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胺卡那霉素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都有良好的疗效。它的杀菌作用依赖于三个因素:1.血清药峰浓度,2.血清药峰浓度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3.用后的效果。有人报告每天1次丁胺卡那霉素显著降低患者肾脏和前庭的毒害。因此,作者即在结肠直肠外科中将每日1次丁胺卡那霉素联用甲硝唑与每日2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尿路感染伴有高钙尿时,后者对尿中庆大霉素抗菌活性是否有影响,作者用含庆大霉素及不同浓度Ca 的尿液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作了抑菌和杀菌试验。由临床患者尿采样培养得10株大肠杆菌和10株绿脓杆菌,另收集6名健康人的24 h 尿样,调节至pH 6,渗透压720 mosm/l,肌酐130 mg/dl,测得其离子浓度(mg/dl)为:Na 16,K 4,Ca 11,P 47和Mg 13将。10~5cfu/ml 细菌接种于MH 培养基,双倍稀释法测定庆大霉素的MIC。选用含庆大霉素50 μg/ml 的尿液作杀菌曲线,此浓度相当于常规给药时庆大霉素平均尿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市夏季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及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对1994~1997年5~8月14岁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大便进行培养,94~96年用S.S培养基,97年加用麦康凯及山梨醇培养基,分离出致病菌249株,进一步作病原菌分离和菌群鉴定,并作11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福氏痢疾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痢特灵的敏感率最高(70%以上),氟哌酸和先锋V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率明显回升至50%以上,沙门氏菌和绿脓杆菌是少见的致病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是丁胺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4.
国产丁胺卡那霉素对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80株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氏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作了6种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的体外试管双倍稀释法敏感度试验。该6种抗菌素是国产丁胺卡那霉素、日本产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链霉素。结果表明国产丁胺卡那霉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抗菌活性和日本产丁胺卡那霉素一致。丁胺卡那霉素对480株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耐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或卡那霉素以及呈多耐药性的菌株,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力。  相似文献   

5.
泌尿科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革蓝氏阴性菌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高。这些严重感染,过去沿用庆大霉素、妥布拉霉素作为首选药。近两年丁胺卡那霉素在这方面的一线应用明显增多。这是由于丁胺卡那霉素对泌尿科病人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绿脓杆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艮他霉素、托普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在14种琼脂(MHA)制成的培养基中对55株绿脓杆菌的活性试验,测定琼脂中Ca~(++)、Mg~(++)和其它两价阳离子(Cu~+、~+Zn~(++)、Fe~(++))对它们抗绿脓杆菌活性的影响。琼脂制成的培养基中 Ca~(++)、Mg~(++)、Cu~(++)、Zn~(++)和 Fe~(++)含量分别为6.58—87.4、2.89—46.42、0.068—0.164、0.285—1.220和0.551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临床分离的6类50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比较了丁胺卡那霉素分别与呋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唑啉头孢菌素联合后的协同抗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丁胺卡那霉素与以上三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明显协同作用。其中丁胺卡那霉素与呋苄青霉素协同作用最好,协同的菌株占94%,其次为丁胺卡那霉素联合氨苄青霉素,协同占84.4%。丁胺卡那霉素与唑啉头孢菌素的协同作用占77.5%。值得提出的是,丁胺卡那霉素与呋苄青霉素联合对绿脓杆菌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丁胺卡那霉素使呋苄青霉素抗绿脓杆菌作用增效8~250倍,呋苄青霉素可增效丁胺卡那霉素4~16倍。这对临床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比较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合成的头孢噻肟与其它几种常用抗生素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用对倍稀积试管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以二者的累积百分比进行比较。头孢噻肟对大肠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MIC_(50)与MIC_(90)分别为0.013与0.05μg/ml,其MBC_(50)与MBC_(90)分别为0.20与6.25μg/ml,明显地较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与庆大霉素与氨苄青霉素为强。它对金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抗菌活性MIC_(50)与MIC_(90)分别为1.56与6.25μg/ml,不及庆大霉素、头孢噻啶、氯霉素,与红霉素相似。它对绿脓杆菌有轻度抗菌活性,其MIC_(50)与MIC_(90)分别为12.5与50μg/ml,不及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与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9.
噻甲羧肟头孢菌素(Ceftazidine)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供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给药.它对绿脓杆菌抗菌活性最强,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差.体外实验证明,对大肠杆菌,包括对  相似文献   

10.
国产CEFTAZIDIME与10种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国产Caftazidime对临床分离的450株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并与头孢唑啉,头孢孟多、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唑肟、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抗菌作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eftazidime为一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与其它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优于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和头孢孟多。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则不如后两者。Ceftazidime对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可与丁胺卡那霉素媲美,两药对50株绿脓杆菌的MIC_(50)和 MIC_(90)均分别为0.5和2μg/ml。本研究表明Ceftazidime为一较理想的头孢菌素,可用于治疗包括绿脓杆菌引起的严重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连续静滴给药的疗效比间歇给药方法好。有人发现在丁胺卡那霉素的用药过程中,对血药浓度已经达到稳态的病人,在不同时间采集的血样,所测得的血药浓度往往有较大的波动。作者研究了丁胺卡那霉素的这一昼夜节律变化。受试者为50例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试验采用自身对照方案,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后,静脉滴注单一的了胺卡那霉素,或将丁胺卡那霉素与 Cefta-zidime,或 Imipenem 联用,丁胺卡那霉素连续滴注的日剂量均为800mg/m~2,待血清丁胺卡那霉素浓度达到稳态以后,每日3次  相似文献   

