块进展到3cm~4cm。手术前全组病人均进行X线摄片、CT、支气管纤维镜、B超检查,少数患者进行骨扫描和脑CT。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19例行肺叶切除,均切除了隆突下和纵隔淋巴结;5例行局部切除。所有患者无手术和住院死亡。1996年前的17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2.4%(14/17),其中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诊断Ⅱb期)。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小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预后。但小肺癌不完全是早期肺癌,在发现后经手术治疗时一些患者已有微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对这类患者应当进行恰当的化疗。  相似文献   

11.
评价实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期间,46例经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内气管旁肿块(≥1 cm)的患者行EBUS-TBNA的资料(其中临床拟诊为肺癌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25例,纵隔和/或肺门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21例),统计实时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率。结果:46例患者中,其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38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结炎3例,结节病1例,淋巴瘤1例。46例患者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34例,淋巴结核2例,淋巴结炎3例,结节病1例。38例肺癌患者共穿刺48组淋巴结,1例气管旁肿物,其中经EBUS-TBNA诊断为肺癌34例,假阴性4例,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6.7%,诊断率为87.0%。EBUS-TBNA过程安全,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一过性发热。结论:实时EBUS-TBNA,并发症少,可在门诊进行,且诊断率、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高,是诊断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当常规支气管镜未能取到阳性病理结果时,亦可尝试通过对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或肺内肿块行EBUS-TBNA来诊断。   相似文献   

12.
1984年至1994年间本市区在切除的5026例阑尾标本中,共发现6例原发性阑尾腺癌其中5例为粘液性腺癌。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例1,男,48岁,反复右下腹痛5年加重伴右下腹包块半年、查体:右下腹包块10×10cm压病、钡灌肠示回盲部轻度圆弧形压迹。手术见回百部8×9cm囊性肿物,表面光滑,局部淋巴结大且硬,未见阑尾及系膜,行回百部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病理诊断阑尾粘液囊腺癌,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后5一Fu腹腔化疗,随访至今5年仍健在。例2,男,63岁,右斜疝修补术中打开疝囊,随同腹水溢出大量胶冻状粘液,疝囊及附近有散在细小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部位及规律,为术后预防性放疗靶区设计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130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其腹水28例中10例有细胞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27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活检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 130例中多部位复发和转移53例,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27例,腹膜转移28例,肝脏转移22例,胰腺转移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0例,腹壁切口和引流口转移8例,盆腔种植5例,肺转移6例,脑转移5例,骨(主要为椎体)转移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9例,其他少见转移8例.6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5例,胰周淋巴结转移16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77例原发胃底或贲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33例,40例原发胃体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13例原发胃窦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 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残胃或吻合口、腹膜、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因此胃癌术后预防性放疗应包括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部,放射野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并且须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14.
庄翔  林获 《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15-216,222
目的:探讨小肺癌的临床诊治。方法:自1986-2001年,我科治疗直径≤2cm的原发性小肺癌24例,其中21例在我院就诊时发现包块≤2cm,另外3例患者在外院就诊时包块≤2cm,由于漏诊和误诊等原因,到我院就诊时包块进展到3cm-4cm,手术前全组病人均进行X线摄片,CT、支气管纤维镜,少数患者进行骨扫描和脑CT,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19例行肺叶切除,均切除了隆突下和纵隔淋巴结,5例行局部切除,所有患者无手术和住院死亡,1996年前的17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82.4%(14/17),其中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诊断Ⅱb期),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小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改善预后,但小肺癌不完全是早期肺癌,在发现后经手术治疗时一些患者已有微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对这类患者应当进行恰当的化疗。  相似文献   

