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肺泡液体增多是急性肺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而修复受损的肺泡-毛细血管膜屏障是减轻肺水肿的有效途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肺泡液体的清除作用。 方法:采用改良的Peister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制成单细胞悬液。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急性肺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成功造模1 h后,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细胞数1×106个),对照组和损伤组同法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在尾静脉注射后6,24,48 h,检测肺泡液体清除率、肺水含量程度测定,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与结论:肺水含量程度测定湿干比肺损伤组在24 h点与其他组比明显升高(P < 0.05);细胞移植组湿干比在各时间点与肺损伤组比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在各时间点肺泡液体清除率与肺损伤组比明显升高(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肺损伤组6 h点表现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24 h点加重;细胞移植组6 h点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较肺损伤组轻,24 h点继续减轻,48 h点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能修复受损的肺泡-毛细血管膜屏障从而增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液体清除。  相似文献   

2.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报道指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多种疾病中被证明有疗效,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在肺纤维化模型中也有应用。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博莱霉素A5所致大鼠肺泡炎和早期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方法:收集Wistar雄性幼鼠的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分别进行DAPI标记。21只Wistar雌性大鼠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A5制作肺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处死大鼠,取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和纤维化情况;荧光显微镜下检测DAPI标记细胞;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 结果与结论:①在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肺组织冰冻切片中均见到DAPI标记的外源细胞。②模型组肺泡炎最严重,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组肺泡炎最轻,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模型组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最多,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治疗最少,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骨髓间充质样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可定植于损伤肺组织,并能有效阻止博莱霉素A5诱导的大鼠肺泡炎和早期纤维化,前者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是否能迁移、分化及存活,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其存活。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DAPI标记细胞。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30只新西兰大耳兔抽签法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点注射体积30 μL。分别于移植后10 min,3 d,4周时各组各处死5只动物。取心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是否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和α-肌动蛋白。 结果与结论: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方向一致,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Ⅰ、α-肌动蛋白均为阳性。说明缺血心肌内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局部微环境的刺激下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肺脏含有多种内源性干细胞,分别为来源于内胚层或中胚层的前体细胞,阐明肺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有助于了解其在肺损伤中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肺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表面标志、分化功能等生物学特性,探讨其对肺损伤鼠的干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与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10/2007-08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三四周龄C57BL/6雄鼠,用于分离培养肺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清洁级6~8周龄C57BL/6雌鼠20只,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0只/组。 方法:分离雄鼠肺组织,Ⅱ型胶原酶消化后,Ficoll法离心,收集界面层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肺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接近70%~80%汇合时消化传代。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小鼠按20 mg/kg腔注射马利兰抑制骨髓干细胞的迁移后,均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入5×105个肺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射100 μL PBS。14 d后取材,制备肺组织石蜡切片。 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培养的肺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免疫表型、基因表达、分化潜能、集落形成能力以及静脉移植减轻肺损伤效果。 结果:小鼠肺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在体外能够长期培养和快速扩增;其细胞免疫表型为Sca-1+,CD44+,CD29+,CD105+,CD54+,CD34-,CD45-,CD11b-,c-kit-,CD31-;不表达肺泡上皮细胞标志表面活性蛋白C、水通道蛋白5、clara细胞分泌蛋白,胚胎干细胞标志Oct-4和Nanog基因在培养扩增的细胞中持续表达;能够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表达表面活性蛋白C的肺泡2型上皮样细胞;集落形成率约3%;经静脉输注后,细胞移植组肺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较模型对照组减轻,Masson染色显示只有少量血管周围呈阳性,且经骨髓抑制处理后已接近正常肺组织。 结论:体外培养的小鼠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快速扩增,可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方向分化;静脉移植后有助于肺组织修复、减轻肺损伤和纤维化程度,且骨髓抑制不影响肺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以往认为主要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关,近来研究显示旁分泌、抑制心室重构尤其是细胞外胶原重构对心功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7只,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取2只兔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余55只兔取10只作为正常组,4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共30只成功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兔心肌梗死后7 d,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106个细胞),盐水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造模后饲养5周。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及测量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测量Ⅰ/Ⅲ型胶原比值。 结果: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有序;模型组和盐水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心肌梗死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下降(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下降(P < 0.05)。 结论: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肌梗死区定植,通过减少胶原形成、改善胶原结构来抑制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多是研究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还知之甚少。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每只兔子的椎间盘被分为3组,即空白组(L1~2)、生理盐水组(L2~3)、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L3~4,L4~5,L5~6)。