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早期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医院ICU行机械通气的17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进行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8例,发生率为45.35%;7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送检痰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占59.05%,革兰阳性菌27株占25.71%,真菌16株占15.2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气管切开、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应用、住院时间有关。结论 ICU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严格呼吸机的相关使用指征,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严格执行无菌化管理,预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有26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在插管方式、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昏迷等方面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昏迷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主要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常关键的危险因素,对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护,从而能够有效额控制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对医院自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急诊科室行紧急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而引发VAP的患者108例,选择同时期未感染VAP行插管的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生VAP的危险因素(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心肺脑复苏、胃部内容物的吸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的年龄、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胃内容物的吸入等与VAP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机械通气2~5 d时的VAP发生率为21.03%,>5 d的发生率为56.98%;术前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P<0.05).结论 VAP在急诊插管中具有高发生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其特点,应该以预防为主,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配合合理的抗菌药物,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NICU机械通气时间≥2d的患儿816例进行监测,分析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4.3%;气管插管、胎龄<37周和机械通气时间>7d是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个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观察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感染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起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2年9月180例ICU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0例,发生率22.22%,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胃内容物反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呼吸机应用时间长、抗酸剂、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发生率分别为36.96%、31.46%、38.16%、25.74%、23.74%,OR值分别为5.45、4.13、3.39、3.23、2.98。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给予半卧位、改善全身状态加强营养支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避免预防性常规应用强制酸剂、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需要行呼吸机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100例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设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防治与护理,以减少其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气管插管和气管插管加面罩两种机械通气法疗效。方法在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抢救中,分别用气管插管和气管插管+面罩机械通气,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通气和氧指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结果气管插管+面罩机械通气组有创通气时间94.2±23.8h。总通气时间12.4±4.5d,相关性肺炎(VAP)发生2例,住院时间为15d,存活率98%。气管插管通气组为125.8±38.2h、16.6±5.2d、8例、19d、97.5%。结论气管插管+面罩通气法可明显刚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6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其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生儿为A组(62例),其余为B组(206例)。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结果 268例新生儿中6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3. 13%。两组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均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以期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月医院急诊科行机械通气并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可能影响因素,判断不同因素对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影响程度,并分析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213例行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共发生VAP 88例,发生率为41.31%;88例发生VAP的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96%,革兰阳性菌占23.91%,真菌占14.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导管留置、气管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4d、插管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胃内容物吸入、气管切开患者急诊气管插管后更易发生VAP(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内容物吸入、机械通气时间、年龄、导管留置、气管切开、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及气管再插管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P<0.05),OR值分别为3.992、3.911、3.585、3.141、3.078、1.836、1.573。结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率较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临床应采取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插管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减少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60例,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可能相关因素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发生率为31.25%;单因素检验12个变量是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为:APACHEⅡ评分高(OR=4.56)、机械通气时间长(OR=3.23)、头部仰卧位置(OR=3.02)、年龄大(OR=2.98)、应用抗酸剂(OR=2.23).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采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评测。结果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阳性率为47.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胃内容物反流(OR=3.104,95%CI:1.502~6.415)、有原发肺部疾病(OR=2.296,95%CI:1.058~4.982)、置管时间≥3天(参照组:置管<3天)(OR=4.008,95%CI:2.132~7.534)、吸痰次数≥5次(参照组:吸痰<5次)(OR=2.602,95%CI:1.442~4.694)、出生体重<2500g(参照组:出生体重≥2500g)(OR=2.300,95%CI:1.090~4.854)、sTREM-1增高(OR=2.769,95%CI:1.559~4.917)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插管次数1次(参照组:插管≥2次)(OR=0.099,95%CI:0.041~0.240)、早期使用抗生素(OR=0.347,95%CI:0.190~0.635)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高,胃内容物反流、原发肺部疾病、置管时间≥3天、吸痰次数≥5次、出生体重<2500g、sTREM-1增高、早期使用抗生素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点和病原菌耐药现状,以便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制定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某院住院治疗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随机抽取的使用呼吸机但是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严重躯体疾病、气管插管时间、气管切开、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开放式吸痰及患者体位(床头角度)﹤30°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分离到的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占37.21%,对氨苄西林耐药的占67.44%,而对亚胺培南、两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敏感。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高危因素引起,应就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抗生素的选择上以抗G-菌敏感为主的抗生素,为该类患者制定更为适合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引起ICU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2011年2月-2013年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共有120例患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共有20例,作为观察组;从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中随机选择20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引起ICUsb)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为28.12±3.32,体质量指数为23.78±1.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50±4.24和22.12±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天数、插管次数、吸痰次数和住院天数与ICU小儿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关(P〈0.05)。提取20例患儿的尿液标本,从中分离出病原菌49株,对其施用3种抗菌药物。结果发现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吡肟的抗药性强,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ICU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其患病率极高。临床中应严格控制呼吸机的使用,合理使用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从而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提高患儿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12月入住ICU>48 h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对确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学分析,并单因素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患者191例,发生VAP 51例,检出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1株,占72.6%,革兰阳性球菌15株,占17.9%,真菌8株,占9.5%,主要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2%、13.1%、9.5%、7.1%;APACHEⅡ评分高、呼吸机使用时间长、昏迷、使用皮质激素、患糖尿病、应用制酸剂及广谱抗菌药物≥3d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通过目标性监测能够对病原菌与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监测2010年1-12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141例,发生VAP 45例,感染率为31.9%,日感染发生率为24.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1%,真菌次之,占14.5%;革兰阳性菌占6.4%.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寻找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9年我国三甲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从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获取2014年—2019年305所三甲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数据,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2019年,我国三甲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高于东部地区;编制床位数为>1 000张~≤2 000张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高于≤1 000张床位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呈现季节性变化。结论我国三甲医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仍有改进空间,可从地区差异、床位规模以及季节性变化三方面入手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重型脑外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进行分析。方法对62例重型脑外伤后机械通气24 h以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认为气道损伤、不合理用药和细菌易位、呼吸治疗相关器械污染、不良卧位、营养不良、基础疾病和不良心理反应是相关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落实相应护理措施后,36例单纯气管插管患者仅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6例气管切开患者有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总感染率为4.8%,低于国内一般感染率水平(9%-70%)。结论在预防和治疗呼吸机相关肺炎时,通过保护气道、合理用药、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体位护理、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方法采集2018年1月-12月本院EICU收治的149例行机械通气患者痰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49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 61例,发生率为40.94%。V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9.44%,革兰阳性菌占19.44%,真菌占11.11%;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VAP的感染率与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存在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联合用药呈相关性(P<0.05)。结论VAP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是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VAP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