15.
裴建遇  王强  王元和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6(4):347-348,358,35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腹腔化疗时联合应用善得定诱导腹腔淋巴化疗临床应用。方法:对34例胃癌患者术中行卡铂腹腔化疗19例(对照组),卡铂+善得定诱导腹腔淋巴化疗15例(实验组),手术中不同时段内分别取门静脉血和癌旁淋巴结标本,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本的铂浓度。结果:两组间门静脉血铂浓度无明显变化;1-2小时两组间淋巴结样本铂浓度相比无差异(P>0.05),3小时实验组淋巴结样本铂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腹腔化疗时联合应用善得定可促进化疗药物增量进入腹腔区域淋巴系统,诱导腹腔淋巴化疗。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8岁。因腹胀、左上腹疼痛半月于lop年10月8日就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助下2cm,剑下5cm,质软,叩击痛(+),腹部未们及包块,移浊(-),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肝功n正常,Gpp稍高,两对半均阴性,Th、A/G、DBIL、r-gr、CHE、CEA均正常,AFP526ng-thewt。胃镜:浅表性胃炎;B超:肝脏稍大,结构清晰,见大小不等3个实质性回声增援影;腹腔淋巴结3-5个0.8cmxl.0cm-1.0。mxl.5cm肿大;肝扫描提示多个放射性分布稀疏区,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转至原藉几家医院就诊,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薄层多平面重建图像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2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的术前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测量淋巴结的长径、短径,计算出直径比(短径/长径,将淋巴结直径比≥0.7视为圆形淋巴结),同时观察淋巴结有无环形强化、成簇分布、边缘模糊等影像学特征,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短径≥1.0 cm作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敏感度为23.6%,特异度为98.6%,约登指数为0.22。以短径≥0.8 cm作为转移淋巴结诊断标准,对于短径<0.8 cm的淋巴结运用直径比≥0.7作为诊断转移的标准,诊断效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82.9%,约登指数为0.67。以淋巴结有“环形强化”或“边缘模糊”征象作为诊断标准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2%、89.4%。结论用较小的短径作为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能提高诊断效能;直径比有助于提高CT术前诊断转移淋巴结的价值;边缘模糊、环形强化可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在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在晚期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地位。方法: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综合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瘤120例,其中Ⅲ期103例,Ⅳ期17例。病例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或加阑尾)切除术;另外,34例清除了盆腔腹膜,9例切除了部分直或乙状结肠,5例切除部分小肠,3例切除右半结肠;120例中81例清扫了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其中54例淋巴结癌转移。术后用FPM(5-FU,DDP,MMC)化疗方案腹腔和全身化疗。结果:经逐年随访,120例中可随访5年以上者96例,60例生存,总的5年生存率为62.50%。盆腹腔内残留肿瘤<2cm淋巴结清扫者5年生存率为76.19%(48/63),非清扫者为57.14%(12/21),P<0.05;淋巴结癌转移者清扫后5年生存率75.00%(30/40),淋巴结非转移者为78.26%(18/23)。结论:腹 膜后淋巴结清除对减少淋巴结转移灶的远期复发,远处转移和提高5年以上远期疗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第63届胃癌研究会议1994年7月15日在滨松市召开,举办单位是日本读论医科大学。现将大会主题之一胃粘膜癌与转移介绍如下:一、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东京座研究会医院)在1120例(1966年一1990年)胃粘膜癌病人中淋巴结转移16例问.4/),胃安部、体部和贲门分别为5例、Ic例和1例。肉眼所见均为凹陷型,直径大小平均6cm,大于4cm有15例。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nl和n。分别是为14例和2例。小结:胃粘膜癌的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有:()病变>4cm或<4cm伴有溃疡疤痕;(2)凹陷型;(3)低分化或印戒细…  相似文献   

20.
王强修  寇仁业 《实用癌症杂志》1993,8(3):186-186,190
病理资料切除食管长3.0cm~7.0cm,平均4.3cm。9例中,肿瘤位于食管中段者3例,下段者6例,镜检诊断均为鳞癌,其中,低分化鳞癌6例,中分化3例。肿瘤侵达深肌层3例,侵达纤维膜6例。3例伴纵隔淋巴结转移,最长者6.8cm。转移灶位于胃体4例,胃底5例。镜检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低分化鳞癌6例,中分化3例。讨论食管癌的淋巴转移与其淋巴引流是一致的,但因食管癌存在着双向和跳跃转移,发现胸部食管癌胸腔内淋巴结无性转移,而腹腔内淋巴结有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