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ACL 200血凝仪连续监测(0,1h,24h,48h,96h)MOD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分别将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后1h,24h,48h,96h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PT、APTT与用药前比较.结果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后1h,PT、APTT均延长,凝血因子X活性明显下降;低分子量肝素维持量(第24h,48h,96h)时,凝血因子X活性各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用药前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T、APTT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非常必要,且监测凝血因子X较监测PT、APTT更为有用.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是监测MODS患者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十分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冷沉淀中凝血因子检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冷沉淀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确保临床输注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份冷沉淀,采用凝固光学检测法,经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冷沉淀中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及PT、APTT,并进行分析。结果检测F、F、F、F、F的活性(%)分别为5.40±0.11、7.35±0.35、5.27±0.40、165.42±32.55、108.50±2.96,PT、APTT(s)分别为15.20±0.25、14.01±5.54。结论进行冷沉淀中凝血因子活性和PT、APTT的检测,有利于确保临床合理使用冷沉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ACL 200血凝仪连续监测(0,1h,24h,48h,96h)MODS患者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分别将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后1h,24h,48h,96h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PT、APTT与用药前比较.结果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后1h,PT、APTT均延长,凝血因子X活性明显下降;低分子量肝素维持量(第24h,48h,96h)时,凝血因子X活性各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用药前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T、APTT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因子X和凝血参数非常必要,且监测凝血因子X较监测PT、APTT更为有用.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是监测MODS患者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十分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不同放置时间凝血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福照 《临床医学》2009,29(8):31-32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24h内凝血因子的变化,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型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份血浆样品分别于融化后0,6、12、2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Ⅶ、Ⅷ、Ⅸ(FⅦ、FⅧ、FIX)活性水平。结果新鲜血浆融化后24h之内无明显改变的为PT、FIB、TT(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各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显示FⅧ半衰期为12~24h。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会有凝血因子活性衰减,为保证输血质量,应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室温12h内凝血因子的动态指标,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取贮存半年内的新鲜冰冻血浆20份,融化后分别在0、3、6、9、12h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FⅦ、FⅧ、FⅨ)活性水平。结果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PT、FIB、TT放置室温12h内无明显变化(P〉0.05),APTT、FⅦ、FⅧ、FⅨ活性水平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随着放置室温时间的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水平降低,为确保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应尽可能融化后立即输注。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庆海  杨文东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77-477,459
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是机体代谢的重要脏器.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肝实质损害,可影响蛋白质、凝血因子的合成,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肝功能逐渐衰竭,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为了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我们采用日本KX-21型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检测PLT,采用日本CA50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时间(TT),检测8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与30例对照(NC)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状态下PLT、PT、ATPT、FIB、TT的差异.探讨了肝硬化患者PL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与肝功能和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PT和APTT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凝血标本全血放置以及离心后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 的影响.方法 取 PT和APTT正常值标本180例(PT在10.5~14.0 s之间,APTT在22.0~36.0 s之间),异常值(高值)标本120例(PT>14.0s,APTT>36.0s),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仅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2,4,6,8,12,24 h时PT,APlvr的结果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处理.结果 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葙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最好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h内完成测定;如果不离心室温放置,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凝血全血以及离心后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 h、2 h、4 h、6 h、8 h、12 h、24 h时PT、APTT的结果,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高值)标本PT在2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在4 h,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箱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宜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 h内完成测定;不离心室温放置的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9.
PT、APTT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血液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情况的综合反映。PT、APTF检测对手术病人能否手术及评估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尤为重要,因此术前进行PT、APTr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PT、APTT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 将血浆分离后存储在4℃、室温(22℃)、37℃、-20℃,前三者分别于1h、2h、4h、6h;后者于7d、14d、28d、60d测定PT、APTT。并与即刻测定结果做配对T检验。结果 P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APT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变化显著,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P〈0.05。结论 分离血浆后PT、APTT应在两小时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在121服抗凝剂的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测量、诊断获得性凝血因子的测量等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我们在长期的检测过程中发现,胛试剂即将用完报警前一个PT结果偏高者与重新用血凝试剂所测结果差别很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凝血因子Ⅱ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手术前和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通过检测PT、APTT可以了解血液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的大致变化。用于PT、APTT测定的抗凝血一般要符合109mmol/L枸橼酸钠与全血比例为1:9的要求。当患者表现为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时,由于血浆在全血中的比例发生明显改变,可能需要对枸橼酸钠的量进行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手术前和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通过对PT、APTT的检测,可了解血液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的大致变化。但临床实验检查常见PT正常或延长,而APTT则明显延长或不凝,常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CL8000型凝血分析仪的抗干扰能力作试验研究。方法 重复测定正常外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定量(Fig)和凝血酶时间(TT)各10次;采用日本国际试药株式会社生产的统一标准干扰物(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分别加入到试验血浆中,再测定各种浓度干扰物一试验血浆的PT,APTT,Fig和TT。结果 重复测定PT,APTT,Fig和TT的CV〈1.76%;测定干扰物试验血浆PT,APTT,Fig和TT的影响范围在士4.9%。结论 该仪器对溶血性血红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乳脂蛋白具有强力抗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的改变,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检测凝血因子,特别是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定量检测,酶法测定尿酸、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 PT,APTT,TT和 Fg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0.42,0.31~0.44,0.65~0.96,1.09~1.58,均P>0.05);而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与心功能Ⅲ~Ⅳ级组的TT,PT,APTT和 F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0.78,P>0.05),而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 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心功能Ⅰ~Ⅱ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P<0.05)。结论凝血因子含量变化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关系,特别是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反映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的综合情况,是手术前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的重要检测指标。通过对PT、APT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8.
去白细胞输血器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 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 A型、B型、O型、AB型新鲜冰冻血浆各 1 0 0 ml× 5袋 ,3 7℃水浴融化 ,在净化台内留取滤过前后血浆样本各 1 ml,使用德国 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APTT)、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时间 ( 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水平。结果 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APTT、PT、TT、F ∶ C、F ∶ C、Fbg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 F ∶ C过滤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在参考值范围内 ,适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多项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的原因。方法 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对其进行纠正试验、狼疮抗凝物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检测,并对活性降低的凝血因子稀释不同倍数后复检,对稀释后活性没有明显变化的凝血因子进行相应的抑制物筛查。结果 4例患者均出现多项凝血因子降低,纠正试验提示不纠正,狼疮抗凝物检测提示超出检测限,经不同稀释倍数稀释后,除凝血因子Ⅴ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大幅升高,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检测阳性。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患者常伴有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假性降低,凝血因子Ⅴ抑制物的存在会干扰狼疮抗凝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50只Sprague daw 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 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万汶+林格氏液),复苏2h后采血。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 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FⅡ:C、FⅦ:C、FⅩ:C和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林格组FⅡ:C、FⅦ:C、FⅩ:C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万汶组FⅡ:C、FⅦ:C、FⅩ:C明显升高,PT、APT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Ⅴ:C休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万汶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林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除FⅤ:C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单用林格液复苏可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凝血功能更加紊乱;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对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