空白组不注射,生理盐水组髓核内注射生理盐水25 μL,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注射1×109 L-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混悬液25 μL。移植后1,2,4,6,8周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数量。 结果与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2,4,6,8周标本切片,髓核内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移植后6,8周的荧光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移植后1,2,4周(P < 0.001)。提示移植后8周以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兔椎间盘内存活。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对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化途径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肝细胞等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目的:观察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分化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06在兰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地点完成。 材料: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7只,取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随机分为3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15只、肝损伤细胞移植组14只、肝损伤盐水对照组13只。 方法: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含(1.5~2.0)×106个细胞;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结果:与造模后24 h比较,移植后2,3周肝正常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 > 0.05);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 < 0.05),肝功能恢复较好。与肝正常细胞移植组比较,肝损伤细胞移植组Brdu+细胞数明显增多(P < 0.01),多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但随着时间延长BrdU+细胞数逐渐减少。 结论: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并能够在受损肝脏及正常肝脏中定植分化,且定植与分化的程度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病及其器官组织损伤与细胞凋亡和坏死有关,而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修复领域已初现成效。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兔受累脏器组织细胞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组建立两次打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动物模型,进行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经股动脉移植,并设立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组织切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动物模型宿主内的存活情况,RT-PCR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凋亡因子Apaf-1在心、肝、肺重要脏器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兔肝、肺脏器组织内有慢病毒转基因标记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心、肝、肺中均有Apaf-1 mRNA表达,且模型对照组心、脾、肾Apaf-1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而实验组兔心、脾、肾组织中Apaf-1 mRNA表达下降。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植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兔的受损脏器组织内,并下调Apaf-1 mRNA的表达,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望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支架或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复软骨缺损,但是研究中发现较大块的缺损修复效果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基因转染后的干细胞能够不断的释放生长因子有可能够为软骨缺损研究带来突破。 目的:进一步验证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会促进体内兔软骨修复。 方法:从兔骨髓内分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感染的方法将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实验组移植转染后的细胞;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移植细胞。术后行组织学检测及组织学评分分析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体内修复过程中,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再生。透明软骨填充了软骨缺损区,并且深部区域显示了软骨下成骨。透明软骨的重建区域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组织学评分实验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空白组。提示转染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和提高关节软骨的改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Beca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do not secrete sufficient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the use of exogenous BDNF could improve microenvironments in injured regions for BMSCs differentiation. OBJECTIVE:To analyze recovery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following BMSCs venous transpla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onsecutive injections of BDNF. DESIGN, TIME AND SETT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Central Laboratory of First Hospital and Anatomical Laborator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04 to May 2006.MATERIALS:Human BDNF was purchased from Sigma, USA. METHODS:A total of 44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model (n = 8), BDNF (n = 12), BMSC (n = 12), and BMSC+BDNF (n = 12) groups. Spinal cord (L2) injury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dropping method. The model group rabbits were injected with 1 mL normal saline via the ear margin vein; the BDNF group was subdurally injected with 100 μg/d human BDNF for 1 week; the BMSC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1 mL BMSCs suspension (2 × 106/mL) via the ear margin vein; and the BMSC+BDNF group rabbits were subdurally injected with 100 μg/d BDNF for 1 week, in addition to BMSCs suspension via the ear margin vein. MAIN OUTCOME MEASURES:BMSCs surface marker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BMSC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as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histochemistr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recovery, as well as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were respectively detected by Tarlov scor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retrograde tracing, and hematoxylin & eosin staining methods at 1, 3, and 5 week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RESULTS:Transplanted BMSCs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al-like cells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at 3 and 5 week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damage improved following BMSC + BDN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DNF or BMSC alone (P < 0.01 or P < 0.05). CONCLUSION:BMSCs venous transpla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BDNF subdural injection benefits neuronal-lik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 of injured spinal cord compared with BMSCs or BDNF alone.  相似文献   

12.
