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糖尿病合并急性sT段抬高型AMI(STEMI)患者133例(A组),非糖尿病AMI患者296例(对照组,B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肾功能、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PCI史、梗死前心绞痛和冠心病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糖尿病组单支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1)。两组急诊PCI处理的靶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PCI术前TIMI血流0--1级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糖尿病组TIMI3级血流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O.01);TMPG分级0-1级和2级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TMPG3级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人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支架内血栓和30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平均住院时间、急诊PCI置入2个以上支架数、住院期间择期二次PCI、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illipIll级以上心功能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结论糖尿病合并AMI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多见,PCI术后TIMI血流和TMPG低,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合并111。AVB患者69例,分为对照组、溶栓组和介入组,比较三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于再灌注治疗后6个月对存活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结果①介人组再灌注治疗后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三组存活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介入组LVEF明显高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LVD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MI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问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死亡率高。AMI后行急诊再灌注能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对452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血糖检测,根据结果分为血糖正常(A组)、空腹血糖损害(IFG,B组)及糖耐量减低(IGT,C组)三组。观察住院期间、出院后12个月内心脏缺血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随访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变化。结果B、C组心脏缺血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心源性病死率均高于A组(P〈0.05),C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P〈0.05)。随时间变化,B、C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例数减少,A组增加(P〈0.05)。提示IFG及IGT均能加重ACS病情,是重要的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合并糖尿病组60例,无糖尿病组60例,根据临床特点及冠造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冠脉造影主要表现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糖尿病组(P〈0.05),两组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冠状血管病变广泛、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玉香  孙虹燕 《山东医药》2006,46(22):50-51
根据脉压水平将211例患者(60岁以上)分为脉压〉40mmHg组(67例)和脉压≤40mmHg组(144例):并对两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同脉压≤40mmHg组患者相比,脉压〉40mmHg组患者的CK—MB显著升高(P〈0.01)。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P〈0.05)。认为脉压增大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6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AMI合并糖尿病(A)组;应激性高血糖(B)组;血糖正常(C)组3组。所有病例均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观察各组胸痛、CK-MB的峰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指标,并做x^2检验。结果;A组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糖尿病有相关性,其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旨在为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7d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情况及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Q-Td、J-Td显著延长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d、J-Td显著延长,同时导致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DM合并AMI患者169例,依据性别分为女性52例为研究组(A组),男性117例为对照组(B组),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脂血症病史,双支、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吸烟史、既往PCI史、梗死前心绞痛显著低于男性组(P〈0.05)。PCI术后女性组TIMI3级血流和TMPG3级显著低于男性组(P〈0.01)。女性组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0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TMPG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81例ACS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顿服后,甲组(41例)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40例)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入院后24h内和第28d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肝、肾功能并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血小板聚集率.肝、肾功能的基础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2)甲组第28d血小板聚集率[以0.5μmol/L、1μmol/L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刺,分别为(24±15)%、(40±16)%],与基础状态(53±10)%、(75±11)%比较明显下降(P〈0.05);乙组第28d血小板聚集率(24±14)%、(41±15)%与基础状态(52±10)%、(74±12)%相比也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28d内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9例,甲组4例(9.8%),乙组5例(12.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轻度出血,甲组5例(12.2%),乙组1例(2.5%),甲组明显增加(P〈0.05);中重度出血甲组1例,乙组0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服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均安全有效,低剂量(50mg/d)可减少轻度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糖尿病(DM)和高血压(EH)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172名老年人按照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2 h)测定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DM组、EH组和EH伴DM组,每组43例。以超声波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 MT),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EH+DM组的CCA-I MT和ICA-I MT显著增大,CCA-PV、ICA-PV显著降低(P0.05~0.01),EH组及EH+DM组的CCA-DV、ICA-DV显著减少(P0.05)。关于对心脏的影响,与健康对照组、DM组比较,EH组和EH+DM组的IVST、LVPWT、LVMI和RWT显著增大(P均0.05),E/A显著减小(P0.05)。EH组和EH+DM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均能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且高血压能引起心脏病变,为改善颈动脉病变应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209例,被分为两组:ACS合并糖尿病组(观察组,73例),ACS无糖尿病组(ACS对照组,136例)。