12.
丁胺卡那霉素是在卡那霉素A_2-脱氧链霉胺的C_1-NH_2上接上 L(一)-γ-氨基-α-羟基丁酸侧链而成的一个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游离碱及硫酸盐都是白色结晶形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媒。 丁胺卡那霉素是一个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杀菌作用,特别对各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效,尤其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治疗支气管哮喘病人时,应用二丙酸倍氯美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气雾剂的推荐剂量方案是每天给药四次。这是根据本品迅速从粘膜消除的观察结果。治疗过敏性鼻炎时曾发现每天给药2次与每天给药4次具有同样疗效,同时这就是目前用于此症状的推荐剂量方案。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治疗轻度到中度严重的支气管哮喘,此同剂量方案也是有效的。现在对严重支气管样哮喘的病人有关每天给两次和四次气雾剂的相对疗效已经进行了一次研究,这些病人的二丙酸倍氯美松给药通常与多种抗哮喘药品  相似文献   

14.
丁胺卡那霉素是广泛使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之一,是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细菌、绿脓杆菌等各种菌有效的卡那霉素 A 衍生得到的抗生素,特别是它和艮他霉素、双脱氧卡那霉素、托布霉素等的交叉耐药性少。这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缺点是听觉损害及肾脏损害。它们的给药方法以前只有肌肉注射。而由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多数是白  相似文献   

15.
依据PA SME理论设计青霉素G的给药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曼 《医药导报》2003,22(8):577-578
目的:设计简便、有效的青霉素G给药方案.方法:依据抗生素后效应期亚抑菌浓度效应(PA SME)理论,用文献报道的药动学参数计算此给药方案是否合理.结果:青霉素G每天上午1 h内静脉滴注640万U,8~12 h后肌内注射40万U.结论:这种给药方案先给一个超剂量,再用一个亚最低抑菌浓度(MIC)剂量,产生较长的PA SME时间,避免了每天1次静脉滴注血药浓度低于MIC的时间过长及每天2次静脉滴注给药不便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对于抗癌药治疗后引起的恶性肿瘤患者颗粒球(粒性白血球)减少的发烧或感染症,用磺苄青霉素与丁胺卡那霉素并用进行治疗研究其疗效和副作用。住院病例中白血病20例,恶性淋巴肿急性转化1例,多发性骨髓肿2例,固体肿瘤8例,延续71次的发烧或感染症。年龄平均为14岁。男女之比为25∶14。治疗开始时颗粒球1,000/mm~3以下的为60/71,其中100/mm~3以下的有40例。平均颗粒球减少时间(<1,000/mm~3)为24日。平均给药时间为9±6日。另外,白血球输血在绿脓杆菌败血症患者只进行过2次,其他均未进行过。对于颗粒球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丁胺卡那霉素是一种新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感染有效。国产丁胺卡那霉素已由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及成都制药四厂研试成功,本文报道临床病人肌注国产丁胺卡那霉素连续3天的血药浓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 选择感染患者7例,平均年龄35岁,其中脓性胆管炎1例,右肺脓肿1例,阑尾炎穿孔伴急性腹膜炎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伴肺心病1例。这些患者中,前6例  相似文献   

18.
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伊米配能/西司他丁(伊米配能)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和诺氟沙星对531株近期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30株多重药菌对伊米配能的体外敏感性,结果显示,92%的受试菌对伊米配能敏感,仅3.9%的金葡菌和9.8%的绿脓杆菌对其耐药,大多数多重耐药菌对伊米配能仍敏感。伊米配能是治疗耐药金葡菌,绿脓杆菌及其它耐药G^-杆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9.
抗菌药物注射给药方法和投药间隔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好水 《医药导报》2006,25(10):1076-1077
目的客观了解抗菌药物注射给药方法和投药间隔的现状。方法应用随机抽取方法,对门诊使用抗菌药物注射给药方法和投药间隔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汇总分析。结果抽查门诊使用抗菌药物注射给药为97例次,有85例次采用静脉滴注给药,12例次采用肌内注射。每天1次给药77例次,每天2次给药16例次,有4例次分瓶隔开连续滴注。使用最多的是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76例次,其中60例使用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每天1次给药。结论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等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每天1次给药不能达到预期的抗菌效果,临床使用时应该根据抗菌药物品种的特性,每天给予2~4次,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又能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肾毒性——阿米卡星常见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婷 《首都医药》2006,13(19):23-24
阿米卡星又名丁胺卡那霉素,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被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统计的病例中,阿米卡星导致不良反应的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血尿、蛋白尿、晕厥、过敏性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甚至出现阿米卡星致死的病例,就阿米卡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记者采访了有关药学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