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了探讨非发酵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2097份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1198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显示:分离出1198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416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42.5%),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3.1%),嗜麦芽假单胞菌(20.2%);检出的非发酵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非发酵菌检出率较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孙薇  陈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21-12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病科收治的39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感染率为3.4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58.97%;泌尿道感染14例,占35.90%;血液感染2例,占5.13%。感染病原菌主要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在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认真落实手卫生,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感染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和控制ICU多重耐药菌传播及暴发的有效措施及护理干预。方法:通过我科ICU对自2009年01月——2010年01月收治的401名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分析。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22人,感染率为5.37%,未发生一例MDRO的暴发事件。结论:加强人员管理、重视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完善的MDRO感染监测制度是预防和控制ICU内多重耐药菌传播及暴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的选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状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查并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某中医院检出多重耐药菌住院患者的特点和耐药趋势。结果:共调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19例次,检出耐药菌799株,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28.85%)、鲍曼不动杆菌(12.66%)、铜绿假单胞菌(8.62%)、金黄色葡萄球菌(7.70%)、肺炎克雷伯菌(7.44%)、表皮葡萄球菌(7.31%);MDRO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2.68%)、手术部位(24.20%)、泌尿系统(20.7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临床医师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康复科收治的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措施,探讨临床护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的影响。所得结论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督促医务人员、保洁员、护工手卫生的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重耐药菌感染在院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临床各科送检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结果:统计分析5年中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1134株,在痰中检出率最(61%),对羧苄西林耐药率最高(52.4%),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各项防控和管理措施在减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9年1月起施行严格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和管理措施,统计2017~2019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结果:2019年MRSA检出率明显高于2017年和2018年,CRPA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低于2017年和2018年(P<0.05)。2018年CRPA检出率明显高于2017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低于2017年(P<0.05)。2017~2019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呈明显降低趋势,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则明显升高(P<0.05)。2019年隔离医嘱下达率、隔离标识放置率和手卫生设施落实率均明显高于2017年和2018年,病房物品专用落实率明显高于2017年(P<0.05)。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意识、落实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发生率,需在院内感染控制中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0年5月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irby—Buner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析的65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以下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主,耐药率最低为美洛培南占6.6%,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增高趋势,占16.1%。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菌珠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更强,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可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肃省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间临床标本分离出来的3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以骨外科病区分布最多,占45.45%;其次是神经内科病区,占27.27%。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占54.55%;其次是伤口分泌物标本,占39.39%。该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在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中,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较高,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在60.O%以上。亚胺培南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最高,可作为抗菌药物治疗首选。结论:临床治疗应根据该菌在本院内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植和播散。一旦出现多重耐药株,必须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避免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机体、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医院感染。方法:检索、阅读有关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相关资料、文献,分析与归纳相关内容。结果:滥用抗菌药物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加病人痛苦,增加个人及国家的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延长住院时间,降低医疗工作效率,妨碍许多现代医疗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讨论: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物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执行力。方法:采集骨科Ⅰ类手术有内置器材的病例资料4079份。根据患者手术相关资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以及术后切口感染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内出现感染症状的病例占79.2%;足部位感染占29.2%,腰膝部位各占25%;深部感染率达到50%,腔隙感染率占37.5%;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达到37.5%,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占16.7%、围手术期用药选择不合理占50%,用药时间不合理占66.7%;结论: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三个关键点即无菌技术操作;改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法管理、科学防控、关键在行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工作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安全用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我院32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本组资料中,男性41例(56.25%),女性31例(43.75%):以老年人及儿童多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感染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感染是糖尿病足加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增强,使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欠佳,以截肢为最终手段。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医辨证具有较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缺乏客观、特异性的指标作为辨证依据,使中医特色难于完全发挥。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检测手段结合中医辨证,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应用.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份5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450例,使用率为66.5%,多为单一口服用药,部分联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或者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等.阿莫西林分散片居首位,其次为大环内脂类的阿奇霉素分散片、罗红霉素颗粒、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B-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结论:我院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这种滥用现象值得重视.医院更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36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产ESBLs阳性率为36.0%,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0%、15.1%、22.4%),对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酰胺类抗生素呈现高度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生素也存在较高耐药性,其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最为显著。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象严重,特别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因此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控制耐药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分析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外科手术病例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对影响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结果: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有密切关系。结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尽量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8.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肺部感染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连花清瘟胶囊治疗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肺部感染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头孢曲松钠或乳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疗程7d。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细菌学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和总有效率,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细菌清除率治疗组为80.0%,而对照组为50.0%;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而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3.3%,对照组为2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肺部感染疗效显著,药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综合干预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从2005年起采取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费用比的量化标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等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前、后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率降低,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逐年增高。结论: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率,提高了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1~2012年200例应用抗生素引起腹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结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抗生素应用得的种类、是否联合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联合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可补充肠道有益菌等对症治疗,更好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避免或减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