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其冠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三支病变(50.68%)、弥漫性病变(27.22%)以及Gensini积分(24.21±4.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15%,16.09%,(18.53±3.59)分,P〈0.05~〈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高血压的合并风险比值(OR)为1.455,P=0.013,甘油三酯OR为1.930,P=0.003,总胆固醇OR为1.552,P=0.006,均为其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复杂、严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合并高血压病史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对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年龄>75岁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及入院36 h内并发CS的资料,根据是否行PCI分为介入组及非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部位多见于前壁、前侧壁及广泛前壁(85.19%、80.56%),多见于三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74.07%、37.04%),且多合并肺部感染(44.44%、55.56%).经过不同治疗后,介入组院内死亡率有所降低(51.85%比77.78%,P<0.05),心律失常发生率下降(40.74%比69.44%,P<0.05),血肌酐升高≥50%也明显低于非介入组(33.33%比58.33%,P<0.05);而肺部炎症发生率(55.56%比75.00%,P>0.05)、IABP使用率(40.74%比27.78%,P>0.05)及呼吸机使用率(33.33%比30.56%,P>0.0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即使是年龄>75岁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介入治疗仍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恶化,可使院内死亡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60例T2DM合并ACS患者(观察组),45例T2DM不伴ACS患者(对照组)进行3 d血糖检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比较两组血糖波动参数差异,并与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观察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3±1.43)mmol/L比(2.35±0.95)mmol/L;(3.46±1.23)mmol/L比(2.97±0.94)mmol/L;(2.54±0.92)mmol/L比(2.01±0.64)mmol/L,均为P<0.05];(2)GRACE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CS患者的PPGE、MAGE和MO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PGE、MAGE、MODD和24 h平均血糖值与GRACE评分值呈正相关(r=0.604,0.504,0.492和0.581,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及年龄的影响GRACE评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合并ACS时,其早期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并且MAGE和GRACE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64例,其中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30例(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0±11)岁;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34例(B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9±10)岁,择期冠脉造影术均在患者病情稳定1周左右进行;同期住院的20例不合并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13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3组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比较3组患者间血糖波动参数,分析各组血糖波动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5.6±1.5)、(2.5±1.0)mmol/L]相比,A组[(7.2±2.2)、(3.3±1.1)mmol/L]和B组[(6.2±4.4)、(3.2±1.4)mmol/L]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43、3.465,均P〈0.05)。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MPPG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463、0.439、0.633、0.595、0.282、0.224,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579,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ODD、LVEF、MPPGE均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Y=388.629+33.794MODD-93.824LVEF+8.531MPPGE)。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ACS急性期血糖变异性明显增大,血糖波动幅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日间和餐后血糖变异性为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由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二磷酸腺苷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与氯吡格雷治疗相关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行PCI术的ACS患者360例。使用TEG检测其血小板的反应性,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全因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反复心绞痛导致再住院等)。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检测ACS患者HTPR的MA-ADP最佳界值47mm,并依此分组,HTPR组71例,NTPR组289例。与NTPR组相比,HTPR组女性(39.4%vs.23.9%,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4.1%vs.5.5%,P0.05),糖尿病(45.1%vs.31.5%,P0.05),高敏C反应蛋白(3.2vs.1.4,P0.05),纤维蛋白原[(3.2±0.7)vs.(2.9±0.7),P0.05]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纤维蛋白原升高是TEG测定的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11,95%CI:1.144~3.533;OR=1.624,95%CI:1.122~2.350,P0.05);COX回归分析MAADP47mm是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HR=4.863,95%CI:2.505~9.439,P0.05)。结论:TEG测定的MAADP评价HTPR可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再发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支架植入术(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氯吡格雷75 mg/d(12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6~9个月后行造影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P0.05);6个月CAG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最小管腔直径(MLD)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45)mm∶(1.76±0.33)mm,P0.05];治疗组管腔晚期丢失[LL(0.73±0.17)mm∶(1.21±0.23 mm),P0.05],再狭窄率(RR,6.9%∶11.1%;P0.05)和靶病变重建率(TLR,6.9%∶11.1%,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副作用(包括出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患者PCI术后,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个疗程(6月)西洛他唑,有进一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增加,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明显降低,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例,分为缺血后适应组(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照组行常规PCI。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适应组术后肌酸激酶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升高[(65.2±6.7)ml/m^2与(70.4±6.3)ml/m^2,P〈O.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升高1(31.4±3.2)ml/m^2与(35.5±3.5)ml/m^2,P〈0.05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0.52±0.03与0.49±0.02,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改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体征,对梗死后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