背景:RhoA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肥大。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选取42只雌性SD大鼠结扎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成3组。干细胞组, 干细胞+法舒地尔组梗死心肌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同时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梗死组不干预。4周后,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分析心功能变化,SRY-PCR检测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Western-Blot检测RhoA蛋白表达,并进行病理观察。 结果与结论:与梗死组比较,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减小(P < 0.01),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P < 0.01),其中干细胞+法舒地尔组变化幅度优于细胞移植组(P < 0.05)。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基因有SRY表达,梗死组未检测到基因SRY。干细胞+法舒地尔组RhoA蛋白表达水平较梗死组、干细胞组显著降低 (P < 0.05)。病理观察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心肌修复优于梗死组,干细胞+法舒地尔组较干细胞组明显。结果表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以及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减少心室扩张程度,两者联合情况下效果最佳,对心肌梗死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II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 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 < 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 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外周静脉注射移植、冠状动脉移植以及心肌内注射移植,但存在迁移缺少靶向性,价格高昂等局限性。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血管新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提取兔骨髓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扩增、鉴定,并标记。将5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手术组。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再随机分为3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模型对照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5周后,取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BrdU染色、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夹心酶联免疫法、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结果与结论:穴位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梗死区,并可以在梗死区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与模型对照组及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使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诱导梗死区及周围组织血管新生,其机制是刺激心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上调。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组织中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无上调趋势,因此推测,血管新生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未知因素诱导。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nimal experiments have confirmed th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 transplantation can serve as a treatment for epilepsy. OBJECTIVE: BMSCs derived from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mice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of epileptic rat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record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analyze survival and migration of BMSCs, and validate the effect of BMSC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from March 2005 to February 2006. MATERIALS: Homozygous C57BL/6CrSlcTgN (acr-EGFP) OsbC 14-Y01-FM 131 mice, 8-12 weeks of age, were selected for preparation of cell suspension.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selected for establishing epilepsy models. METHODS: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n = 8), model (n = 8), normal saline (n = 24), and BMSC (n = 24). In the model, normal saline, and BMSC groups, epilepsy was established with penicillin (3 × 10^7 U/kg i.p. ×7 days). Rats in the BMSC group received a BMSC suspension derived from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mice into the fight hippocampal CA1 region. Rats in the vehicle contro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into the hippocampal CA1 region.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was used to monitor brain activity. Survival and migra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BMSCs was observed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t 1, 2, and 4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In BMSC group, fluorescent cells were observed at the transplantation site and in the adjacent tissue, as well as in the tissue surrounding the needle tract, indicating the migration of implanted cells. Fluorescent cell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vehicle control group.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of the control animals exhibited 7-9 Hzα waves, with a wave amplitude 〈 50 μV. In the model and vehicle control groups random spike-and  相似文献   

16.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早期许旺细胞尚未大量分裂增殖,此时由于解剖连续性的中断,通过轴浆逆向运输提供的营养因子骤减,缺乏神经营养因子支持的神经元有可能死亡,从而使周围神经不能再生或再生乏力。 目的:观察植入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去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成4组:去细胞神经组,移植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自体神经组,移植自体神经。术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的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及形态学观察明显优于移植单纯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的效果,而与移植自体神经修复结果相似。说明经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具有许旺细胞的部分功能,可作为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的种子细胞,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研究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移植对颅内疾病的治疗,对植入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成活、分化、迁移、结构重建等了解有限。 目的:探讨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分别向损伤区局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无钙镁磷酸缓冲液。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和8周进行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情况,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8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髙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术后4周脊髓损伤处发现有神经纤维。证实通过损伤后立即局部注射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大鼠脊髓损伤区,细胞可在损伤区存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从而促进脊髓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并促进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